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古代为什么不杀言官,历代皇帝杀功臣

作者:eric 时间:2023-08-20
导读: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当差,自然是需要谨言慎行的,稍有个说错话的时候,脑袋则容易不保。可是,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砍大臣的脑袋,甚至,有贤明的皇帝愿意听大臣的“责骂”,从而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当差,自然是需要谨言慎行的,稍有个说错话的时候,脑袋则容易不保。可是,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砍大臣的脑袋,甚至,有贤明的皇帝愿意听大臣的“责骂”,从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明君与贤臣之间的相处模式,仿佛有些“火爆”,可是,正是因为君臣之间的互动,虚心听取建议的皇帝以及仗义执言的臣子,才形成了唐、明两朝的盛事。

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经常挨批评的皇帝。尤其是大臣魏征,那真是从前朝骂道后宫,经常直言不讳的指责李世民的过错。李世民就算感到不痛快也得忍着,因为“言官”的官职是他亲手设置的。起初担心没人敢忤逆他指正他,于是,约定:“言官怎么监督皇帝都没事,因为,那是他的职责所在。”因此,面对魏征的责骂,也只好自己忍耐了。

唐朝还有一位经常被大臣责骂的皇帝,那就是唐穆上海<a href=人才引进 undefined"/>宗李恒,众大臣中要数郑覃骂得最狠。刚刚登基,就被郑覃责骂,说他:“成天鬼混疏忽政事。”面对大臣的直言,唐穆宗只好满脸赔笑的说:“你是忠臣,你说的都对,确实是我做的不好。”

魏征和郑覃都属于“言官”,前文提到他们官职的设置就是为了经常提点皇帝,以避免皇帝踩坑犯错的。但是,还有一些文人,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诉说着对皇帝的不满。比如:李商隐、白居易、骆宾王这些文人,他们也是骂皇帝的中坚力量。虽然,不能如言官一样可随意出入皇宫,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觐见直言,但是,文人的做法就是拿起手中的笔鞭挞皇帝。

文字是有力量的,一样骂得痛快,骂得过瘾。

李商隐曾在《郦山有感》一诗中这样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他暗讽玄宗与杨贵妃差了辈分的事情,就连二人到郦山洗澡这样隐私的事情,李商隐也敢拿来在诗文里抖一抖,批点几句,甚至,其中还涉及到“爬灰”这么敏感的话题。

白居易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做文章,诗句中直指武则天懒政、荒政、乱政,尺度之大就是在指名倒姓的批评武皇。要说李商隐、白居易二人,论出身都曾做过朝廷官吏,即便是喜欢舞文弄墨,但是,如此大骂玄宗和杨美人以及武皇,也真是胆大妄为。更让后人匪夷的是:在史料中却未曾见二人因此受到处罚的资料。

武则天掌权后,骆宾王看不过写下了诗句:“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话也真是说的难听了点,这不就是在说武则天“作风不正”,是个狐狸精吗?武则天看到了别人对自己这样的侮辱之后,却只是“嬉笑”。末了,还说:“应该请骆宾王来做官。”似乎,她还非常欣赏骆宾王的文采。

明朝时期,海瑞也是一位好官,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里,他也被渲染成喜闻乐见的人物。海瑞大人一生清廉,为人正直,刚正不阿。1564年,海瑞赴京上任,正值嘉靖皇帝崇尚道教,为修仙,大兴土木修建道观场所。海瑞见此状,上书了一道奏折《治安疏》:“... ...夫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于此不言,更复何言?”

他还告诉皇帝:“你非常自私,而且刚愎自用,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普天百姓早就对你有意见了,希望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此事不胫而走,街头巷尾均知晓,深感海瑞大人的仗义执言外,更是为海瑞大人个人安危担心不已。未曾想,海瑞大人看轻生死,甚至,买好了棺材立在了客房之中,随时等待皇帝砍他的头。

虽然,被痛骂一顿的嘉靖皇帝心里非常不舒服,生怕不赶紧将其抓住,他就跑了,于是,叫来了随从宦官黄锦,下令:“赶紧将海瑞抓起来,不然他就跑了。”但是,宦官黄锦却解说道:“听说他上疏之前,海瑞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所以,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

黄锦又说道:“海瑞大人有比干的心,对您非常忠诚。而且,海瑞大人非常有才能,百姓都在等着看海瑞大人会有什么下场,陛下可万万不可杀了他。”嘉靖皇帝听后情绪缓和了些,并说道:“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是,朕却不是商纣王。”于是,下令将海瑞关起来不杀他。

明万历年间,不少大臣言语激烈的抨击过皇帝,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李三才上书指责万历皇帝:“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还细数了历代昏庸君王,以此来比较万历皇帝,声称:“陛下迩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甚至,还说出了“天神共愤,大难将作”等骇人心魄的话来。好在,这个李大人最终没被迫害,甚至,朝野众人纷纷赞扬他,以他为榜样。

纵观上述所谈及的唐朝、明朝君王和言官谏臣间互动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越是明君越喜欢听臣子的责骂和修正。人谁无过,皇帝亦然,一意孤行的一言堂势,必会让皇帝成一代昏君。唐、明两朝的明君重视臣子的意见,若真给皇帝说急眼了,贬斥臣子几句,甚至是下大狱倒是常事,但是,真因此重罚,甚至丧生的情况几乎没有。

皇帝也清楚,若是真杀undefined了这样的人,以后谁还敢在自己面前说真话,并且,自己这样做,岂不是成全了那些言官的忠君之美名,反而,承认自己是一个昏君了。

参考资料:

【《新唐书》、《明史》、《郦山有感》、《治安疏》】

明朝皇帝很少杀言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言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敢于直言劝谏的官员。比如最有名的就是唐朝的著名大臣魏征,这些言官直言进谏会说一些皇帝不愿意听的话,但是贤明的皇帝会明辨是非,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完美的君臣合作才能形成国家良好的发展。比如唐朝李世民在位期间,其实在明朝也有一段像魏征和李世民一样的时期。就比如明朝嘉靖皇帝于大臣海瑞。

明朝的皇帝很少杀言官,因为他们明白,若是真的把这样的说真话的人给杀了,既伤害了说真话的人,让人不敢再说真话,这样会非常不得民心;也显得自己是一个昏庸的君王;最重要的是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做错了事情还没有人指正,会造成非常坏的后果,所以皇帝需要这样的人存在,也尽量容忍这样的人存在。

在明朝,一身青年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海瑞大人,为了给皇上谏言,他已经看清了生死,在给皇帝书信用词激烈,也算是仗义执言,他知道自己说的话皇帝一定很难受,他都已经买好了棺材放在家中,随时准备牺牲。被人指出毛病是总是不开心的,但顾及海瑞的忠诚,百姓的眼光,所以只是下面将海瑞关起来并不杀他。

明朝万历年间,也有不少大臣敢于说话,直言进谏,而且也是言语激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些言官说的是事实,也都是为了皇帝、国家和百姓好,所以在朝野之上很多人都佩服这样的行为,以这样的人为榜样。

看完上面两个例子还有唐朝为真和李世民例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皇帝不杀言官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忠诚勇敢的大臣和善于聆听和接纳建议,接受指正的贤明君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皇帝也是人,他一定也会有言行不当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重视臣子的意见,及时修正并会被人歌颂,成为一代明君。在明朝这些言官有的时候说的很过分,把皇帝惹急了,那被贬值和下大狱也是家常便饭了,但是因为这件事情被重罚或者是杀掉的大臣几乎没有。

为什么,古代不杀言官?因为古代的眼言官是读书人是清流所以说不能杀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