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乾隆的子嗣都不多为何还要过继出去继位,皇帝过继子嗣
文/炒米视角
即便在民间,过继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行为。在民间,通常涉及到过继的有以下4中情况。
第一,无嗣,为了延续香火。在传统宗族观念之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当一个门头如果没有子嗣维持祭祀香火,那就意味着这个门头要绝户了。这种事情是坚决不能发生的,因此在同宗族或其他亲属中,收养一位子女,形成亲子关系;
第二,压胎,同样为了延续香火。有些家庭婚后长期不生养,或者女方习惯性流产。通常会从亲戚朋友家过继过一个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目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这个家庭产出子嗣。诸葛亮就很长时间没有小孩,后来诸葛瑾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才生下了诸葛瞻。
第三,为了小孩能够顺利长大成人。古代医疗条件不好,连皇家的孩子都容易夭折。所以把小孩过继给别人,以求他顺利成长。甚至不一定是过继给人,而是给某个城隍、观音甚至某些含有特殊含义的物件。所以当有人说自己的干娘是观音的时候,请千万不要诧异!
第四,孩子是在太多,无法养育。生活贫困的家庭,实在照养那么多孩子了,就只能把小孩过继给相对富裕一点的亲戚和朋友。
但是在古代皇室而言,过继就不单单是以上几种情况了,而且背后可能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原因。
相比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子嗣是少很多。雍正有10个儿子,但是古代医疗条件不好,最后序齿的只有4个儿子,也就是弘时、弘历、弘昼和弘瞻;而乾隆有17个儿子,序齿的有14个儿子,但是乾隆活得时间太长,很多优秀的儿子都走在了他前面,所以,乾隆死前最后也就剩永璇、永瑆、永琰和永璘了。
雍正4个序齿的儿子,其中就有两个被过继给别人了。
弘时被过继给雍正的八弟允禩,目的是为了剥夺弘时的皇位继承权。
大家知道允禩是雍正的最大政敌。所以把弘时过继给他,真的是单纯的为允禩并不旺盛的后嗣考虑吗?显然不是,毕竟人家也还有个弘旺呢。而且也不是允禩主动请求的,而是你雍正硬塞给人家的。把弘时过继给允禩,其实是在变相剥夺弘时的皇位继承权,你都不是雍正的儿子了,所以以后撑死了是个亲王,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后来的打压允禩,削除弘时宗籍,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完全说明了这个目的。
弘瞻被弘历过继给了果亲王允礼,那是对支持雍正的几个亲王的后嗣有所交待,同时变相给弘瞻加亲王爵。
果亲王允礼无嗣,那么这一门理论上就要绝嗣了。可是亲王爵在大清朝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多,动不动就是个什么亲王。而弘历继位时,弘瞻不过四岁,也是弘历仅剩的两个弟弟之一,所以只要你们不惦记皇位,弘历对两个弟弟还是比较偏宠的。特别是弘瞻,他年幼无建树,无法直接给他封亲王。所以把他过继给果亲王允礼,一方面是对果亲王允礼这门算是一个交代,以皇弟继嗣,保你这门不断香火;另一方面那就是变相给弘瞻加亲王爵。
乾隆的四阿哥永珹被过继给和硕履亲王允裪为孙;六阿哥永瑢被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为孙(不过允禧只是一个郡王,但是到了乾隆54年,还是给永瑢晋封了“质亲王”);这个目的和弘瞻被过继给了果亲王允礼的目的是一样的。(当然在宫斗剧里面,会被描述成和夺嫡有关,看看就好。)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乾隆皇帝的子嗣并不多,活到30岁的也只有6个儿子,将自己的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主要是能够避免皇子之间发生夺嫡内斗,以免造成惨烈的结局。皇帝可以将不喜欢的儿子以过继的形式排除夺嫡的可能,也是一种防范于未然。在康熙帝年间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造成的九子夺嫡了局面。康熙的儿子结局并不好,老四和老十三虽然获得了权利,却累得了一身疾病。
这就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并不适合皇家来选择太子,会让兄弟之间的感情变得比较复杂。受到了康熙年间的事情,雍正和乾隆就慢慢的限制皇子的权利,让皇子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反抗皇权。乾隆主要是将自己的四皇子和六皇子过继了出去,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这两个儿子无法争权夺利,能够避免皇子之间发生恶劣的竞争,当然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降权,是对地位的一种打击。
皇帝的儿子一出生时就拥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即使是朝中大臣也需要对皇子恭恭敬敬的,一朝从皇帝的儿子变成亲王的儿子,也是一种丢脸的事情。皇子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被封为亲王,而将皇子过继给绝嗣的亲王,也能够进行降袭继承。皇子在被晋封为亲王的时候,一般是需要有功绩,才能够获此封赏。如果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别的藩王,也能够让皇子有一个安稳的人生,并不会过得太差。
乾隆皇帝将自己的儿子过继出去,也能够更好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地位。雍正帝在位的时候,就有意识的采用这种办法,将不听话的人换成自己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乾隆皇帝将自己的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不喜爱,可能是皇子的一些行为触犯了乾隆皇帝的底线,才受到了这样的惩罚,这也体现了皇权的冷酷,皇宫里的冰冷。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雍正称帝后,狠狠打压与其争夺过皇位的弟弟们,其中八弟允禩被削爵位,高墙圈禁,九弟允禟被上加械锁,在狱中备受折磨;一母同胞十四弟胤祯则被派去看守皇陵,亦遭幽禁,其他亲王郡王看后,人人自危。
乾隆皇帝目睹了这一切,暗自决心要在自己的任上改善宗亲关系。
所以,乾隆皇帝登基后,一改雍正的铁腕儿,开始仁德施政,对待自己的叔叔们,也想改善和他们的关系。
慎郡王允禧,有两个儿子,但是都是早逝,更没有留下孙子,没多少年,郡王也故去,乾隆觉得叔叔无后,便将自己的六子永瑢过继给了允禧,继承了他的爵位,为其送终。
无独有偶,履亲王允裪在去世后,也没有子嗣,所以乾隆如法炮制,又把四皇子永珹过继了过去。
其实乾隆皇帝确实比较高明,他这么做有两点好处:
首先,乾隆没有选择在两位王爷生前过继,而是在其死后,让儿子过继过去继承爵位,其实还是自己家沾光。
第二点,晚一点过继的原因,是因为乾隆也在自己的儿子中挑选未来能够继承自己皇位的人,所以在皇子们还小的时候,肯定不会轻易就把谁给过继了,而当稍微大一些,乾隆看出有些人确实不适合做继承人的时候,便将他们作为继承绝后的叔叔们的爵位的首选。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做出了让自己的儿子过继过去为叔叔们披麻戴孝的举动,让宗亲们看到了皇家的仁厚,治愈了雍正朝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带来的伤痛。
另外永瑢过继给允禧,永瑢的生母是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过继给允禧,为什么是先选的他而不是永珹。我觉得跟这事有关。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驾崩,纯妃之子永璋迎丧,但其间因表现得不够伤感,被乾隆帝斥责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从此之后,纯贵妃应该是在乾隆帝面前失了圣心。主要是从乾隆最终选择合葬之人是嘉贵妃而不是纯贵妃来看,如果纯贵妃更得圣心的话,即使嘉贵妃逝世在前,乾隆可以先将她的暂安于静安庄殡宫,不着急在乾隆22年就将嘉贵妃葬入裕陵地宫。所以永瑢多少是受到了连累,因此过继儿子时,乾隆第一个想到了他。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