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为什么很少继位,赵武灵王为什么不传位给嫡长子
古代社会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到皇位传递,小到家族继承,嫡长子都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但是,颇为尴尬的是,古代的雄才大略的杰出皇帝中,几乎很少有嫡长子。比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都没有一个是嫡长子。
(秦始皇)
事实上,嫡长子不但是古代皇帝继任人的第一人选,而且是皇帝着力培养的对象。因为要让嫡长子将来把整个国家的重担挑起来,因此皇帝对嫡长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在他们很小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好的老师来教他们。不但要让他们学习文治,还要让他们学习武功,总之都会让他们全面发展。
在教育嫡长子的问题上,最夸张的莫过于朱元璋了。朱元璋几乎把整个朝廷中的文武大臣都配备给太子朱标,让他们当太子朱标的老师。我们知道,皇帝历来都比较忌惮别人夺取他们的皇位,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如果儿子“交通大臣”,这在古代是一个大罪。但是朱元璋竟然对这个问题毫不提防,对作为继承人的儿子朱标全力支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皇帝们,对作为继承人的嫡长子,有多么的用心。
既然皇帝对自己的嫡长子这么用心,可是为什么,这些嫡长子却很少有成长为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呢?
(朱标)
一、没竞争就没成长。
古代皇帝的嫡长子,所获得的教育当然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的教育环境,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利因素,就是明显缺乏竞争环境。
有竞争才会有成长,这是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从动物界传下来的丛林法则和进化法则。在大自然中,那些跑得不快、瓜牙不锋利、力量不强大、不善于伪装的动物,自然就会被别的动物给吃掉。留存下来的,都是那些跑得快的、爪牙锋利的、力量强大的、善于伪装的动物。
人类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不处在竞争的环境中,他就不知道锻炼自己的智慧,拓展自己的人脉等等。
我们拿刘荣和刘彻比较。刘荣是汉景帝的太子,他的母亲栗夫人也是汉景帝最宠幸的夫人。因此,这对母子就显然有恃无恐,不动脑子思考提防周围的明枪暗箭。当馆陶公主要和栗夫人结亲的时候,她仅仅凭借自己的好恶,就一口否决。当汉景帝让栗夫人保护自己的其他妻妾时,她也是不动脑子就一口拒绝。
但我们看刘彻和他的母亲王夫人。当王夫人怀刘彻的时候,她就对汉武帝说,她梦见太阳进入他的怀中。当馆陶公主要和刘彻母子结亲的时候,刘彻母子不但积极回应,而且刘彻还说要“金屋藏娇”,这“撩妹功夫”,显然是一种很有智慧的表现。而刘彻母子有这样的智慧,就是因为他们有想获得皇位这样一个渴求,就是因为他们处在和刘荣竞争的环境中。而刘荣母子没处在竞争环境中,因此他们没有得到成长。
(汉武帝画像)
二、不狠毒就不丈夫。
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所有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都有一颗狠毒杀伐的心。
当然了,这样说,并没有否定他们有宽厚仁慈的一面。但是,往往这种宽厚仁慈,是以杀伐狠毒为基础的。在杀伐狠毒,平定天下的情况下,他们才表现出宽厚仁慈的一面。
比如李世民,如果他不狠毒,杀掉太子李建成,他就不可能当皇帝。比如刘彻,如果他不狠毒,斗败刘荣,他也不可能当皇帝。再比如唐玄宗、明成祖、雍正帝,他们要是没有那股子狠劲,他们也不可能当皇帝。
除了因为狠毒才可能当皇帝外,要想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也要有一番狠劲。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明成祖等等,他们经历了一番厮杀,当了皇帝以后,在整个皇帝生涯中,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腥风血雨,最终才取得了那样的成就。
为什么古代雄才大略的君王,需要有一番狠劲呢?这是因为古代是一个极权社会,皇帝要想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起来,放到自己身上,必然要向大臣们抢夺。在这个抢夺的过程中,必然就有杀伐。而当他们在实现极权以后,他们就可以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办他们想要办的事情。
秦始皇如果没有极权,他能做出修万里长城和阿房宫这样的壮举呢?汉武帝如果没有极权,他能组织军队打败匈奴,实现开疆拓土吗?
以上的两点,由于社会形态不同,“狠毒”这一点我们不能学习,但是努力让自己处在“竞争”的环境中,这个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古代皇位为什么要坚持嫡长子继承而不是留给德才兼备的皇子?古代大户人家妻妾众多,所以他们家中的儿子便有了嫡庶之分。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子就是小妾所生的儿子。放在帝王之家,嫡子便是皇后之子,庶子就是妃嫔之子。
封建帝制时代有套不成文的惯例,那便是皇帝死后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如果嫡长子英年早逝,皇位传承便按嫡子顺序。只有在没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便是中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
皇帝坐拥三千后宫佳丽,所以子嗣往往也比较多。虽然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但事实上皇帝的儿子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皇子天资聪颖,有些皇子资质平平,甚至还有些皇子连平均智商都达不到。然而嫡长子继承制却严格锁定了未来继承皇位的人选,哪怕皇帝的嫡子是个“铁憨憨”,庶子文武双全,可一般情况下,皇位还是会传给嫡子,哪怕皇帝本人并不愿意这么做,最后往往也要屈从与世俗的压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自己的第三子、吴王李恪,他曾公开表示“吴王恪英果类我”。然而最终唐太宗还是选择了性情软弱的嫡子李治继承皇位。唐太宗那么强势的一位君王都只能如此,其他皇帝就更不必说了。
与中原王朝所不同的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在可汗(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帝)选择上却往往采用的是“择优录取”。可汗儿子们的血统和家中排行固然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决定他们能否获得汗位的最主要因素。一个游牧民族一般都由多个大型游牧部落联合组成,在可汗人选问题上,联盟中的各部落首领都有投票权和被选举权。比如蒙古早期的可汗需要得到忽里勒台大会上各部首领、宗王的多数选票才能当选。一般情况下,新任可汗都是大家公认最杰出的部落首领。
中原王朝的文明进化程度比游牧民族高出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可是为什么在帝王权力交接的问题上,游牧民族的处理方式看上去更体现民主精神呢?中原王朝为什么要死板地坚持“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原则呢?其实主要原因是两者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同。
中原王朝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官僚体系,皇帝虽然位于这个体系的最顶端,但皇帝的第一职责却不是处理具体事务,而是要维护礼制的权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就写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因此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维护礼法的神圣不可侵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而嫡长子继承制正是礼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只要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顺序进行,那么皇权更替就不存在争议,权力交接能比较平稳过渡。因为很多时候,一个王朝的分裂甚至覆灭都是由内部争权引起的。至于新皇帝能力怎么样倒在其次,毕竟国家具体事务主要还是靠士大夫们治理的,有时候皇帝不要乱插手反而对国家是一件好事。
游牧民族没有中原王朝那么完善的官僚体系,而且草原生态脆弱,经济形式单一。如果由昏庸的可汗掌权,一旦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那么就有可能面临整个部族灭亡的风险。因此对游牧民族来说,可汗的个人能力极为重要。中原王朝经常会出现少年甚至是幼年天子,但在游牧民族中,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朱元璋明知道朱棣远胜于朱允炆,为什么还要传位给朱允炆?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能力更突出的儿子朱棣,而是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在中国古代王朝,皇位的继承问题,一直被认为是立国之本,为防止因皇位问题而发生内乱,导致王朝灭亡。中国古代继承皇位都遵循的一个基本制度,那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嫡长制度。按 “嫡长”制度,本来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是最无可争议的,无奈朱标英年早逝,而作为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皇长孙,在皇位继承上的优先权是大于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的,所以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朱允炆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二、天下太平,需要以仁治国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中最像自己的,朱元璋从一个底层的农民,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从刀山血海中闯出来的,所以他手段残暴,嫉恶如仇,建国之后更是执政严苛,采取严刑峻法的方式管理国家。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明白, 明朝建立的初期,采取严厉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问题并不是很大,但在天下太平之后,管理国家就不能只靠武力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安定靠的是施行仁政,而四子朱棣,也是从战场中出来,所以朱元璋猜到,如果他继位,可能与自己的统治风格相似,达不到自己想要的,以仁政来治理国家的目的。而朱允炆的性情和父亲朱标一样仁慈宽厚,温文尔雅,熟读儒家经典,与朱元璋后期的治国理念相一致,所以尽管朱允炆尚且年幼,但在朱元璋的刻意培养之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他。
三、防止藩王夺权,国家内乱
朱元璋虽然是草根出身,但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他是十分的深谋远虑的,皇位的继承除了朱允炆和朱棣,还有老二秦王和老三晋王,他们都是掌有兵权的藩王,无论从嫡长还是实力来考虑,无疑秦王和晋王也都是强有力的人选。因此若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选择老四朱棣,那么就很难说服老二秦王和老三晋王,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就会因争夺皇位而陷入内乱,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明王朝来说是十分致命的。
所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当皇帝,是既符合他以仁治国的理念,又可避免皇室内乱的一种最佳的选择。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