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科学梦”如何被点燃?
最近每天放学后孩子就在家鼓捣那些瓶瓶罐罐,还经常找同学来家里一起做实验。正在读五年级的小张同学这学期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意外,在与老师沟通后家长王女士才知道,现在班级里有好几位“小科学家”,班级创新、动手的氛围特别浓。这一变化或许是因为学校创新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日前,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辽宁有5个区县40所学校入选。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
连日来记者走进沈阳部分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了解学校科学教育体系,改革措施,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新举措。
STEAM科技社团
“玩转”无人机
3月20日,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学生们迎来开学后首个社团活动日,晴朗的天空下,学生们熟练地操作着遥控器,小小的无人机在他们的掌控下灵活地起飞,引起路过的学生们一片惊呼:“看!那是我们学校的无人机社团!”
学生们向老师提出了各种问题,如无人机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等,他们在了解无人机电池、电机、螺旋桨等易损件的更换方法后,也了解到了无人机在农业、测绘、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注意事项。当然,最开心的还是亲自操纵无人机在天空飞一圈!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同学们不断练习控制无人机的升降、前进、后退、转向等基本动作。无人机社团定期开展竞速障碍练习,让同学们在实际环境中体验竞技的乐趣。下一阶段,社团还将举行无人机足球比赛,相信会给校园生活增添更多精彩。
秉承着“博学善思,科创实践”的理念,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面对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全学科设想,立足学校课程与课堂,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学校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1-6年级全面开设科学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时代发展需求,精选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核心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成立了STEAM工作室,推动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打造以科学为主体的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开展学科类融合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建立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联结,增强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应用能力。
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上学期,小学部成立了STEAM科技社团,开设理化实验、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课程。开设了科技选修课外拓展课程,包括自制手电筒、3D打印、手摇发电机、小天平、橡皮筋小车、菜鸟织布机、魔术存钱罐、机器人工厂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生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在学期末举办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火爆异常。有“小小科学家”的现场科学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看到“火山喷发”“泡沫山”“海底火山”的壮观景象;有“游戏设计师”位同学讲解“苹果存钱罐”“小糊涂留言机”“恐龙大作战”“洗手计时器”“捕鱼达人”怎样操作;有无人机穿过各种障碍物飞来飞去,同学们的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学校还定期开展创新发明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发明。每学期邀请科学及科技重要人士到校为学生开展博雅科技讲座,将新进理念、前沿科技及科学理论带入课堂。
“互联网+教育”
推进科学教育发展
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未来校区的化学老师通过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和师生互动,让学生们直呼新鲜。
采访当天化学老师给初三二班同学上的是一节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同学们以六人为一组围坐在一起,每个人桌上都有手机。在老师给学生提前下发的《内生课堂学生学习卡》上,有当堂课的五项任务。
通过小组研讨,每个小组形成统一答案,写在学习卡上,然后由各组组长用手机拍照,上传到老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四十三中学化学精英”。“这是二组的答案,大家看看还需要哪些补充?”写有各组答案的图片通过投影瞬间展示在大屏幕上,授课老师让各组派代表完善答案。
当堂课上的五项任务,都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完成的。为检验学习成果,老师还组织了当堂小测试,同学们用手机答题,将答案发送微信公众号,再借助相关软件,自动生成分数和解析。喜欢这样的有趣课堂,以后每堂课都这样上就更好了!”“太好了!点赞!”在下课前的课堂反馈环节,同学们纷纷通过微信表达了对借助微信上课这种新形式的喜爱。
Pad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以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未来校区耿瑞丹老师的教学设计“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例,老师通过Pad的绘图功能,指导学生给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着上颜色,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以及区域认识。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也是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各种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Pad教学真正做到了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同时,Pad教学可以实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未来校区)开设了丰富的实验课程,包括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实验等,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些跨学科的实验课程,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智慧赋能
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实验区,沈阳市大东区探索出以“大智慧·深融合·创未来”为主题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时代科学教育新模式。
记者从大东区教育局获悉,区域内中小学开设以科学兴趣为导向的实验课,增加课内实验及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滋养科学精神。充分利用智慧课堂优势,AI教研平台,开展突破时空界限的科学教育教研活动,利用数据反馈、智学系统、学生个性化手册等,精准分析学情,指导科学教育学科教学,创新教师、学生科学教学评价方式,以“小平板”撬动“大智慧”。
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中小学利用课后服务开设涵盖人工智能、创客、科学实验、编程、无人机等52项科学类课程,以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内驱力。
在大东区的中小学记者发现,不少学校不仅是一校一品,还形成了一校多品的新特色。利用现代园艺技术,望花一校提出求真种植的全新概念,沈阳一中、尚品东育、辽沈二校、尚品东越、大东四校等学校通过智慧农业,感受科技的强大推动力;大东区静美教育集团、辽三教育集团、杏坛教育集团以项目式学习催生科学探究实践;拓展华晨宝马、上汽通用的汽车文化,26中学构建物联网设计与汽车动力系统科学实践,35中学形成汽车通用技术教学特色。沈阳市第一中学是辽宁省唯一一所青少年航空学校,沈阳市第五中学获评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省科技特色普通高中,尚品东越学校、辽三教育集团获批全国思维型科学探究实验校。
区域内学校与高校合作,打造“大科学教育”格局;与辽宁省科技馆、沈阳市科技创新技术协会结对,开展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大风车进校园活动,进行沉浸式科学体验活动;区域每年组织一次科技节与小学生动手技能大赛,强化做中学,创中学,用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邀请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沈阳农业大学、黎明、宝马等单位专家到校讲学,有12所学校聘请了科学教育校外辅导员,传递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开启科学教育校内外联动的“深融合”模式。
辽沈晚报记者 冯美琳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