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王庙山西,山西千年道士墓
山西一古庙下葬有40万颗人头,因为过于阴森,很少有人敢来参观,却有一位70岁老人,独自守护了一辈子。
那么,古庙修建于何时?是出于什么原因修建的?
这座庙下的40万颗人头又是从何而来呢?
庙下40万人头去过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朋友,或许曾经从当地人口中听说过一座古庙,“骷髅庙”。
这座古庙位于高平市西5里的谷口村,该村还有个别名,叫做“哭头村”。骷髅庙就建在村北的头颅山上,平时人迹罕至,就算是白天,也很少有人会到庙里参观游览。
无论是骷髅庙还是哭头村,这些名字都带着几分诡异的气息。据说,在这座古庙之下,埋葬着40万颗人头。
如果有外地游客因为好奇,走进这座古庙,首先就会被庙里阴森恐怖的气氛吓一跳。这时,在这座古庙守护了一辈子的老人,就会走出来接待。
这位老人年轻时便独守这座古庙,如今已经70多岁了,热衷于向每一位到访的客人,讲述这座古庙的历史。
老人说,相传这座骷髅庙修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距今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了,然而古庙下埋葬的40万颗人头却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23年巡幸泽、潞两地,曾在高平市一带短暂停留休息。当时的这里一片宁静祥和,百姓安家乐业,唐玄宗看后很高兴,就在一处名为杀谷的地方暂作休息。
谁知,到了晚上夜深后,准备休息的唐玄宗却突然听到外面不知何处传来了哭泣的声音,仿佛是厉鬼在哀嚎惨叫。而到了白天,从山野间走过时,唐玄宗发现外面的荒草间遍布无人收殓的白骨,令人触目惊心。
唐玄宗叫人来询问此事缘由,得知这里曾是战国时期一场大战的发生地,那些无人收殓的白骨都是战国时期的将士遗骨。因为传出了“闹鬼”的传闻,当地百姓都很少来到这附近,这些白骨就在这里晾了几百年。
听完之后,唐玄宗感慨万千,命令当地官员派人将这些白骨清理安葬,并在上面修建一座庙宇,用来祭祀那场大战之中阵亡的冤魂们。
他还将白骨所在的杀谷改名为省冤谷,村南边的小山改名为头颅山。之后,在当地官员的督促下,庙宇修建起来,还从那些白骨中挑出最大最完整的一具,为他立像封为“骷髅王”,所以建好的寺庙也有了“骷髅王庙”的别名。
这座庙最特殊的地方,不只是它下面埋葬着40万颗人头,它还是我国唯一一座用来祭祀古代战争的庙宇。
之后的宋元明清历朝也都曾专门派人前来修缮古庙,到了2023年,高平市政府也曾专门拨款维修这座古庙。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了,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会发生在高平,还导致了40多万将士的死亡呢?
长平之战虽然唐玄宗巡幸此地时,让人在这里修建了专门的庙宇,将所有的白骨埋葬在庙宇之下,用以祭奠亡魂,当地百姓依然会在夜晚听到厉鬼的哀号声。
有时他们到田地间劳作,或者修改房屋时,还经常能从泥土间挖出人骨遗骸。至今为止,仍有未知的白骨藏于田地间,没有被人发现。
当地的百姓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难免也会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竟然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直到千百年后,当地人还能挖出白骨?
其实熟知战国历史的朋友,在听到高平市这个名字时,心中便已经找到答案了。高平市一带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长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参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这一战就被称为“长平之战”。
此战是战国时期,也是整个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堪称是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光是死亡人数就超过了200万人,前后经过5个月的时间。
其中,秦国的领兵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神”白起,赵军的主将则是赵括。赵括这个人同样很出名,“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出自于他。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赵军的领军将领还不是赵括,而是廉颇。廉颇比赵括更擅长打仗,而且经验也更为丰富。
由于此前赵军与秦军已经进行过很多交锋了,但是一直都是赵军处于下风。廉颇权衡利弊,叫人在阵地上修建了很多堡垒,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以保守的战略应对秦军的进攻。
他的坚守的确很有成效,赵军的伤亡很小,而秦军的攻势屡屡受挫,久攻不下,后来粮草供给也出现了问题,士兵们十分不安。
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白起便使用反间计,叫人四处散播谣言,说廉颇不行,秦军根本不怕他,他还不如赵括。
正好,赵国的两座壁垒刚刚被秦军攻破,廉颇只能带人撤退。按理说,这样的战果对赵国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赵王却对廉颇起了疑心,把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撤下,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战局也在此刻开始了彻底地扭转。
后来赵括来到了前线,将赵军原本的守势转变为进攻,却又被缓过神的秦军围困了长达46天。走投无路之下,赵括决定多次分兵突围,希望能够以此杀出一条血路。
可惜,他所做的这些尝试全都失败了,次次被秦军击退。最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括率兵殊死一搏,赤膊上阵,强行进行突围。就是在这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
失去了主将的赵军乱作一团,已经没有了反抗的能力,于是剩下的40多万赵军为了保命,只能选择投降。
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有着“缴枪不杀”的传统,赵军士兵既然已经投降,那秦军便将其收编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将他们全部杀死呢?
原因很简单,跟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
当时因为主将赵括已死,赵军40多万人为了保命,只能选择投降。既然他们投降了,按照习惯,秦军将他们收编就行了,可惜秦军的主将白起并不准备这么做。
白起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担心这些赵国士兵在休养生息后,将来还会进行反抗,到时候又免不了一场恶战,秦军可能还会出现伤亡。而且秦军当时后勤也有些跟不上了,哪有多余的物资交给这些赵军俘虏。
而另一个原因则跟秦国当时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
根据这一制度,秦军士兵只要杀敌越多,能获得的封赏也就越多。这一仗打了这么久,秦军士兵早就疲惫不堪,满心想着封赏的问题,他们自然都很支持白起的决定。
于是,在长平的这个小山村里,上演了惨绝人寰的一幕,40万赵国将士被无情地屠杀,漫山遍野都是他们无人收殓的遗骨,鲜血染红了土地。
在高平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是“丹河”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起的,这条河就是因为河水被那些惨死的赵军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名字延续至今,还留下了“丹河流不尽,此恨终绵绵”的诗句。
当地百姓因为痛恨白起的所作所为,后来还专门在庙宇旁边建起了一个“烧豆腐坊”,将水煮豆腐称为“白起肉”,以此来宣泄恨意。在历史发展中,这道菜竟渐渐成为了山西高平的名菜。
1995年4月份,高平市永禄乡的一位老农像往日一样到田间劳作,结果一锄头下去,竟然挖出了不少白骨,把老农吓得够呛。
山西文管所的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对这里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白骨和战国兵器。那些白骨上还带着明显的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创伤,而且都是非自然死亡的男性,以中青年为主。
大家这才意识到,即便唐玄宗在这里修建了庙宇祭奠,依旧没能将所有的将士遗骨找全。
在骷髅庙中,还供奉着两尊彩色塑像,分别是赵括和他的妻子,据说是明朝时期,被当时的人更换的,因此这座骷髅庙还有了一个“赵王庙”的名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以前听来总觉得说得夸张,但是结合山西骷髅庙的故事来看,这句话将战争的残酷描述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战争总是让人发自内心地痛恨,唯有和平才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之所愿。
你经历过什么灵异事件吗?
从小到大经历过好几次,说一下两次基本上相同的经历。
在2013年的时候,那时候还是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面,就是那种闽南独有的闽式建筑,正好我家院里有课将近一千年的榕树,还记得那是刚入冬没多久,那天晚上下着小雨,农村人冬天晚上基本上都早早地躲进被窝了我也不例外早早地睡着了。写到这里又起鸡皮疙瘩了[震惊][震惊]。
我很清楚的记得那是凌晨一点十分左右,人就突然醒了过来刚开始的小雨变成了狂风暴雨,因为风太大吹的榕树的枝干呼呼的叫,再加上邻居家的狗一直再叫,那种叫声不会形容,不是那种正常的狗叫,有点类似害怕的哀嚎声很凄惨的声音,醒了之后发现被子里面有东西在串来串去的,还以为是自己没睡醒偷偷的掀开一点来看,就看到了被窝里面有一个白色的东西串来串去,整个人立马清醒了过来,一手开灯一手掀开被子,里面啥都没有吓出了一身冷汗,过了没一会风变小了,邻居家的狗也没叫了。整个人呆住了一晚上没敢睡觉,灯一直开着手里紧紧握着一个符箓一直到天亮才缓缓睡过去。
第二天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因为平时我在外面读书也就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回家,平时家里就只有父母在旧房子也很大也怕他们担心。
第二次的经历是在下一周的同一天晚上,时间也是凌晨一点多,更让人害怕的是所有的场景完全一模一样,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时间醒来,同样的狗叫声,唯一不同的是这次被窝里的白色影子变成了在床边,我看得清清楚楚就是一个白衣服的小孩子就蹲在了床边,我用脚踢了一下没踢到,整个人吓到话也说不出来,全身冒汗,马上开灯。同样过了没一会,风变小了,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