古代的史官是干什么的,现代的史官叫什么
帝王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是朝廷内外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却很害怕小小的史官?史官究竟是干什么的,为何能让皇帝都感到忌惮呢?
中国历代均设置有史官,史官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一开始这两者职责相似,不过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没有资格查看这些记录,后者则是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英明的皇帝担心史官少写了功绩,昏庸者担心背上骂名遗臭万年,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愿意得罪史官的。
比如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闲来无事,在花园中用弹弓打麻雀挟弓弹雀,正在兴头上时,突然有人上来说御史张霭有紧事汇报。宋太祖听了马上放下弹弓,然后召见张霭,结果没想到张霭汇报的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宋太祖当场龙颜大怒,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张霭则说自己汇报的事虽然不大,但也不是打麻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听到张霭赤裸裸的嘲讽,赵匡胤直接抄家伙砸向张霭,一下就打掉了张霭的两颗牙。
而张霭也没啥反应,皇帝打了自己,当然只能默默承受。他只是安静地跪在地上,将掉落的牙齿捡了起来。赵匡胤这时也开始嘲讽张霭,你把牙齿收起来,是要将其作为证据,然后去告状吗?而赵匡胤是皇帝,张霭又能去哪里告状呢?而正当赵匡胤得意之际,张霭开始反击了!
张霭不紧不慢地说道,自己是臣子,当然不肯能去告皇帝,但是这件事会由史官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赵匡胤听了这话,当即眉头一皱,要是后人知道自己只因一件小事,就随意殴打御史,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呢?于是赵匡胤很快就冷静下来,接着还向张霭赔礼道歉,还给他打赏了金帛。
无独有偶,汉武帝也是格外忌惮史官。汉武帝雄才大略,在皇帝中确实少见,但他也有很多毛病,比如残暴、多疑,错杀朝臣、笃信方术等等……所以在很多时候他都不愿意史官随行。
比如在一次去泰山封禅的时候,他不仅不让史官随他登山,就连文武百官也被他命令呆在山脚下,只有都尉霍子侯一个人跟着。而到了后来,或许是因为过于忌惮,汉武帝也终于开始向史官动手。这个史官就叫司马迁,原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史官,司马谈死后就举荐了司马迁。
一次汉武帝就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事情,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只是替对方求了下情,汉武帝就以“同党”之名逮捕司马迁,还对司马迁施以腐刑。不仅是想侮辱对方,同时也是不想让史官这一职位,在司马家族继续传承下去了。
不过有趣的是,汉武帝这番宣泄之后,又一副不计前嫌的样子,还给司马迁升了官,去各地巡行时又都让司马迁随行。从这种既处罚又“嘉奖”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史官制度有多么忌惮了!
虽然有史官的存在,但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篡改历史的事。
唐朝时期发生的玄武门兵变,想必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及其家人。这种行径传出去可决不是什么好名声,李世民就想要去查看记录,但是当时的史官褚遂良却坚决不给看。李世民又多次讨要,还找丞相和其他官员帮忙,最终才得以看到。结果他发现,事情确实被如实地记录了下来。李世民哪能无动于衷,于是美化版的“玄武门之变”就出现了,把兵变的事情粉饰了一遍。
但悠悠众口是堵不住的,这件事还是传了下来。不过像这样篡改史书的事,在历史上其实只是少数,大部分情况下,历朝历代史官都是非常公正客观的。不畏威权,秉笔直书,是他们的传统,很多史官宁可不要命,也不会记录虚假的内容。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录崔抒弑君的事,结果被崔抒杀了,太史公的二弟继承职位后,又继续写崔抒弑君,结果又被杀,后来三弟写的依然是崔抒弑君。崔抒无可奈何,生气的走出宫门,然后就遇到遇到太史公的四弟。原来如果三弟也被杀,那么他会接替下来继续写。所以很多时候杀人并没有用,反倒是成了史官的美名。
而纵观历史,不管史官有多么令人忌惮,但也没有皇帝取消过史官制度,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幸运吧!
为什么皇帝不敢杀史官?因为史官掌握决定将什么记入史书的权利,会记载帝王的一些生平事迹,并且形成很多的实例参照,还有对帝王的一些评价。因为谁都想能青史留名,不想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糗事!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君主更是想要留下一个英主、贤君、甚至圣君的美名,就好像现在的明星和有钱人看重公众形象一样。所以皇帝不敢杀史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权至高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史官能将自己的丑事和坏事记入史书中,还能让皇帝忌惮一点,算是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吧。
其他
宋代是除了明清两代以外君主权利最大的,可是宋代皇帝却非常的怕史官!古代皇帝之所以怕史官主要在于史官虽然是皇帝任命的,史官官职也不大,皇帝却无权更改史书内容。
史官的职责就是秉笔直书,真实记载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历史上发生过几件著名的事件,对于史官精神的弘扬和让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皇帝虽有威严,掌握着天下人及大臣们的生死,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臣们也掌握着帝王的命。
皇帝虽有威严,掌握着天下人及大臣们的生死,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臣们也掌握着帝王的命运,这是做皇帝者心知肚明的。所以,帝王们会使用手段,收笼一些亲信,为己所用。而大臣们也了解这点,怕有出格之事,被人告密,祸及宗族。如此相互牵制,形成了一个″尔虞我诈"的皇权阶级。
其实,皇帝怕大臣的主要原因,是怕大臣"结党"抱团。如果大臣一旦抱团,那就会对皇帝产生极大的威胁。正如朝鲜的王,其实并无多大的权力。因为权力都掌握在两班(文、武)手里,所以朝鲜王为了保住王位,只能听任两班的摆布。
只有这样,他的王位才能做得长久。要不然,朝鲜的朝代更叠一次,怎么需要很长时间。中国的帝王惧怕大臣,最容忍不了大臣″结党",但会用手段对大臣们制约。而每个太子及皇子们,都会拉帮结派,为日后做准备。这就产生相互制约,防止大臣们搞″事"。
皇帝为何怕史官?在中国古代,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害怕史官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得从我国史官设置的历史沿革说起。
时间:最早追溯到奴隶制的夏朝,《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里的太史令终古就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史官。
职责: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说白了,史官就是记录国家大事和皇帝言行的官员。它的分类主要有2种:一是记录类,比如起居录,史官们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二是编撰类,比如编撰前朝的历史,人物等。
著名史官: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官就是司马迁,他写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极大,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次,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们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吧!
关系:帝王和史官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总体来讲:任何一位帝王,都希望名垂青史,留下美名,因此对史官的记载非常在意,甚至斤斤计较;反过来,史官中的大多数都以司马迁为榜样,刚直不阿,秉笔直书,不掩恶,不溢美。
其结果往往是帝王胜,但忠于职责的史官和重史的传统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皇帝的言行。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宋太祖的不乐正是这种矛盾的真实体现。
献给备战历史高考的莘莘学子。有用就转起吧!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