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任性的皇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为何非要一门心思当木匠
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16岁继位登基,23岁因落水服用“仙药”而亡,只当了短短7年的皇帝。虽然朱由校的皇帝当得不怎么样,可他却是一位手艺十分了得的好木匠。可是令人纳闷的是,这位明朝最任性的皇帝,为何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一门心思当木匠呢?
朱由校自幼就聪敏异常,论智商的话,在明朝皇帝中绝对算是比较聪明的一位了。可是朱由校的心思却并没有用在如何当一个好皇帝身上,他的梦想是当一个伟大木匠,就像木匠祖师爷鲁班那样,以一个木匠的身份名传千古。可如果说他真是一个木匠的话,那还算是十分称职,谁叫他偏偏生在了帝王家呢?
朱由校痴迷于木匠肯定是有原因的,这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朱由校的父亲是朱常洛,祖父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可朱翊钧偏偏不喜欢朱常洛,拖了几十年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朱常洛。而朱常洛因为得不到父亲的重视,整日郁郁寡欢,只知道饮酒作乐,对疏忽了对儿子朱由校的培养。
朱由校既然能把木匠活做得那么好,自然不可能是一个愚笨之人,实际上他确实从小就非常聪敏。可是因为得不到父亲和祖父的关爱,小时候的他并没有读过几天书,这种情况在古代的皇室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他16岁当上皇帝时,连奏折上的字都不认识,只能让太监读给他听。可是太监的文化水平大多也不高,因此常常容易闹出笑话,朱由校也被人讥笑为“文盲皇帝”。
比如有一次,朝廷的一位将军奉命到江西平叛,在平定叛乱后按惯例给朝廷送一份捷报。在这个捷报里有一个词是“追奔逐北”,形容士兵们为了平息叛乱四处奔走,非常的辛苦。当捷报送到京城时,朱由校自然是看不懂的,只好叫身边的一位名叫何费的太监代位阅读。
可是这个何费也不怎么识字,只能算是粗通文墨,要不然也不会被送去宫中当太监了。他把捷报中的“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朱由校问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就解释说朝廷派去平叛的大军是为了追求脏物,互相追赶逃走了。朱由校听了何费的解释勃然大怒,不但没有赏赐平叛大军,反而下了一道“罚俸”的圣旨。
因为朱由校不识字,在处理朝政时闹了不少笑话,后来他索性不理朝政,将朝政交给大太监魏忠贤打理,自己则一门心思花在了木匠活上。因为朱由校的任性妄为,使得本就衰落的明朝变得更加腐朽,魏忠贤仗着朱由校的信任,在朝中胡作非为,干了不少的坏事。
朱由校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对处理朝政感到厌烦,只有在木匠活中才能找到乐趣。而且他做木匠活时非常专注,十分讨厌被人打扰,魏忠贤于是就专门趁朱由校做木匠活的时候去奏事。而朱由校因为做木匠活时非常专注,对魏忠贤打断自己干活就觉得厌烦,于是就推脱说自己对所奏之事已经清除了,你们看着办就行了。就这样,魏忠贤多次借机矫诏,打压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朝廷大权全落在了他手上,进一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以朱由校的聪明才智来说,只要他肯用心学习,还是有机会成为一个好皇帝的。可是他的兴趣并不在当皇帝上面,反而在木匠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只能说是人各有志了。可是作为明朝的皇帝来说,他的这种做法还是非常任性的,属于不务正业。
如何评价木匠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一、文盲皇帝朱由校。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朱由校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异母兄。 朝廷处于空转状态。而且万历也不喜欢当时的长子朱常洛,所以放任其自流,甚至不给他读书的机会。父亲朱常洛都没机会读书,孙子也如此。
由于万历无暇顾皇太子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故朱由校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短到差两天一个月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一、文盲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没有文化底子,身边的太监们也是文盲状态,常常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常多次涂改,颁发出去就是文理不通。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太监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成追赶逃走,追求赃物。天启帝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还有一年,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一些珍品,魏忠贤由于也不认识字,就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看不懂。于是自己臆断为恃这些人来 交涉什么问题,提出的条件,就装作非常愤怒的样子,随手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 “外邦小国好没道理!” 说罢,竟然走了。
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明熹宗所做的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朱由校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也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画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可以走路,鸟可以唱歌,水能流动。 朱由校有时候做好了一件精致的物品,高兴的手舞足蹈,欣赏够了就拆了,重新做。
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手工活上。并且沉浸在作品中的时候,朱由校很难自拔,更怕别人去打扰。
所以就被魏忠贤利用上了这一点。 朱由校忙手工时,常对魏忠贤就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权利大了,就大肆的利用朱由校放权的机会,去迫害一些和他政见不合的东林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二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压朝廷中的忠臣,并且迫害怀孕的妃子,甚至皇后怀孕,客氏利用手段都让其堕了胎,还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有的长到一两岁就死了。
因为客氏,魏忠贤在湖中划船作乐,结果船翻了。朱由校被救上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之情,朱孝把帝位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首先,不识字,不懂装懂。而且朱由校也需要有个人帮他处理朝政之事,那就是他从小的老仆人魏忠贤。
其次,朝中东林党人和阉党一直闹个不停,而且还对皇上进行指手画脚。为了制衡东林等人,万历需要一个代言人,魏忠贤虽然也目不识丁,但是善于逢迎巴结,颇得朱由校的信任。
最后,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做木工而荒废了朝政,不知道孰重孰轻。
综上,朱由校的一生,由于爷爷的不作为,父亲的早逝而接过了做皇上的接力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做一个木匠,而不是去做一个皇上。做皇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做工匠想却是他的一生的追求。
有人说,朱由校明知道乳母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胡作非为,那么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可能朱由校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偶尔犯点错误也可以容忍的那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且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魏忠贤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朱由校的拐杖,朱由校离不开他,所以就不去制裁。
如何评价木匠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一、文盲皇帝朱由校。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朱由校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异母兄。 朝廷处于空转状态。而且万历也不喜欢当时的长子朱常洛,所以放任其自流,甚至不给他读书的机会。父亲朱常洛都没机会读书,孙子也如此。
由于万历无暇顾皇太子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故朱由校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短到差两天一个月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一、文盲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没有文化底子,身边的太监们也是文盲状态,常常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常多次涂改,颁发出去就是文理不通。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太监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成追赶逃走,追求赃物。天启帝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还有一年,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一些珍品,魏忠贤由于也不认识字,就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看不懂。于是自己臆断为恃这些人来 交涉什么问题,提出的条件,就装作非常愤怒的样子,随手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 “外邦小国好没道理!” 说罢,竟然走了。
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明熹宗所做的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朱由校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也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画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可以走路,鸟可以唱歌,水能流动。 朱由校有时候做好了一件精致的物品,高兴的手舞足蹈,欣赏够了就拆了,重新做。
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手工活上。并且沉浸在作品中的时候,朱由校很难自拔,更怕别人去打扰。
所以就被魏忠贤利用上了这一点。 朱由校忙手工时,常对魏忠贤就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权利大了,就大肆的利用朱由校放权的机会,去迫害一些和他政见不合的东林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二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压朝廷中的忠臣,并且迫害怀孕的妃子,甚至皇后怀孕,客氏利用手段都让其堕了胎,还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有的长到一两岁就死了。
因为客氏,魏忠贤在湖中划船作乐,结果船翻了。朱由校被救上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之情,朱孝把帝位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首先,不识字,不懂装懂。而且朱由校也需要有个人帮他处理朝政之事,那就是他从小的老仆人魏忠贤。
其次,朝中东林党人和阉党一直闹个不停,而且还对皇上进行指手画脚。为了制衡东林等人,万历需要一个代言人,魏忠贤虽然也目不识丁,但是善于逢迎巴结,颇得朱由校的信任。
最后,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做木工而荒废了朝政,不知道孰重孰轻。
综上,朱由校的一生,由于爷爷的不作为,父亲的早逝而接过了做皇上的接力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做一个木匠,而不是去做一个皇上。做皇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做工匠想却是他的一生的追求。
有人说,朱由校明知道乳母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胡作非为,那么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可能朱由校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偶尔犯点错误也可以容忍的那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且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魏忠贤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朱由校的拐杖,朱由校离不开他,所以就不去制裁。
如何评价木匠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一、文盲皇帝朱由校。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朱由校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异母兄。 朝廷处于空转状态。而且万历也不喜欢当时的长子朱常洛,所以放任其自流,甚至不给他读书的机会。父亲朱常洛都没机会读书,孙子也如此。
由于万历无暇顾皇太子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故朱由校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短到差两天一个月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一、文盲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没有文化底子,身边的太监们也是文盲状态,常常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常多次涂改,颁发出去就是文理不通。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太监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成追赶逃走,追求赃物。天启帝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还有一年,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一些珍品,魏忠贤由于也不认识字,就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看不懂。于是自己臆断为恃这些人来 交涉什么问题,提出的条件,就装作非常愤怒的样子,随手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 “外邦小国好没道理!” 说罢,竟然走了。
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明熹宗所做的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朱由校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也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画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可以走路,鸟可以唱歌,水能流动。 朱由校有时候做好了一件精致的物品,高兴的手舞足蹈,欣赏够了就拆了,重新做。
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手工活上。并且沉浸在作品中的时候,朱由校很难自拔,更怕别人去打扰。
所以就被魏忠贤利用上了这一点。 朱由校忙手工时,常对魏忠贤就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权利大了,就大肆的利用朱由校放权的机会,去迫害一些和他政见不合的东林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二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压朝廷中的忠臣,并且迫害怀孕的妃子,甚至皇后怀孕,客氏利用手段都让其堕了胎,还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有的长到一两岁就死了。
因为客氏,魏忠贤在湖中划船作乐,结果船翻了。朱由校被救上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之情,朱孝把帝位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首先,不识字,不懂装懂。而且朱由校也需要有个人帮他处理朝政之事,那就是他从小的老仆人魏忠贤。
其次,朝中东林党人和阉党一直闹个不停,而且还对皇上进行指手画脚。为了制衡东林等人,万历需要一个代言人,魏忠贤虽然也目不识丁,但是善于逢迎巴结,颇得朱由校的信任。
最后,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做木工而荒废了朝政,不知道孰重孰轻。
综上,朱由校的一生,由于爷爷的不作为,父亲的早逝而接过了做皇上的接力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做一个木匠,而不是去做一个皇上。做皇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做工匠想却是他的一生的追求。
有人说,朱由校明知道乳母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胡作非为,那么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可能朱由校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偶尔犯点错误也可以容忍的那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且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魏忠贤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朱由校的拐杖,朱由校离不开他,所以就不去制裁。
如何评价木匠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一、文盲皇帝朱由校。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朱由校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异母兄。 朝廷处于空转状态。而且万历也不喜欢当时的长子朱常洛,所以放任其自流,甚至不给他读书的机会。父亲朱常洛都没机会读书,孙子也如此。
由于万历无暇顾皇太子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故朱由校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短到差两天一个月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一、文盲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没有文化底子,身边的太监们也是文盲状态,常常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常多次涂改,颁发出去就是文理不通。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太监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成追赶逃走,追求赃物。天启帝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还有一年,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一些珍品,魏忠贤由于也不认识字,就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看不懂。于是自己臆断为恃这些人来 交涉什么问题,提出的条件,就装作非常愤怒的样子,随手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 “外邦小国好没道理!” 说罢,竟然走了。
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明熹宗所做的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朱由校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也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画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可以走路,鸟可以唱歌,水能流动。 朱由校有时候做好了一件精致的物品,高兴的手舞足蹈,欣赏够了就拆了,重新做。
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手工活上。并且沉浸在作品中的时候,朱由校很难自拔,更怕别人去打扰。
所以就被魏忠贤利用上了这一点。 朱由校忙手工时,常对魏忠贤就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权利大了,就大肆的利用朱由校放权的机会,去迫害一些和他政见不合的东林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二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压朝廷中的忠臣,并且迫害怀孕的妃子,甚至皇后怀孕,客氏利用手段都让其堕了胎,还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有的长到一两岁就死了。
因为客氏,魏忠贤在湖中划船作乐,结果船翻了。朱由校被救上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之情,朱孝把帝位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首先,不识字,不懂装懂。而且朱由校也需要有个人帮他处理朝政之事,那就是他从小的老仆人魏忠贤。
其次,朝中东林党人和阉党一直闹个不停,而且还对皇上进行指手画脚。为了制衡东林等人,万历需要一个代言人,魏忠贤虽然也目不识丁,但是善于逢迎巴结,颇得朱由校的信任。
最后,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做木工而荒废了朝政,不知道孰重孰轻。
综上,朱由校的一生,由于爷爷的不作为,父亲的早逝而接过了做皇上的接力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做一个木匠,而不是去做一个皇上。做皇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做工匠想却是他的一生的追求。
有人说,朱由校明知道乳母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胡作非为,那么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可能朱由校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偶尔犯点错误也可以容忍的那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且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魏忠贤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朱由校的拐杖,朱由校离不开他,所以就不去制裁。
明朝的帝王为什么个个任性,想当将军、木匠,还有的不上朝?在当今时代,社会地位是一个人任性的资本。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更是如此,不是帝王的时候,需要谨言慎行,逼着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只是为了讨帝王欢心;等当了帝王的时候,天下都是自己的了,那肯定是唯吾独尊,任性妄为了。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如此任性,只是个别的。
历史上有很多奇葩的帝王,不过明朝的时候这种类型的最多。有喜欢当木匠的天启皇帝,不过人家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的喜欢木匠这个工作,还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呢。再加上当时朝廷有魏忠贤这个大奸臣专政,朝廷内外都被他控制着,天启帝只是一个傀儡,可能也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无聊才喜欢木匠工作的。还有一个最荒唐的皇帝,他是被自己的帝王父亲宠溺着长大的,从小就学会了吃喝玩乐,但是他最喜欢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封为大将军,然后去战场打仗,这个人就是正德皇帝。
明朝还出了一名开创先例的帝王,他就是嘉靖皇帝,这个帝王是因为长时间帝王不上早朝然后出名的。这个帝王也是个很奇特的人,喜欢修道,还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封号叫飞元真君。因为沉迷于修道,就耽误了上朝的时间,而且还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十年都不去上朝。但是这个帝王的精妙之处也是在于这,就算他长时间不上朝,但是他对朝廷的事业没有放下,可以说是掌控的很好。
这些帝王就是因为居于高处,自由处处受到限制,所以一遇到喜欢的,就会全力去做,这些都是周围的人惯的。
修仙、做木匠、任性妄为,明朝为何接连出现“奇葩”君王?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之后,接班的皇帝确实一个比一个奇葩,如有喜欢炼制丹药,一心想修仙的明世宗朱厚熜,还有整天无所事事,喜欢当木匠的明熹宗朱由校。正是在这些皇帝的折腾下,等到崇祯登基后,面对奔向末路的大明王朝,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
1、朱元璋定下当皇帝的规矩,让继承者按照要求做就行,使得可以随便做别的事情。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不久,就开始编纂他的《皇明祖训》,他立下规矩,继任者对这本书要求的事情,一个字也不能更改。而这本书对如何做皇帝工作,甚至对皇帝平时的日常生活,管理后宫等都有详细的要求。这样一来,继任者不用干什么了,直接按照要求做就行了。
2、明朝官僚体制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朱元璋虽然废掉了宰相制度,看似将皇权更加强化了。但取而代之的内阁首辅制,将文臣的权力开始集团化,当皇帝有想法的时候,一旦和内阁意见不一,在双方制约下,吃亏的总是皇上,纵使后来执行下去,但皇帝面子已经失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嘉靖皇帝后期多年不理朝政,就是因为和大臣们发生矛盾,直接以拒绝上朝来抗议。
3、朱元璋给予皇室子孙太多特权,让他们从小只会贪图享乐。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让朱氏子孙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人成长起来,让他们管理国家,可想而知,没有啥远大理想。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