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何我国宇航员出舱站不起来,美国40年就能直接走路
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探寻宇宙的脚步。从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脚印起,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便随之开始了。
中国作为想要征服太空的使徒之一,驰骋六十年航天史,一艘艘宇宙飞船飞向天空,一个个卫星收获颇丰,通过宇航员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天空的广袤和宇宙的浩渺。
原来人类在天空面前是如此渺小,像是一粒尘埃,又像是啤酒瓶里的泡沫,而宇宙作为一个庞大的空间,未知又神秘。
而从杨利伟到王亚平,一批批太空人前赴后继,向神秘广袤的太空进军,共同完成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信源:
参考信源:《大漠日出 英雄回家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成都商报2023-11-01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上观新闻2024.04.25
近期,神舟十七号已经成功着陆,汤洪波在内的三名宇航员成功返航,看着宇航员们从太空舱里被抬出来,许多观众都为之动容。
其实我们可能不知道,月球上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酷,不是什么当嫦娥抱玉兔,看吴刚伐桂树,在月球上没有重力,从视频资料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宇航员们都飘在半空中。
而这也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不仅没有拥有隐形的翅膀,还得努力克服失重带来的种种不适。
而且月球上没有氧气,他们要穿着沉重的太空服外出,在太空舱内他们也要适应各种新的“吃喝拉撒”方式,而这些都没你想的那样好玩。
而且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时间还不算短,就像这次返航的宇航员汤洪波所说,他从秋天去,春天而归。
时间横跨三个季度,可见工作时间之长。
甚至这次华丽冒险有可能有去无回,像是多年前美国的一位宇航员着陆后被烧成焦炭,从月球返航的他甚至连一具全尸都没留下来。
还有多年前我国宇航员杨利伟的生死26秒,他在返航后坦言,在当时他甚至觉得自己会牺牲。
而即使安全着陆,从月球归来的宇航员们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重力大吃苦头,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地球上的地心引力,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修养来重新适应地球上的生活。
而宇航员们出场的画面一在网上流传,不少网友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航天员在回到地球出舱都是被抬下来的,根本不能下地走路。那究竟为什么宇航员着陆后不能下地走路呢?
而且还有一些人发现早在40年前,美国阿波罗11号返航时,宇航员可是自己从返回舱里走出来的,这难道证明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遥遥领先?还是用赤裸裸的对比说明了我们的技不如人?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神州十七号安全返航,神州十八号成功发射,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接连传来,宇航员们以身涉险,用脚丈量宇宙的广袤,向世界证明中国雄厚的航天实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视频资料传开,我们终于有机会目睹一下太空的广袤以及宇航员们在空间站里的日常生活。
而随着逐渐了解,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奇闻怪象,比如为什么美国宇航员返航出舱后可以走出舱门,而中国宇航员却要被抬着走?亦或者为什么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里穿袜子,而中国宇航员穿鞋?
这绝对不代表我们技不如人,或者是美国航天技术的超越和发达。
被抬出舱的宇航员也绝对不止在中国,在很多国家宇航员着陆后都不能独立行走,只能被抬出太空舱,或者坐着轮椅出来。
40年前,美国阿波罗11号的成功登月是人类向宇宙迈出的第一步,美国宇航员们不仅将美利坚的国旗插在了月球上,而且还带回来了一些珍贵的样本和影像。
他们这次登月之旅仅维持了八天,在八天后他们安全着陆,在回到地面时三位宇航员大摇大摆地从舱中走出来,下巴都要扬到天上去了。
美国宇航员们之所以能这么潇洒一方面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的经验实在匮乏,他们并不知道返航着陆后的他们并不应该立刻下地行走。
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月球上的时间没有那么长,失重给宇航员身体带来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所以他们才能那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空舱。
在所有探索太空活动当中,载人航天的难度无疑是最大的,大众心中闪闪发光的航天英雄们一旦进入太空就面临着孤立无援的状况,三人只能独自面对航空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这对宇航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而除了对未知的恐惧,宇航员们的身体状况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太空中并没有像地球一样的空气让宇航员呼吸,没有地心引力的月球让他们时刻“脚不沾地”,真空缺氧、宇宙射线温差、失重等问题都会影响到航天员们的生命安全。
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身体已经适应了地心引力,而航天员长期工作在没有重力的太空环境下,便会因为失去重力从而对身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甚至有些宇航员在太空无重力的状态下,居然会骤然长高,在太空中身高要比地球上的身高更高一些。
但你如果为这样的“拔苗助长”而感到惊喜那也大可不必,因为在回到地球的一段时间后,长高的身高便会一点点缩短,直接长了个寂寞。
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由失重引起的肌肉萎缩。
由于宇航员们在空间站工作期间并不需要走路,他们只需要依靠触摸抓牢物品来移动,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腿部肌群长期得不到使用,从而导致肌肉萎缩。
而宇航员在太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身体就会不断适应失重环境,从而做出一定的改变,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航天员的肌肉逐渐开始微缩,身体耐力也会比地球时更差。
所以在返航前,宇航员们要利用太空站的训练设备临时抱佛脚,以此减缓肌肉的微缩速度,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着陆。
当航天英雄返回地球时,他们的身体又不得不从无重力环境适应回地球的地心引力,所以航天员在返回地面时也不能立刻脱下太空服,航天员在出舱的那一瞬间承受着骤然袭来的压力,这对他们的身体是极大的考验。
这也使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转变,所以身体已经适应了失重环境的宇航员们一定不能立马下地行走,不仅巨大的压强会给他们带来眩晕感,骤然行走还会给他们萎缩的肌肉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而返航后的宇航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练习走路”,虽然被抬着出舱的凯旋可能不够酷炫,但这是对他们健康的守护。
而同理可得,在太空站里穿鞋的中国航天员要比穿袜子转圈的美国航天员更能守护好自己的足底神经。
中国宇航员所穿的“鞋”能够在失重的太空中更好地抓住舱内的扶手,从而在空中移动。而这样的鞋不仅能够避免脚底皮肤的脱落,还能减缓足底神经末梢的关闭进程。
其实太空探索之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华丽炫酷,在月球工作十二天的美国宇航员皮珀在采访中数次跌倒,神州十六返航一段时间后,王亚平的身体依旧存在一些排异现象。
当宇航员的生活被揭开一角,我们才发现所谓航天英雄背后的艰辛和不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正是宇航员们用一段段漫长艰辛的日子搭建起了伟大又璀璨的航天梦想。
而神秘的宇宙,早晚会被这群探索者揭去面纱。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