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正在从外部观察和研究我们这个宇宙:它是谁?
理论学家试图用修改过的量子力学方程解释宇宙的确定性。
量子力学的古怪定律认为,物体能够同时以多种状态存在——比如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地方,或者某一过程能够同时以不同的速度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叠加态”。
处于叠加态的系统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但一旦有来自系统外部的观测或测量介入,它就会表现出确定性。这种突然改变即是所谓的“坍缩”。
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1935年在总结量子力学时展示了一个著名的悖论——一只被困在盒子里,是死的同时又是活的猫。只有在盒子被打开的一瞬间,这只猫才会“坍缩”成确定的状态——生死二选其一。
“薛定谔的猫”只是一个比喻。量子力学擅长描述的是基本粒子层面的微观世界。而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世界里,物理学却依赖于确定性。整个宇宙看起来完全是确定的、经典的。
这种差异也牵扯到另外一个重要议题,即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该如何与解释宏观宇宙的相对论统一起来。
如果用量子力学的眼光来考察,假设量子力学适用于一切尺度,那么确实很奇怪——宇宙为什么不是叠加态的?一个叠加态的宇宙会同时拥有多种不同的时空特性,而我们这个宇宙显然不是这样。
如果宇宙可以是叠加态的,那又是什么导致宇宙产生了确定性?是外部有人在观察、研究吗?如果没有,我们人类就是那个观察者吗?如果不是,它的确定性又从何而来?
近日以意大利特里雅斯特大学Matteo Carlesso为首的一批理论物理学家,试图通过修改相关方程,来解释宏观宇宙为何具有确定性。
研究人员在与叠加态有关的方程中加入了几个概念。这些概念中有一些描述了系统会如何与自身相互作用。
通过经过微调的量子力学理论,研究人员认为叠加态的坍缩并非由外部的观测触发,而是会定期自然发生。
基于修改后的理论,叠加态的宏观宇宙会定期自发坍缩产生确定性,获得特定的时空特性。而由于微观粒子与宏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的,是宏观系统的一部分,它们的状态也会很快坍缩,并获得看起来像是测量结果的确定性坐标。
也就是说,无需在外部进行观测,宇宙中的所有系统都会定期自发坍缩。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宏观宇宙看起来是经典的,而不是叠加态的。
当然证明起来相当困难。
参考
Spontaneous collapse models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classicality of the Universe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JHEP02(2024)193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新展带观众开启宇宙冒险
- [科学探索]图片新闻|航天科幻扩展现实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幕
- [科学探索]诋毁中国空间站实验!美媒:太空水杯不漂浮?天宫第一课被怀疑
- [科学探索]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合肥寻宝:一块能搭建月球科研站的“砖”
- [科学探索]NASA对华零共享vs中国对美两机构开放 差异尽显大国气度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片“绿”,正在生长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启动文化润疆系列科普行动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 [科学探索]来自神舟二十号的“太空问候”!中国航天员为世博会中国馆送祝福
- [科学探索]从“地理极点”到“体验爆点”——“东极”文旅“出圈”观察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