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不能掌权「光绪一直试图把权力从慈禧手中夺过来为什么却始终没成功」
光绪皇帝从亲政开始,一直试图夺权。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一直被慈禧锁得死死的,他想夺权,为什么一直没成功呢?
一、光绪亲政的脖子上有根绳子。
光绪皇帝是在16岁开始亲政的。
慈禧太后当初之所以选光绪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为光绪皇帝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自然不能亲政,因此所有当政的任务,只能交给慈禧。
(光绪皇帝)
当光绪渐渐长大后,慈禧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让光绪亲政。但是,慈禧显然不愿意遵守这一点。因为把权力还给光绪,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来说是难受的。也因此,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就开始未雨绸缪。
光绪15岁的时候,慈禧就宣布,想要尽快让光绪亲政。但是,以醇亲王奕譞为代表的一帮大臣,立刻纷纷上奏恳请慈禧,虽然皇帝可以亲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务上必须要把关,要“训政”。朝廷中的各种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请懿旨,然后才能向皇帝禀报。直到皇帝大婚后。
这个话,实际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变。
后来,光绪大婚,慈禧仍然没有放权,同样由大臣上奏,慈禧“勉为其难”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继续享有训政的权力。一旦皇帝“胡来”,慈禧将随时回来垂帘听政。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慈禧在光绪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绳子,而且这根绳子还是一个活结。只要慈禧不满意,她拿着绳子一拉,立刻就会把光绪置于死地。
二、光绪没有可以帮助他的人。
光绪在亲政以后,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帮手。他很明白,没有帮手,永远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帮手,却并不容易,必须要有机会。如果在亲政之前,就笼络大臣,必然会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绪生性又比较懦弱,因此,虽然他有那样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动作。
光绪亲政以后,其实他也不敢有任何动作。
(慈禧太后)
光绪真正迎来机会,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由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输得非常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此,变法图强的声音,就在全国各地响起。这一点被光绪捕捉到了,因此,他以变法图强为名,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子,培植自己的势力。
不过,光绪培植自己势力的行为,显然是很不成熟的。他在全国网罗的人,都是康有为、梁启超、刘光第、谭嗣同等等这样一些书生。这样的书生确实思想比较开化,对世界形势比较了解。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他们毫无政治基础。既没有朝廷中的人脉支持,手中又没有兵权等硬实力。他们能做什么呢?
说光绪不够清醒,就在于这一点。他不明白,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夺权运动。既然是夺权运动,就应该想办法把权力搞到手里。他要能够掌控朝中大权,还要能够掌控兵权。他网罗的人才,主要应该是掌握权力的那些人。至于激进的知识分子,完全可能让他们担任智囊。但是他需要依靠的,还是有权的那些人。
当时有两个人,光绪应该提早就笼络他们,就是袁世凯和荣禄。其实可喜的是,这两个人并不反对变法,甚至一开始是积极支持变法的。尤其是袁世凯,一开始甚至是变法最积极的力量之一。荣禄也不反对变法,只不过他认为应该渐变,不该突变。
既然这两个人最初是积极的变法支持者,而且手中有很大的权力,就应该把他们网罗过来。但是光绪没有想到这一点。
三、光绪缺乏必要的基础。
当时提倡变法图强的,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中国绝大多数穷苦百姓,并不明白变法是什么,也不支持变法。甚至由于当地旧地主旧乡绅的反对,他们还把变法看成是洪水猛兽。
(荣禄)
当然了,群众基础不扎实,如果光绪掌控着权力,其实也无所谓。问题是光绪并没有掌控权力,因此,反对他的人,自然要以这个为借口。
光绪除了没有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外,他也没有获得国外的支持。固然,光绪如果想获得国外的支持,在当时的殖民环境下,说不定会吃亏。但是光绪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借一些外国列强的手,打倒慈禧集团,打倒另一些列强。等到他自己能够做主了,再变法也不迟。
光绪没有理顺政治体制,因而最终把一切都搞得一塌糊涂。
(参考资料:《清史稿》)
光绪一直试图把权力从慈禧手中夺过来,为什么却始终没成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出现女性统治国家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在中国近代,通过层层上位,最终站在权力顶峰的慈禧,也一直是人们饱受诟病的人,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慈禧也用实际行动和胆识告诉别人,他并不是一个可以小看的女子,而站在别的角度上来思考,为什么慈禧太后成为了真正掌权者之后,一直想要将权力揽入怀中的光绪皇帝遭受了失败。
而且在提到光绪皇帝的时候,大家也知道他并不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因此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将皇权揽入自己的手中,但是无论他怎样挣扎,他一直都只是一个傀儡,最终还成为了牺牲品,伴随慈禧太后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慈禧太后胆识过人,要想从他手中拿回权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击败几大亲王,还是掌控后宫,从一开始就不应该用一种贬低的眼光看待慈禧太后,虽然他没有达成武则天一样的政治功绩,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的政治能力不够。相反事实也证明,无论是在这里后宫,还是掌控大成方面,慈禧太后都称得上是老江湖了,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光绪皇帝,即使他是大清皇帝的后代,仅凭血缘关系,没有过高的政治谋略,并不足以支撑他完成这场政治斗争。
光绪皇帝身边的人全都不可信任,他始终都是孤身一人作为一个成为傀儡的皇帝,要想扳倒幕后的掌权人,首先要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然而在长达几十年的政治监管中,光绪皇帝身边完全没有可依靠的人,再加上长时间的政治监管,让他本身又变得非常敏感,因此他是既害怕斗争又不得不斗争。
而在他真正的成为皇帝之后,他仍然没有掌控国家的决策权,也因此人们看中的和害怕的并不是他,而是背后的慈禧太后,即使是他一个人想要造反,也完全不足以扳倒慈禧太后,也因此他的结局是那么的悲凉。
作为一个国家的当权者,在内忧外患不断加重的同时,光绪皇帝也看到了问题所在,他也的确希望一些人能勇敢的站出来改革,因此袁世凯等人也非常积极的站出来拍马屁,然而在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光绪皇帝手中并没有掌握实权,这也注定着改革一定会遭到巨大的阻力。就当时的情况而论,无论是民智还是阶级斗争,谁敢提出改革,就不一定会触犯很多人的利益,也因此从一开始光绪帝支持的改革就遭受到了巨大阻力,在缺乏政治根基的时候推行改革,也加速了光绪帝的灭亡。
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光绪皇帝在和慈禧集团进行火拼的时候,一没有将问题看透,二是改革的人立场不够坚定,而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本人没有真正的权利,也因此他极力想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一直都只是一场梦,而这场梦也随着一杯毒酒消失了。
光绪皇帝本想靠变法维新来拯救大清江山,可他为什么失败了?光绪皇帝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操之过急,他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逆鳞,所以遭到了囚禁导致变法失败。
一、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清政府十分软弱无能,而西方列强不断的瓜分中国。到了光绪年间这种情形越来越严重,而光绪皇帝也想在这个局面中找到一个拯救大清朝的办法,于是他在维新派的倡导之下,想利用维新变法来拯救大清朝。但是这场维新变法却以失败而告终,并且光绪皇帝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长期囚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变法失败的?
二、第一个原因权力因素。光绪五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之位,但他年幼并没有统领朝政的能力,所以大权全部被慈禧太后掌握。当光绪皇帝长大之后想要属于自己的权力,却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于是他们两个人就逐渐的产生了矛盾。但这个矛盾一开始并没有影响到维新变法,因为当时慈禧太后也想改变这样落后的局面,所以当光绪皇帝提出要维新变法的时候,并没有遭到强烈反对,慈禧太后只是要求他不要太过分,不要触及逆鳞就可以正常实施。
三、第二个原因变法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当时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光绪是皇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力,而真正掌握权力的人主要还是慈禧。并且他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朝中的重臣手中的权力全部归拢到自己的手下,想要集中自己的皇权并且削弱慈禧太后的权利,这一下就触及到慈禧太后的逆鳞。在随后的过程中又有无数的维新派大臣不断和光绪皇帝劝说要杀掉慈禧太后,这样才能确保手中的江山稳固,不受别人的约束。但是光绪皇帝却错信了袁世凯,袁世凯不但没有帮光绪皇帝,而且帮助慈禧囚禁了光绪,所以这场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