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诡异公路,贵州最灵异的公路
云南路少,地理原因,路修得窄,弯道又多,因此事故率特别高。
但是,更多的是路上的灵异事件。且听我一一道来。
夜间公路上的“鬼”
经常开夜车的老司机,都听闻过灵体搭车。
普洱到思茅的一条老公路,司机走这条公路都是一路大悲咒。
这条路弯道多,事故也多。因此灵体也多了,抱小孩的女人,缺胳膊少腿的,头破血流的人,他们站立在路中央。传闻,司机是看不到这些灵体的,只有车上的乘客才能看到这种场景,异常恐怖。
不过,这条老公路后来修成了高速公路,这些灵异事件也慢慢淡出了这条诡异的公路。
死亡320国道据不完全统计,320国道平均每天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路窄弯多,而且还都是急转弯。
一位阿姨在禄丰工作,每次回老家都要经过320国道,她在这条路上就遇到过好几次灵异事件。
其中有一次,这位阿姨走这条路,还是在中午1点,她的朋友驱车送她。当时要进一个隧道,她看到有三个人在前面并排徒步行走,女的身穿蓝衣服黑裤子,旁边两个男的穿灰衣服黑裤子,脚步非常整齐。那三个人先进入隧道,她就提醒朋友:“前面有人,进去的时候小心点,别撞倒了”。车很安全进入了隧道,然而她并没有发现进去的三个人。
这时候她心猛得一沉,转头就问朋友:“你刚刚看到三个人了吗”她朋友一愣:“你说什么啊,这里怎么可能有人啊?”她觉得很奇怪:“我刚刚不是提醒你前面有三个人吗?”这时候她朋友惊恐了:“你刚刚和我说话了?我没听到啊!”她回忆起三个人走路的姿势,三个人走路姿势一模一样,节奏整齐,不禁毛骨悚然。
320国道一般过了晚会8点,是不会有人走的,即使有再急的事,老司机说这条路很邪,他们心里犯怵,不敢夜里走。
320国道上有一块大石头,一米多高,很大,很多人都在这里见过一个女鬼,穿白色裙子,长头发,离很远就能见到。
高能预警↓ ↓ ↓ ↓ ↓
很多气运低,八字轻的人都会看到。
落雪220机井有名的血字碑,异常得邪性。一位司机在木树朗(东川姑海附近,老路),天刚黑,开了小灯,突然有个小孩拖着拉罐瓶横穿马路,司机立马紧急刹车右打方向,右前轮冲进路边沟里停了下来。司机下车看,哪有什么小孩子。后来胆战心惊地开回来,休息了好几天才敢再出车。
高海公路的灵异事件
高海公路起于高尧枢纽立交,止于海口镇。沿途风景不错,昆明人周末也会选择到沿途呼吸下新鲜空气,看看“海”,夜幕降临充满激情的年轻朋友也会驾车到周围的观景台“车震”什么的,反正都还挺舒服。
下面故事是来自网友的经历复述:
平日白天也走过几次,每次都全程贯通,路况十分好。
就是昨天晚上,大概10点左右的样子,我们一行人(三女一男)从玉溪方向回昆明走入高海公路计划从西边回昆明。奇怪的是,我们到达收费站时没有一辆车,黑夜中巨大的收费站入口仿佛通往某个神秘地宫的入口,驶入窗口,包裹着灰色厚厚大衣的收费员缩做一坨的坐在屋子里,看到有车过来,他缓缓地转过头,轻声的说了一声“请缴费XX元”,我转头拿钱,再回头时她已经又缩回屋子里了,也不吱声。
通过收费站,一支烟的功夫大概驶出了10公里,居然没有看见一辆车的影子,包括对向车道,就像行驶在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中……‘’
当行驶到金宝山附近,沉默了许久的导航仪忽然间提示“前方2公里处拥堵,拥堵路段大约4公里”这不可能呀?路上车都没有怎么能拥堵呢?驶出10公里以外根本没有拥堵。但是紧接着导航再次发声“夜间行驶谨慎驾车,前方五百米拥堵”这是怎么了?前方明明没有车呀!同车的一个女孩也很好奇的问。没有人回答她,也没有人说话。透过后视镜我看到本来昏昏沉沉的两人,眼睛瞪得特大。这次我实在不信了,一脚踩下油门,飞驰而过,只想快点到家。
大约五分钟,我已接近出口,导航则提示“你已偏离路线。”我示意副驾上的朋友关闭导航,这时我已汗流浃背,一张黄色的买路钱从车窗飘过。我看了看表,此时10:44分。
关于云南的奇闻异事非常多,看官也就看看,图个乐子,千万别当真。
“黄泉路”原来真实存在!现今已被列为禁区,为何专家至今也难以解释?
引言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张维屏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已经存在了数10亿年之久的行星,在这数十亿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在漫长且枯燥的历史长河中地球上发生过很多人类至今也无法解释的事件,在古代由于人们认知的不足,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称之为天象,并将这些无法解释的事件妖魔化。古时候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力量有着近乎疯狂的崇拜,他们相信世界上是有神灵存在的。
古代人们相信人死之后会进入地府,通过黄泉之路喝下孟婆汤,进而转世成人。只是这些迷信的知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的消失殆尽。不过在我国的四川省,却有着一条十分诡异的路,吸引了诸多专家前来研究,只是最终却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结论,因此许多人们纷纷猜测,这莫不是古人口中所描述的"黄泉路"。
"黄泉路"的由来
在古代的历史文献当中,黄泉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冯梦龙所著作的《东周列国志》当中。原本指的是地府的泉水,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黄泉逐渐成为了地府的代名词,黄泉路也就成了通往地府的一条必经之路。只不过这种言论最终随着时间的发展,证实为古人将其过度解读了。在当今世界,并不存在什么阴曹地府。在古代文献中所描述的都只是虚构的。然而四川省却出现了真实存在的诡异之路。由于专家无法解释这条路上所发生的灵异现象,因此被称为黄泉路,这条路叫做迷魂。
相比于这个不闻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之外,这条路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这个地方地处与地球上最神秘的纬线——北纬30度。这条纬线之上曾经发生过很多神秘事件,比如著名的百慕大三角,以及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出自这条纬线附近,同样世界上许多自然灾害也发生在这个纬度附近,因为北纬30度,也被人们称之为死亡纬度线。地处北纬30度附近的迷魂凼地形十分的险峻。
划为禁区的"黄泉路"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
当地政府曾经在开发迷魂凼附近瓦屋山资源的时候,正是听闻其神秘恐怖且经常发生神秘事件,因此当地政府在开发这里的时候,特意将这块区域划为了禁区。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游客因为不小心误入了迷魂而无法出来。再加上国内诸多研究者以及探险家无法解开其中的秘密,故这里还有一个称号就是陆地百慕大三角。近些年,地处瓦屋山的迷魂凼发生的许多神秘现象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其神秘的原因,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探险者,纷纷前来一探究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进入到这里面之后便会迷失方向?
迷魂凼的地形十分的复杂,在这里只要前行数10米之后,手中的电子设备将会全部失效,包括最原始的指南针以及罗盘也同样会失效。其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的磁场与外界的磁场有着明显的不同,相传在这里曾经降落过一颗陨石,也是因为陨石的降落造成了这里的地下磁场非常的不稳定。这就让诸多的探险者以及专家原本计划依靠先进设备探索其中的秘密之时,却因为磁场的不稳定,深陷其中无法前进。除此以外,迷魂凼中还有大量的瘴气,并且这些瘴气还伴有毒物质,专家猜测,可能是由这里面动物的尸体以及特殊的气候环境,最终造成了有毒的瘴气的出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人类无法在里面长待。这也让原本神秘的迷魂变得更加的凶险。
诸多猜测却无法解密
曾经有传闻说进入到迷魂凼里面,不仅会使迷失方向,还会让人产生一些的幻觉。由于瓦屋山的迷魂其本身的神秘感,为了拍摄相关题材,许多摄影组剧组为了取景会专门来此地进行拍摄,之前就有一只20多人的探险队,从这条黄泉路上出发前往了道路尽头的森林当中,只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支有着20人的团队,在里面走了半个月之后竟然连10公里都没有走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出动直升机将这支团队带了回来。
学者在研究瓦屋山的黄泉路之时,猜测这里可能是道教创始人所布下的八卦迷魂阵,只不过由于这个说法过于虚幻,因此无法得到有效的证实。如今瓦山山迷魂凼的神秘现象依然还在发生着,里面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的专家前去探索。诸多专家对于这些神秘事件也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以当前人们的科技依然无法将其迷魂里的诸多神秘事件一一的解答出来。不过随着科技以及人们认知的提升,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个有着陆地百慕大三角之称的迷,所发生的诸多神秘事件最终都能解密出来被人们所熟知。
在未来等待答案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认知不足,将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归结于神灵之作,只不过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人明白了世间万物的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当人类无法解释出一些神秘事件之时。更多人已经开始认为是以当下的科技水平,暂时还无法将其完美的解密出来,正如同古代人们所认为的灵异事件,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已经逐渐的将这些事件完美的解答了出来。国外的相关专家以及诸多的研究者之所以无法将目前已知神秘事件解答出来,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不足以将这些事件解答出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科技水平也在提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世界诸多神秘世界也会因为人类科技的进步而被一一破解。
引用文献:
《新雷》《蜀道难》
神秘公路为何有“24拐”?
不少二战主题网站上,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媒体说,照片表
然而,近60年来,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北京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至于滇缅公路,最险要的便是怒江天堑惠通桥。两面是峭壁,桥下是滔滔江水,车子开上那不宽的钢索吊桥,边剧烈晃动边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更惊心动魄的地方了,也没有“24拐”。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然而,跑了几个来回,把所有地形走了个遍,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
戈叔亚是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也是无数苦苦寻觅“24拐”者中的普通一人。多年来,他一直在想,照片是在哪里拍的?这个路段现在怎样了?他询问了各界朋友和中美日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考察了多次,都遗憾而归。直到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电视人朱弘交流,朱说日本老兵和学者也都说“24拐”是在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只有一本介绍当年滇缅作战的写真集的编辑森山康平说可能是在贵州。
受此番话的启示,2002年2月,戈叔亚从昆明坐火车到贵州安顺市去寻找“24拐”。终于从晴隆县往昆明方向出去一公里的地方见到了朝思暮想的那条神秘公路。为了在同样的角度拍摄和老照片完全一样的照片,他必须爬到对面的山巅上。戈叔亚拍摄这张照片的确经历了艰难和危险——在使用50毫米镜头的情况下,必须站在距离万丈深渊的峭壁边缘不到30厘米的地方!著名的‘24拐’的确是在距贵阳两百多公里的晴隆。但原来都说是云南境内。60年代末,在“24拐”附近的另一个坡面上,筑路工人把纵坡放缓,修了一条新路,以方便行车,但老路还保留并养护着。现在,“24拐”属于320国道,仍旧是泥路。有的人还喜欢在上面开车。但“24拐”早已成为了“21拐”。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详细记载了关于“24拐”修筑、管理、改造的历史,并有“24拐”改为“21拐”的地质图。值得一提的是,改造“24拐”的方案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工程兵当时便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
一位当年国民党军队的老汽车兵回忆说,“24拐”曾是驾驶兵的必修课。驾车盘旋在山顶,就像行驶在云雾中。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贵阳流传着的关于“三无”的顺口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家无三两银。”“然而,就是这样的穷山恶水,却成为抗日最艰苦的阶段,保障国内各种战略物资运输的交通命脉。”他说。
如今,贵州掀起了大建公路的热潮。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间,贵州公路总投资才3亿多。但仅1999年一年便达40亿。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面延伸,西南出海大通道也由此贯通,使50多年前的艰难行程迅速在现实的进展中隐退。当地老百姓说,近年来当地政府和公路部门多次想拓宽“24拐”并铺设柏油路面,但上级部门要求只需按照原样维护。可能是考虑到“24拐”作为战时的必经之路,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是属于世界的财富,不可轻易改动。“24拐”的“发现”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戈叔亚把新老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几个战后出生的外国学者,他们对在贵州找到这个路段均感到不可思议。罗伯特·安德森先生说,他看见过这张照片?“100万次”了,而且他曾经在云南怒江附近寻找过它。大家都一直认为它应该在滇缅公路上。
而云南人的情感更为复杂。戈叔亚说,云南省交通厅的同志仍不相信这个地方在贵州。一位老记者甚至对戈说,不要发表“24拐”的照片了,这幅照片和云南人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已半个多世纪了。如果忽然告诉云南人,这个“孩子”是别人的,这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种感情纽带和名分之争,并不能改变“24拐”所处地理位置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为什么会认为“24拐”属于云南,是否与蒋介石将其更名为“史迪威公路”有关,还是其他原因?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