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包装慢病毒,新冠病毒在物体包装内存活多久
在做慢病毒包装实验中,有科研工作者常遇到:用同样的病毒载体系统进行病毒包装实验,为什么有人做的很好,次次成功;有人却是时常做不出来,稳定性很差,不是滴度低就是根本不出毒?首先我们来简要介绍下慢病毒包装的流程:
影响病毒包装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细胞因素、载体系统、质粒抽提纯化情况、包装转染控制、目的基因对病毒包装影响等。
1、实验材料的选择
我们进行慢病毒包装实验时要重视包装材料——建议使用商品化的成熟毒载体系统,慢病毒包装体系为三质粒系统:组成为 psPAX2,pMD2.G,pHBLVTM系列质粒。包装细胞 293 T 细胞培养时要让它培养时让它「白白胖胖、活力充沛」。并且要定期纯化包装细胞、测序验证表达质粒。2、目的基因对慢病毒包装的影响目的基因的大小、序列情况、该目的蛋白的功能毒性等都有可能导致无法包装成功。一般慢病毒包装的目的片段大小在 2.5 k 以内较为合适,大于 2.5 k 会降低病毒包装滴度或超过载体容量无法包装。并且,可能存在一些基因表达翻译后对包装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细胞状态异常,无法完成病毒包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更换病毒包装系统,例如选择包装腺病毒。3、载体构建和抽提纯化环节我们要注意是否构建时导致质粒载体重组或某个部件缺失,或污染别的质粒、杂物中抽纯化是否污染?要养成同时做阴性对照的习惯:建议目的基因载体和阴性对照 GFP 载体是同一批,且建议每次包装都如此操作,要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纯化良好,质粒间比例得当。建议三质粒包装系统质粒转染时的摩尔比为 1:1:1。4、细胞转染及病毒搜集阶段细胞产毒出毒期间过程中的细胞活力是包装成功及病毒滴度高低的一个重要环节,包装或转染感染前一定要重视细胞干净细微污染与否、饱满立体感是否好、铺板均匀,细胞密度在 50~60% 时进行包装比较合适。在 24、48 小时的要观察细胞及荧光状态,判断是否正常,转染后 48 h 和 72 h 分别两次收集病毒上清(48 h 收集后置换新鲜培液)。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新木桶效应是什么意思?新木桶理论的启示
- [科学探索]越王剑真的削铁如泥吗?勾践剑是外星人做的么(科学揭秘)
- [科学探索]什么是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效应的经典例子
- [科学探索]中国登月计划为何终止?背后的真正原因让人诧异
- [科学探索]帝王之姓万姓之首是哪个 总出帝王的姓氏有何特别
- [科学探索]NASA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发现,你知道多少?(令人敬佩)
- [科学探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大熊猫吗?原因是什么呢?
- [科学探索]地球46亿年前的样子 真实版人间炼狱(燃烧大火球)
- [科学探索]李保田为何不演戏了?据说因为戏霸被封杀是真的吗
- [科学探索]中国最诡异的民族 居住于大漠深处的寂寞民族(起源成迷)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