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宫斗式鬼片你怎么可以烂的如此国际化
对于对民间鬼怪传说感兴趣的人来说,故宫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
比如著名的“1992年故宫灵异事件”,我想就算平时不怎么关注这类轶事的人,多少也都曾听说过。
92年故宫中的“宫女鬼影”,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对于各种灵异事件的成因,网上都有着成吨的科学解释。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类事件津津乐道,甚至不少恐怖小说都以此为灵感来创作。
而今天咱们要聊的这部电影同样取材于故宫灵异传说,前方高能预警——《深宫怨灵》。
看这海报,是不是就嗅到了国产恐怖(烂)片的气息?
事实上它比国产恐怖片更雷更恐怖——它是一部合拍恐怖片,讲的是几个美国人来中国拍纪录片,结果撞上了清朝女鬼夺魂索命的故事。
听听这设定就不明觉厉。
更牛逼的是,这部影片的制片人罗杰·科曼是好莱坞的“B级片之父”。罗杰以擅长拍低成本电影闻名世界,还获得过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罗杰·科曼获第82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看到这配置,我第一反应绝对是兴奋过度——终于来了个世界级电影人支援国产恐怖片建设了。
罗杰·科曼甚至在预告片中特别露脸,盛赞《深宫怨灵》是其400余部作品中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并向观众保证这部电影绝对令人“胆颤心惊”——
于是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点开了这部影片。
而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它实在是太令人“胆颤心惊”了!
一般的恐怖烂片,只想污染你的眼睛。而《深宫怨灵》这样的惊世奇片,却做到了先用完全不讲道理的剧情毁灭你的智商,再用演员们全体被鬼附身的表演闪瞎你的双眼,最后还要用人效分离的CG震碎你的三观。
在多国电影人共同的努力下,它的豆瓣评分也一路直逼《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不少看过影片的豆瓣网友,纷纷表示被这样的“绝世烂片”开了眼界:
那这究竟是怎样一部人神共愤的神作呢?咱们还是先从故事开始扒。
《深宫怨灵》的故事,原本取材于故宫“珍妃井”的传说。
珍妃指的是光绪皇帝的宠妃他他拉氏。当年,珍妃因为支持光绪戊戌变法而遭到慈禧太后仇视,先在宫里被囚禁了六年。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仓皇逃离北京。在逃走前她不忘命人将幽禁中的珍妃推下井中溺死。
光绪皇帝与珍妃,图片来自网络
珍妃的尸体在井水里泡了一年多才获准被人捞起,那口井也就从此被称“珍妃井”。
传说因为珍妃死得凄惨,所以井中冤魂不散,灵异事件频发。比如曾有人在半夜听到井里传来哭声,看到水面冒出惨白的人脸等等。
而这部电影把珍妃和慈禧间的“婆媳”恩怨,改编成了狗血的宫斗剧情。
影片一开场,故事发生在古代。后宫妃子陈俊姬因为受到皇帝恩宠,招来妃子萍薇的嫉妒。
为了争宠,萍薇伙同一个内宫侍卫陷害俊姬。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闯入俊姬寝宫,割掉了她的舌头。
不能说话的俊姬仍想告发真相,就用血在地上写下了萍薇的名字。
萍薇见此,一怒之下又命侍卫将俊姬剁手。
俊姬很快失血而亡,尸体被抛进井里。她从此化为厉鬼,三百年来冤魂不散。
然而此时镜头拉远,我们才发现刚刚上演的一切原来是在拍戏——
没错,别看是部鬼片,它竟然还玩了个“戏中戏”的套路。
于是故事回到现代,讲述一个剧组正在拍一部名叫《后宫诡影》的恐怖片。而随着拍摄的进行,这个剧组也开始频繁遭遇灵异事件。
剧组中饰演俊姬的女演员陈然,一夜之间精神崩溃。
她不仅在拍摄时暴走,把对手戏演员一顿胖揍;
还开始出现恐怖幻觉,看见俊姬的鬼魂。
原来,陈然因为饰演俊姬而被俊姬的鬼魂附身。
之后陈然开始各种倒血霉,在片场被人欺负,在网上被人发艳照传绯闻。
陈然精神崩溃,心中也因此充满仇恨。但这时她发现自己有个神秘外挂——凡是被她憎恨的人,都会一个接一个领盒饭。
害陈然传绯闻的男演员离奇死亡
于是她就在女鬼的助攻下,用这种方式杀人索命。
而话分两头,另一边有一个来中国拍民俗纪录片的美国摄制组登场。
这个摄制组的领队是美国女孩瑞贝卡。
瑞贝卡对中国的鬼怪传说痴迷,她刚到中国就在地摊上get了一本名叫《深宫怨灵》的漫画书。这本书恰好讲的也是俊姬冤魂复仇的故事。
瑞贝卡翻开几页,就对俊姬的故事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于是她拍脑决定民俗纪录片不拍了,改拍俊姬坠井的传说。
摄制组里的其他成员也没有对此表示异议。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联系了《后宫诡影》剧组,准备来个实地探班。
于是片中的两条线索就此交汇,美国摄制组随后也开始遭遇各种恐怖事件——女鬼索命不分国籍,谁也别想逃脱来自俊姬的诅咒。
而首先中招的就是瑞贝卡,她像陈然一样开始出现各种幻觉。一会儿是能看见其他人看不见的人影,一会儿是能看见她已经死去的男票。
事情越变越邪乎,她的组员纷纷吓得屁滚尿流,想拒绝工作。但瑞贝卡却迷之执着,表示就算客死他乡也一定要拍完这部纪录片。
于是大家没办法,跟着瑞贝卡拍完水井拍宫殿,最后还大胆闯入了俊姬的墓地。
在拍摄过程中,这个摄制组是有人摔残了有人被女鬼掐死了,还有人被凭空飞来的石块砸中毙命……总之人都死得差不多了,瑞贝卡总算是见到了俊姬本姬,两人当即还大战了一场——
瑞贝卡对着女鬼念英文咒语
在大战中,作为人类的瑞贝卡昏迷倒地。
当她醒来时,看着已经不在身边的队友们才幡然醒悟,决定放弃拍摄回到美国。
而另一边,一直神神叨叨被鬼附身的女演员陈然也被解除了心魔。因为导演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她被确诊患有精神病。
不仅如此,影片在结尾告诉我们此前陈然开女鬼外挂杀死的几个人,并没有真死,而是心理医生和剧组人员为了给她治病而编出来的谎话。
看到大家都还活着,陈然表示自己心中已经不再有恨。然后,影片就在这样一派祥和充满正能量的基调中华丽丽地结束了。
这样的剧情让我想吐槽都不知道怎么下嘴,因为它完全是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不说别的,就是看到最后我也没整明白这片里到底是有鬼还是没鬼。
而撇开剧情不谈,片中的表演、摄影、特效也无一不是相当辣眼睛。
比如台词上全程中英双语混杂,美国女主瑞贝卡驱鬼时都要念英文咒语,但她却又可以熟练掌握百度中文搜索技巧:
比如制作上同样令人尴尬,不管是金碧辉煌的古代戏还是尽显乡镇风光的现代戏,每帧画面都透着浓浓的网大气息(而这实际上是一部上了院线的电影):
更别说那五毛钱特效,分分钟让你想要自戳双眼,分不清自己在看恐怖片还是喜剧:
总之,很久没看过这种不走寻常路却烂到让人语无伦次的电影了。看完我就感觉自己受了内伤,哪怕粉丝送十八个大蹄髈也无法治愈。
《深宫怨灵》不仅浪费了“珍妃井”传说的好题材,消费了好莱坞“B级片之王”的名声,也再次让我们对国产(以及合拍)恐怖片失望。
难道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真的如此不具备适合恐怖片生长的土壤吗?
并非如此,早在特效还不盛行的年代,我们就拍出过不少足以给一代人留下心理阴影的优秀作品。比如反映恐怖现实的《黑楼孤魂》,比如同样取材自真实事件的《夜盗珍妃墓》等等。
传说在放映中“吓死过人”的高分恐怖片《黑楼孤魂》
这些影片放到现在看,画面也已经有年代感了。所谓的鬼,看上去也不一定多么逼真吓人。但一部恐怖片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噩梦或经典,一定是因为它抓住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恐惧,并将其投射在虚构的剧情中,让人在看片的时候被镜头惊吓,看完之后依然为情景后怕。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作者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而不是纯靠噱头和特效来唬人。所以说到底,几国合拍并不重要,一部恐怖片能否成功给人带来“惊吓”、被观众买账,重要的依然是创作者的才华与诚意。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某一部恐怖片吓得睡不着觉?
1.《聊斋》
记得很小的时候,电视台放《聊斋》,每每歌声响起,"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我都不敢直视,有一天我透过手指缝隙开见,有个女鬼从坟里爬了出来,拿着的好像是人皮。
2.《鬼来电》
我的妈呀,一生的阴影。还有就是大学的时候,和舍友一起看《鬼来电》,里面的情节就是,自己会接到自己的电话,然后就会离奇死亡,室友恶作剧把他的电话改成了我的名字,半夜十二点给我打了个电话,我是妈呀,彻夜未眠。
3.《我在你左右》
讲的是电台的几个主持人,相继死去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回家的场景。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恐怖片,看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回家的路还很远。
并且回去的路上要路过一片坟地,坟地在左侧的果园里,我记得里面的样子,因为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我都会和小伙伴进到里面折松枝,过年的时候用来挂灯笼。
里面都是老坟,有的坟已经有了很大的窟窿,里面黑黝黝的看不到底,白天从旁边走都会慎得慌,何况是我在看完恐怖片又独自一人回家的黑夜。
说实话,我是真的挺后悔去看这个恐怖片的,但是后悔已经没有用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家走,不对,是跑,虎虎生风地跑,脑子里只剩一片空白。
其实这还不是最令人害怕的,最令人害怕的是一处孤坟,就在回家小道的路旁,紧贴着路边,我有时候都会怀疑,如果走路不小心的话会不会一脚踩到坟上。我路过那里的时候,恐惧到达了极点,仿佛再刺激我一下,就会晕倒在那里。
这或许是我人生中因为看恐怖片受到的最严重的刺激,还是在那么小的年龄,所以,虽然过了这么多年,它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或许,会伴我一生亦未可知。
4. 《黑楼孤魂》
那会真的不大的年纪,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当时人不少…能让我记到现在的恐怖感,可见当时多伤害我幼小的心灵。
后来特意在网上搜了又重温可一下,好多删剪,没有当时的内容多了,那会是真怕,都忘了怎么走出电影院的了,好长一段时间不敢自己去院子上厕所,不敢走夜路,白天自己在家都会很吓人……这个片子当时是发自内心控制不住得害怕。
怎么评价最近特别火的韩国最恐怖的电影《昆池岩》
《昆池岩》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群恐怖体验爱好者,在三个恐怖秀节目制作人的邀约下,前往韩国恐怖圣地“昆池岩”进行恐怖直播,然后一路作死的故事。整体情节都能看出是和《死亡录像》、《恐吓运动》等电影属于同一套路:本来装神弄鬼博收视,最后吓人不成反丧命。
影片大致分为三段式:第一阶段是恐怖节目《恐怖时代》的制作人河俊欧巴,与体验者们见(xiang)面(qin)的情节,四男三女的组合颇为亮眼,大家在咖啡厅见面,吃着薯条炸鸡,讨论着昆池岩,恍若韩国版《非诚勿扰》。
但导演郑凡植很心急,没有走美式鬼片的套路,因为吓人这件事比较要紧,就干脆没有给7个人组CP。很明显,就算组了,也会刚好有一个落单嘛。
第二阶段是在前往昆池岩的路途以及六个人进入昆池岩,并开始降魂仪式之前。第三阶段是真正灵异事件开始出现,并逐渐夺走7人生命的结尾。在路途上,导演通过四男三女的对话,巧妙安插了昆池岩的背景知识:
在六七十年代颇为有名的精神病院,女院长因为表现优异还受到了政府嘉奖,颁奖人是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随着朴正熙的下台,流传是政府秘密实验基地的昆池岩被关闭,女院长也上吊自杀。病院关闭之后,在八十年代曾有三名女学生进入女院长的办公室402,结果两名精神失常坠楼,剩下一名一直昏迷。
在降魂仪式开始之前所出现的惊吓桥段,如铃铛晃动,水池里的假发等,都是队长河俊安排,队员表演的。当六人进入昆池岩,发现曾经的照片和书法时,影片的政治“明喻”已迫不及待:
一张照片是朴正熙给昆池岩女院长颁奖,一个男队员说:“哇,这是总统诶!”
一个女队员说:“哪个总统?”
男队员说:“就是前一任总统的爸爸。”
女队员感叹:“原来她们父女都是总统啊!”
此处的指代十分明显。前一任总统指的就是2013到2017年执政的朴槿惠,而她的父亲无疑就是1961到1979年在韩国执政长达18年的朴正熙。
朴正熙父女,我恨你
而我们需要注意到,昆池岩医院的开放时间也是1961到1979年。只露出胸口的木柜、抱着娃娃目光呆滞的光头男(此前在影片中闪回过,他本来是个大好青年,但在后面与院长的合影中变成了呆子)、胸口有一条刀疤的裸体鬼怪,无一不在暗示:昆池岩是朴正熙高压统治的罪恶化身。
而影片最后,直播观看人数结束在503人,也有网友指出朴槿惠入狱的囚服编号正是503。如此,对比女院长打乒乓球的视频和朴槿惠的打乒乓球视频,也会发现影片甚至在女院长的造型上也在模仿朴槿惠。
至于传说中永远打不开的402房间,刚好和最后的503相差了101。101到底是什么?当然不会是《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韩国原版《produce 101》。硬糖君不知道有没有网友已经指出,但私自揣测101暗指朴正熙上台之初搞的新旧韩元的兑换利率,使得民怨沸腾:
朴正熙饱受诟病的货币改革,即利用回收流通中的货币来资助庞大的经济计划。1962年6月10日,新使用的韩元与旧韩元的兑换率为101,全国立刻陷于一种全面的经济混乱和难以遏制的通货膨胀之中。
就连一贯强硬嘴硬的朴正熙也不得不承认货币改革的失败:“起初,我们曾希望把大量闲置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这样货币结构也应重新调整。但结果却与希望相反,这一措施导致了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并给经济带来了一个巨大打击。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错误,政府曾竭尽全力来弥补这一错误,但仍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昆池岩》的导演郑凡植出生于1970年,他的幼年时期一定饱受朴大爷“五年经济计划”的“恩惠”。所以,观众总算明白了为何《昆池岩》的政治隐喻无处不在,而且十分直白了吧?郑导就是怕你们看不懂瞎猜啊,他就差没把电影名字改成《朴正熙父女,我恨你》了。
但直白的暗喻并不能够让《昆池岩》变成一部优秀的恐怖片:郑导讽刺了韩国当代青年对于政治的无知(甚至不知道朴正熙朴槿惠的父女关系),又嘲弄了朴正熙六七十年代的高压统治,顺道还让朴槿惠客串了一把“女院长”,政治意味浓厚得几乎快要冲淡恐怖片的底味。
院长打乒乓球和朴槿惠打乒乓球
郑凡植无疑想借《昆池岩》来表达自身或者相当一部分人对韩国当代政治的反思,但这种反思是带着近乎偏执的态度在进行的。总统与女院长(他的女儿)是把整个韩国人当精神病在治理,而除了颁奖与打乒乓球以及提升国民体质的“作秀”外,这对父女留给韩国就是一个满目疮痍、鬼哭神嚎的废弃楼房。
“恨”文化与韩国人
已故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指出:“照我看来,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恨’的文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之中。”韩国诸多学者也将韩国文化的灵魂总结为“恨”文化。
更有趣的是,“恨”在韩语中写作“”,与韩国”之“韩”的韩语写法一致。这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巧合,而是“恨”作为韩国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特征,与韩国堪称“恨”之国的最直接体现。
从《昆池岩》来看,郑凡植表现了对朴正熙之“恨”,对女院长(朴槿惠)之“恨”,以及对精神病院弄虚作假,欺诈国民之“恨”。当然,对于搞直播博眼球的七个青年导演,他也不喜欢,他们没有一个活着走出了昆池岩。这无疑是一种彻头彻尾,谁也别想逃离的“恨”。
朱立熙著有《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一书,该书名即极为准确地概括总结了韩国历史的最基本特征和属性。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历史充满血雨腥风、多灾多难、屈辱痛苦,一部韩国史即是一部与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不断博弈的斗争史,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艰难中匍匐前进的血泪史,是悲剧的循环与宿命。
我们熟悉的《阿里郎》堪称“恨”的极致,大概大家都很少发现它的歌词是带有几分怨毒的: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呦,我的夫君穿过山岭路途遥远。你真无情啊,把我留下,出了门不到十里你就会犯病。”
《昆池岩》毫无疑问也是一曲“恨之歌”:朴正熙啊,你真无情啊,把我们当精神病啊。朴槿惠啊,你更无情啊,我们永远记得你入狱的囚服是503号。
硬糖君怀疑,《昆池岩》中病院的具体指代可能是当年的“新村运动”。
这是朴正熙在1970年4月召开的全国省长会议上倡议发起的。最初只是作为地方性自助计划,后来却逐步扩展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不仅是为了缩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大大激发韩国人民在参与改变国家命运中的自主感。这种“参与自主感”在现实中的样板,就是虚伪透顶的“新貌村”。
无论何时,每每谈及朴正熙其人,拥护与反对他的人都认为,如果说朴正熙给韩国人留下了什么令人怀念或令人咒骂的话柄,那就是所谓的“新村运动”。这场充斥着作秀与虚假数据的活动,与昆池岩的骗局毫无二致。
如果说朴槿惠父女就是半部韩国当代史的话,那么一部《昆池岩》的隐喻的野心也未免“大过了头”。它用90分钟的体量弄死了七个探险者,空留下503个直播观众。一场闹剧,无人生还,政治线索几乎俯拾皆是。
《昆池岩》对朴槿惠父女的反思是一种单纯的“恨”,至于这种反思是否理智,以及韩国观众看完后的切身体会如何,也“如人饮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冷暖了。
不过既然处处都是伏笔和线索,“昆学”索引派之建立已迫在眉睫。导演下一部倒是可以考虑拍下“世越号”邪教献祭事件,凑成完整一套,可能更加触目惊心。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