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中国最后一个公主溥仪的亲妹妹,为了溥仪终身未嫁的格格

作者:eric 时间:2023-08-20
导读:我们都知道,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虽然1912年大清灭亡,但是在紫禁城内的那个小天地里,他这个皇帝还是做到了1924年,满打满算,有16个年头呢。溥仪的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他有

我们都知道,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虽然1912年大清灭亡,但是在紫禁城内的那个小天地里,他这个皇帝还是做到了1924年,满打满算,有16个年头呢。

溥仪的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他有三个弟弟(其中二弟幼年夭折)、七个妹妹。今天咱们就说说溥仪的妹妹们。她们分别是:韫媖(1909年-1925年),韫龢(1911年-2001年),韫颖(1913年-1992年),韫娴(1914年-2003年),韫馨(1917年-1998年),韫娱(1919年-1982年),韫欢(1921年-2004年)。

溥仪的大妹妹韫媖。

有一个历史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溥仪身为皇帝,他的妹妹难道不应该是公主吗?而实际上,他的这些妹妹个个都是北京户籍 undefined格格,大格格、二格格、三格格……依次排下去。

其实这跟清朝皇宫里的体制紧密相关。清朝行政法大全《大清会典》明确规定:“皇女由中宫出者,封固伦公主;由妃嫔出者,封和硕公主。”

也就是说,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封为公主,皇后所生封固伦公主、嫔妃所生封和硕公主。“固伦”和“和硕”两词都是满语,前者有“国家”之意,后者有“一方”之意。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

溥仪的三妹韫颖。

话说回来,溥仪兄妹的父亲是醇亲王载沣,那亲王的女儿就是“和硕格格”,只能封郡主。在此等级之下,郡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封县主;贝勒的女儿亦称“多罗格格”,封郡君;贝子的女儿称“固山格格”,封县君;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称“格格”,封乡君。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大清会典》还规定:“如中宫抚宗室女,下嫁亦封和硕公主。”上述那几种格格,由皇后抚养长大的,可以封undefined为和硕公主。

溥仪和他的兄弟姐妹。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把恭亲王奕訢的长女接入宫中抚养,破格封为“荣寿固伦公主”(即溥仪的堂姑妈)。溥仪的妹妹既然没有哪个皇后抚养,也就没有被封为公主的资格。哪怕兄长做了皇帝,也只能安安稳稳做格格。

再说了,溥仪能登基称帝,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亲王的儿子,光绪帝驾崩后,按说他是继承不了皇位的,但是慈禧看中他的出身(道光帝旻宁的曾孙、自己妹妹的孙子),让他“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同时做了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嗣子,从而获得了做皇帝的机会。

溥仪与父亲载沣、弟弟妹妹在一起。

溥仪做了皇帝,固然让妹妹们有了荣光,不过已没有办法给她们以奉赠。当然了,大清灭亡之后,这些名号、封号也已不重要,谁还会在乎呢?

另外有一事应当澄清。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德龄公主”这个人。她在1903年-1905年间曾在颐和园陪伴慈禧太后,出国后自称被慈禧封为“公主”(有时候说是“郡主”)。

事实上,清宫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封德龄为公主或郡主的记录。德龄属于汉军旗人,与皇室没有任何血源关系,慈禧再任性,也不会荒唐到封皇室之外的女子为公主的。

参考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胡汉君《中国最后两位公主》

在影视剧中清朝皇帝的女儿为什么不叫公主而叫格格呢?

格格是满语,末代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格格”这一称呼有过注解,大致的含义和汉语中指称大家闺秀的小姐一词相当,并不局限于皇族。其他贵族家的女儿,通常也可被称为“格格”。与之相配的是“阿哥”一词,类似于汉语中的“公子”,同样也并非皇家(皇族)专用。有关影视剧中称呼皇帝的女儿及亲王、郡王、贝勒等皇族的女儿为格格,这和真实历史相符,只要是源于一种习惯。但这并不代表清代没有公主这样一个封号。

在清朝,公主仍然是皇帝女儿的正式封号。皇后所生的嫡出,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庶出的,则封为和硕公主。但除了正式场合(因事称名)外,习惯上仍然以格格来称呼。为了区别,通常会在前面冠以排行,如大格格、三格格等。其他皇族除了冠以排行外,也还会加上府第,如成亲王府三格格、醇亲王府四格格等,这样一来就不会混淆。

关于“公主”这一封号,也可以从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受封一事得到印证。另外在晚清期间,慈禧的女官德龄,后来被封为“郡主”一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公主(郡主)封号的正式使用。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但同时也也保留了一定的原有风俗,这从“格格”、“阿哥”以及“阿玛”(爸爸)等称呼上也有所反映。对皇族女子的封号,除了皇帝女儿封为公主外,亲王、郡王以及往下的贝勒、贝子等皇族的女儿也参照(遵循)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先例。如亲王、郡王之女封为郡主,往下还有县主、乡主等。但由于拥有这些称呼的皇族女子,其生平中上并没有特别显著的事迹,所以在历史上也没能留下过多痕迹,除了在皇家的玉蝶上记载之外,她们的封号不为我们所熟知,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格格”这样一个俗称。

为什么清朝皇帝的女儿称为“格格”而不是称为“公主”?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在满语中原来是对女性的一般对称。而在汉语中出现时则大多:一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二是皇帝和亲王妾室的称谓。
一、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蓝齐格格”、“十八格格”……)。
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二、皇帝和亲王妾室的称谓
入关前,满洲的亲贵们有用格格称呼妾的习俗。顺治入关,仍的此称号。到康熙时期,后宫定制,用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大清会典也规定了皇室女孩的封号与称呼,格格才从皇帝后妃中消失。但是王府仍用此称谓,用来称呼王府中没名份的小妾。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在雍亲王府邸时,名号既为格格。
(补充一点,例如和孝固伦公主,她就不是皇后所生。)
阿哥:凡皇帝所生子均称为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长至十五岁就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