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名字起生僻字看看两汉皇帝的名字越简单命越好
先来看一下两汉皇帝的名字。
西汉十三位皇帝:
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刘婴(刘贺与吕后立的两位小皇帝不算在内)
东汉十三位皇帝:
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少帝刘懿、刘辩不算在内)
两汉加起来26位皇帝,我们先来看西汉。西汉从高祖皇帝刘邦到汉宣帝刘询,这七位皇帝的名字都很好认,并且他们也都称得上好皇帝,若是扣除汉惠帝刘盈和汉昭帝刘弗陵,剩下的五位都是皇帝中的佼佼者。可是从汉宣帝刘询之后就不行了,比如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
刘奭(shì ) ,盛大的样子。看得出来汉宣帝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只可惜就是从他开始,西汉走上了一去不复返的下坡路。刘奭是个好孩子,他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性格也好,放到现在是个吸引人眼球的邻家大哥哥,但是当皇帝,火候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他偏好儒术偏袒小人,最终自断臂膀,国家也开始走向没落。但这些还不是他悲剧的主要原因,要说起刘奭的悲催历史,那真是在几百个皇帝中独树一帜。
据《汉书·纪·元帝纪》记载,他在位16年遇上15年天灾。注意是15年都有天灾,不是15次天灾,有时候一年就好几个。水旱灾害、虫灾、雪灾、日食、彗星、地震等等事情高频率的发生在他统治时期,为了消除上天的怒火,他发了十几次罪己诏,但是并没有什么用。为了平息灾难为民祈福,这个算得上敬业的皇帝加班加点呕心沥血,没到四十岁头发牙齿都掉了,生病也总是不好,42岁就去世了。并且在他去世的同一年,整整延续15年的天灾停止了。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
汉元帝刘奭的儿子是汉成帝刘骜,桀骜不驯的骜。
但是当时这个字并没有这层含义,它是骏马的意思。刘骜是汉元帝和皇后王政君的儿子,也是从他开始,外戚王家逐渐走上前台,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权。刘骜人如其名,他身上没有一点父亲儒雅的气质,反而沉淀酒色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外戚擅权。汉成帝的结局也是足够惊悚,他盛宠飞燕合德这对姐妹花,最后竟然死在了赵合德的床榻上。都说历史比小说还好看,我想汉成帝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若不是脑洞足够大,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汉成帝刘骜去世时没有儿子,他的两个侄子就接连成为皇帝,汉平帝刘衎就是后一个。衎(kàn)是快乐、安定、和适自得的意思,由此可见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并不高。生在皇室这样的生活应该很容易达到,但他却悲催的被王莽看中了。大概这位权臣看重的也是刘衎的平常心,这样的皇帝才好控制。
刘衎九岁时被王莽选为傀儡皇帝,15岁去世,死因不明。从9岁到15岁,从童年到青年,毫无实权的皇帝刘衎一直生活在心惊胆战中。所有傀儡皇帝的悲哀,他都有。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皇帝中第一个名字里带有生僻字的人。炟(dá),火起,爆的意思。刘炟性格中没有风风火火的成分,他是一位守成之君。身为东汉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东汉还称得上太平。刘炟继承大统之后励精图治,他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方针,最终带领汉朝达到了“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的局面。他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在这段时间重新对汉朝称臣。史书上把他与他的父亲汉明帝连在一起称为“明章之治”。
除了管理国家上的成就,刘炟还是一位出名的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出色,还发明了“章草”字体。写到这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位称职又自带光芒的皇帝,若是给他足够的时间,东汉一定会在他的手中更上一层楼。可是上天并没有听到百姓的呼喊,这位有长者之风的皇帝在3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去世后年仅10岁的第四子刘肇继位,东汉的小皇帝军团由此开始,外戚的权势也一天比一天盛。
汉和帝刘肇,这个肇字在今天出现,恐怕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肇事。其实它还有“开始建立,打基础”的意思。刘肇也是深宫中的苦命人,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没有皇子的窦皇后看中,为了彻底掌握这个孩子,窦皇后逼死了他的生母梁贵人。虽说没有孩子的窦皇后待他还算不错,可一个杀母仇人整天用慈祥的眼光看着你,这是多么讽刺的事情。刘肇若不知道窦皇后是杀母仇人,无论政治上有多么精明能干,终生也是浑浑噩噩。知道事情真相又能如何?他毕竟是窦太后养大的,无论怎么做都有足够的理由,也都有被指责的空间。因此,刘肇从生母被逼死那天起,人生就变成灰色了。
刘肇十岁登基后朝政都由窦太后的家人把持,窦家上下一门显贵,窦宪来京城,上朝时竟然有大量朝臣上奏要称呼窦宪“万岁”,可见窦家权势之猖獗。但是刘肇并没有在高压下屈服,他在登基四年、年仅14岁的时候就联合宦官成功夺权,汉宣帝诛杀霍家的事情再次实现。
大权在握后他就开启了明君的一系列活动,安置流民、减免赋税、轻徭薄赋、重新审理冤假错案,在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甚至孤寡老人他都会出台相关法律予以照顾。后人将刘肇亲政后这一段时间称为“永元之隆”。若是一直这样下去,东汉绝对会迎来中兴。只可惜刘肇并没有前辈刘询的天命,他在2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若是再给他20年时间,让他把东汉的弊端清理一下,再培养一个后世之君,历史一定会改写。只可惜这些都是假设,他去世后出生仅仅100天的儿子刘隆继位,东汉的大好形势,全都没有了。
刘隆之后的皇帝是汉安帝刘祜。祜是“福”的意思,比如“受天之祜”。但是刘祜并没有如这个名字一样有福气,他的全部执政生涯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焦头烂额”。
他继位时班超已经离开西域,接替班超的西域都护任尚没有学到班超治理西域的智慧,西域各国怨声载道进而纷纷背叛汉朝。接着羌族起义,这场动乱持续了11年才被完全镇压,东汉的国力受到极大消耗。边境不稳,国内也是忧患交加。他继位的同一年,国内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承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几年之后京城甚至发生地震,整个国家都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在这期间又伴随着宦官当道、后宫夺权,东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可以说没有一丝安静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还能带着娇妻美妾南下游玩,最终死于游玩途中,终年32岁。
65年后汉朝皇帝已经变成了汉献帝,有人奏请这位著名的傀儡皇帝说“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没有公德,应该撤销尊号。”汉献帝同意了。因此汉安帝刘祜,被后代撤掉了尊荣。
东汉最后两个名字中有生僻字的皇帝是刘炳和刘缵,刘炳小朋友在一岁多的时候成为皇帝,三岁就去世了。刘缵七岁继位八岁死亡,还是被权臣梁冀下毒害死的,只因他说梁冀是“跋扈将军”。可怜一个聪明的孩子无人庇护,只能被权臣随意杀害。
两汉的皇帝大致看一遍,是不是名字中有生僻字的皇帝都很悲催,这些人中有人殚精竭虑成功诛杀权臣,可是上天却没有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时间。有人整日忧国忧民,却天灾人祸不断。还有人终生都是傀儡皇帝,甚至在不懂事的时候就被杀了。而名字中没有生僻字的皇帝就比较正常了,他们中明君昏君兼具,明君居多。总体来说,两汉名字简单的皇帝,结局要远远好于名字中有生僻字的皇帝。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从避讳制度说起,聊聊古代皇帝改名的那些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皇帝:他虽然能力有限、作风保守,但在位30年间始终勤于国事、不曾懈怠;他在政治上大力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惩治贪污,军事上平定了边疆的叛乱,经济上大胆尝试漕粮海运,并修改盐法、开放矿禁,效果也堪称卓著;即便是在私德上他也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比如不好声色、崇尚节俭,连龙袍破了都打上补丁继续穿……这样的皇帝,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其实也是不多见的,放在大部分朝代都能混上一个“明君”的称号。如果他能换个朝代当皇帝,哪怕最终仍是无力改变帝国衰败颓丧的局面,大概也会被当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而为人称颂、受人缅怀。
然而因为在一场战争中无能、愚蠢的表现以及其后的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恐怕再过个两千年也无法脱身。
他就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道光皇帝。
不过道光皇帝的功过是非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名字——在旻宁成为道光皇帝之前,我们是不能叫他“旻宁”的,而应叫他“绵宁”。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清仁宗颙琰按照密建皇储的家法,将绵宁的名字写进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边的鐍匣里时,就给他改了“旻宁”这个名字。
嘉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古时有个叫做“避讳”的制度。为了不给自己和臣民们添麻烦,嘉庆皇帝即位后就把自己的名字由“永琰”改成了比较生僻的“颙琰”,现在轮到他的儿子,自然也不能放过。
皇帝因为避讳制度而主动改名,永琰和绵宁当然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后两个。
避讳,是指按照儒家“尊尊”、“亲亲”的礼法要求,当说话、书写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时,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是要采用其他方式隐讳的表达,用以表示尊重。
避讳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应不晚于三代之时。避讳的对象以圣贤、君主和亲长为主,当然下属对上官也不能直呼其名讳,但身为老百姓一般就不用鸟他了。不过要是很倒霉的摊上一个既膨胀又小心眼的父母官,老百姓也只能屈从,但是就免不了要被传成笑话: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典故的由来。
像改“灯”为“火”这种对上官名讳的避讳通常被称为“宪讳”,相应的还有针对皇家的“国讳”(也称君讳、公讳)、针对家族内父系长辈的“家讳”(也称私讳)、针对家族内母系长辈的“内讳”(也称妇讳)、针对圣贤的“圣讳”,还有针对自己名字的“个人讳”——田登的下属避讳“登”、“灯”等字是宪讳,但他把避讳的范围扩大到百姓,这就属于“个人讳”了,而且是一种非常让人讨厌和鄙视的行为。
避讳的方法最常见的是改字法。改字法就是用同音或同义的字替换需要避讳的字,其中基本以同义字为主。像上边的那个例子中,田登对同音字“灯”也无法容忍,只好改用同义的“火”字,这就是使用同义字的改字法。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为了避讳刘邦他老婆吕雉,“雉”这种鸟才成了我们熟悉的野鸡;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猪八戒的梦中情人由姮娥变成了嫦娥;为了避讳隋文帝杨坚,“甄”字的读音被迫由“jian”变成了“zhen”(现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甄”字仍然读“坚”的音);为了避讳李渊他家的“八辈祖宗”,老虎一度改叫了大虫;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一种原本叫薯药的食物被迫改名叫了山药……
尤其是避国讳最麻烦,有时候搞得人连“姓名权”都保不住。比如北宋名臣文彦博的先祖本姓敬,为了避讳后晋皇帝石敬瑭只好改姓文。好容易熬到后晋灭亡又改回了敬姓,万万没想到再摊上个宋太祖赵匡胤他爷爷叫赵敬,只好又改成文姓……
于是敬彦博才成了文彦博。
另一个经常把大家搞晕的例子就是初唐名将李勣。李勣本姓徐名世勣,直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投唐以后被李渊赐国姓,于是改叫李世勣。贞观初年,李世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本打算改名李勣。但是李大帝很大气,根本不在意这些小节,还特意下了“二名不偏讳令”:
所以在武德及贞观年间,李世勣还是叫李世勣,压根不是某些资料里胡诌出来的李勣。
直到永徽年间,唐高宗李治打着“孝悌”的旗号穷讲究、瞎折腾,废掉了“二名不偏讳令”,李世勣才不得不改名为李勣。
还有为此改官爵名的,比如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将彻侯改为通侯(也称列侯),再比如还是因为“事儿精”李治,“治书侍御史”才改称我们熟悉的“御史中丞”;还有改地名的,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末帝孙皓为了避他爹孙和的名讳,将禾兴县改名为嘉兴县,再比如东晋时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将建邺改名为建康;还有改前朝年号的,比如欧阳修在作《新唐书》时,为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不得不把李大帝的年号由贞观改写成“真观”或“正观”;此外还有改干支纪年名的、改动植物名的,反正麻烦得要命。
除了改字法以外,缺笔法和空字法也常被使用。空字法很好理解,就是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或是留出空格不写,或是以“某”或“讳”字代替,或是干脆画个小方框表示留白。比如在魏徵主编的《隋书》中,为了避讳(追尊的)唐太祖李虎和唐太宗李世民,便将韩擒虎和王世充分别写作“韩擒 ”和“王 充”。结果就有不求甚解的抄书匠因此生造出“韩擒”和“王充”这两个人物来,闹出了“常凯申”式的笑话。
缺笔法就是仍使用本字,但必须省缺笔划以示避讳。比如在初唐名臣于志宁的墓志铭上,就将“世”字写成了“卅”。
避讳这种事情,说起来可大可小,可是真要追究起来轻则仕途受到影响,重则脑袋搬家也不是稀罕事。更重要的是太麻烦,经常把人搞懵——比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为了避开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人们只好称其表字代名,叫他刘子玄。本来大家已经习惯这么称呼他了,结果清朝又冒出个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于是人们又不得不给已经死了快1000年的刘老先生改名,叫他刘子元……
话说从刘知几到刘子玄再到刘子元,不熟悉这位老先生的,谁能知道这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况且臣民犯了避讳虽然可以处罚,但皇帝也算是被冒犯过了,谁愿意成天被冒犯?于是皇帝们想到了一个让大家都不那么麻烦的办法,那就是干脆自己改名得了。
史书记载中第一个因为避讳问题而主动改名的皇帝,是西汉的孝宣皇帝刘询。
刘询原名刘病已,他幼年因受巫蛊之祸的牵连经历了许多苦难,还曾流落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因此当刘病已即位后,便决定改个生僻点的名字,省得给百姓添麻烦:
刘询不但以身作则自己改名,给儿孙取名时显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比如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和孙子汉成帝刘骜名字就绝对够生僻,像我这种半文盲不查字典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读。不过此后的汉朝皇帝有的能想起这码事,也有了汉平帝刘衎、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汉质帝刘缵这样的名字;但有的皇帝则完全不在乎,名字起得跟闹着玩似的,比如汉哀帝刘欣、汉顺帝刘保、汉桓帝刘志这种“大众名”,不成天被人冒犯来冒犯去的就有鬼了。
在两汉之后,还有很多皇帝有意使用生僻的名字,比如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叡、高贵乡公曹髦,两晋的晋愍帝司马邺、晋穆帝司马聃、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唐朝的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等。但真正形成风气的,还是在两宋。
宋太宗赵炅原来叫赵匡义,不过等他哥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为了避讳只好改名叫赵光义(都怪万恶的事儿精李治)。不过他显然是挺在意避讳这码事的,“光义”这个名字用的还都是常用字,所以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天天在皇宫里边打喷嚏,所以当上皇帝以后就把名字改成了赵炅。
所以从来都没有过宋太宗赵光义,只有宋太宗赵炅——现在犯这种错误的人还真不少。
从赵炅开始,两宋皇帝在取名时就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部采用单名,毕竟这样一来需要避讳的字就少了一半;二是全部采用生僻字取名,像赵顼、赵旉、赵昚、赵禥、赵昰、赵昺这样的名字,大都得逼得我这种半文盲懒鬼拼命翻字典。
两宋皇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热衷于改名,尤其是北宋,除了赵匡胤和赵佶(宋徽宗的名字也没有改的必要)以外,其余的都改过名字,像宋真宗赵恒还一口气改过3回。而皇帝最终使用的名字,通常是在被册立为太子时才最终确定的。到了南宋以后,因为皇家在取名、改名上的经验丰富无比,一般都是皇子提前取好合适的名字,所以一般不需要改。只有当皇帝出现绝嗣的情况、需要从宗室中挑选子弟承继大统时,才需要再走一遍改名的程序。
明朝皇帝在取名时是否考虑了避讳的问题,这事就有点说不清了,恐怕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自己知道。
老朱自己就改过两次名:最早他叫朱重八,后来改叫朱兴宗,直到加入红巾军以后才叫朱元璋。哪怕改了名,老朱恐怕也没法严格按照避讳制度要求他的臣民——大明朝的德祖玄皇帝叫朱百六、懿祖恒皇帝叫朱四九、熙祖裕皇帝叫朱初一、仁祖淳皇帝叫朱五四(后来被老朱改成

不过老朱给他的儿子取名时,显然是考虑了避讳的问题,导致他的26个儿子名字千奇百怪,反正不查字典大多数字我都不认识。
老朱还是个爱操心的命,一心想把大明朝万万年的事情全部搞定,其中就包括怎么给子孙后代取名的问题:
从老朱给太子朱标的后代定下的排辈字来看,好像并没有考虑避讳的问题(倒是给肃王、韩王、安王等不怎么起眼的儿子定下的排辈字颇为生僻)。不过这也没啥大不了的,反正他的败家孙子朱允炆很快就被朱棣给“靖难”了。朱老四抢到帝位后,倒是老老实实的按照老朱给他安排好的排辈字给子孙取名,只可惜才排到由字辈大明朝就完蛋了,还剩下10个字没用上,怪可惜的。
子孙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定好了,第二个字老朱也不打算放过:规定“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而且先拿自己儿子“打了个样儿”——朱元璋26个儿子的名字,全都使用了木字旁。
话说老朱当过和尚,据说还信过明教,不知道为啥在取名这个问题上偏偏钟意源出道家的五行,所以才会见到像朱佑樘、朱厚熜、朱载坖这样名字看起来很奇怪的明朝皇帝。
皇帝还好说,问题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宗室子弟的数量起码有好几十万,这下子取名就成了个麻烦事。因为就能用这五个偏旁的字,相对蕴意美好、听起来不错的字大都被用完了,只好随便找个字凑合凑合得了。
于是看起来高大上的宗室子弟中,就出现了像朱申锯、朱恩钱、朱弥铲、朱弥钳这样看起来跟闹着玩似的奇葩名字,还不如朱重八呢……
清朝的皇帝开始是不怎么讲究避讳的,比如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就曾特意下诏“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允许臣民不必避讳“福”字。不过在此后的康雍乾三朝,大清国的子民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前文提到过,因为避讳的问题,可怜的刘知几老先生死了快1000年还被迫改名,这事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不过康熙皇帝深谙汉文化,所以给儿子取名也取得很有水平。比如“九子夺嫡”几位主角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这位除外)、十四阿哥胤禵,光看名字就“皇气”十足啊!怪不得一个个都信心十足的去抢那把龙椅。
雍正年间发生过“维民所止”案,乾隆年间发生过的胡中藻案、王锡侯案等都是因为避讳问题导致好多人头落地——话说其实清朝是不怎么避讳年号的,比如“光绪”之于“道光”,也就是胤禛、弘历这爷俩神经过敏,导致大批人跟着倒霉。
嘉庆皇帝颙琰虽然才能比不上父祖,但起码性格比较正常,延绵了康雍乾三朝130多年的文字狱到嘉靖朝戛然而终,而且还给自己和儿子改了名字。
不过中国皇帝因避讳问题而改名的历史,到了道光皇帝也就到头了。虽然清朝此后又历经四帝,不过要么无需改名,要么就根本顾不上这点小事了。 清朝帝王给儿子取名字,为什么用字越来越生僻?
因为皇帝用生僻字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民间因为要避讳皇帝姓名,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很好地使用,而清朝皇室对于这种汉人姓名上的避讳也相当重视,因此为了民间百姓能更好的的使用常用字,皇帝便自己主动将后代的名字改成了生僻字。
在古代在文字上的避讳有很多,尤其是民间对皇帝姓名的避讳尤为重要,早在汉朝时期,因为光武帝刘秀的姓名中带有“秀”字,因此在当时科举的秀才就改为了“茂才”,为的就是就是避讳皇帝的姓名,甚至在举子做文章时不能提到皇帝的姓名。而对于民间百姓而言,皇帝的姓名太简单是十分麻烦的一件事情,在乾隆年间,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带有“历”字,就导致了当时的“历”字被改为了“歴”,所以皇帝姓名太简单对于民间是很麻烦的。
当时清朝的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乾隆在因为自己的名字百姓被要求将“日历”改为“日歴”后便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因此在嘉庆皇帝继位之时让嘉庆主动将名字中的“永”字改为了“颙”。因为在乾隆看来“永”字是民间常用字,因此为了不让民间百姓太过麻烦因此强行让登基前的嘉庆改名。而嘉庆也延续了乾隆的理念让自己的孩子道光也改了名字,这也慢慢导致了清朝皇帝给自己儿子起名越来越生僻。
因此清朝皇帝并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文化才越来越喜欢用生僻字给后代起名,而是为了百姓考虑才做出如此决定。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