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开展
“雪龙”号、“雪龙2”号、长城站、昆仑站、中山站……6月28日,一大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国之重器”以大比例尺模型的形式在国家博物馆集中亮相。
“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深情回顾总结了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21日。
极地“重器”悉数亮相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港启航远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迄今为止,我国已组织开展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个年度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在南极建立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秦岭站,在北极建立黄河站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全国共有400余家单位近万人参加极地考察。
在这40年的光辉历程中,各式各样的“国之重器”竞相涌现,为极地科考立下汗马功劳,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中心展区,雪白的“冰原”之上,“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栋)、中山站(综合楼)、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等2船7站大比例尺模型依次排开,首次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极地科考方面完善的综合保障能力,引得现场观众纷纷拍照打卡。
观众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上体验互动项目。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摄/光明图片
在北部展区,“海洋六号”船、“极地”号船、“向阳红10”号船、“海洋四号”船、“J121”号船、“天惠”轮等在各次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中执行过任务的科考船只,也以大比例尺模型的方式一一展示。其中,由中国建造的大型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1978年下水,1984年执行了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作为首航南极功勋船,向观众讲述着40年前中国人首探南极的艰辛与光荣。
南部展区展示了另一批科学考察的“神兵利器”,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精海“极测一号”极地科考无人艇是中国第一艘赴南极考察的无人船,可自主避让浮冰、暗礁、船只等障碍物,实现快速广覆盖海域探测;“星海1000号”极地探测无人潜器由中国自主研发,在第13次北冰洋考察中,完成首次北极海冰冰底形态观测试验;“极鹰2号”无人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固定翼无人机遥感系统,在第32、33次南极考察中成功应用……
科研成果直观展示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始终把极地科学研究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服务,并惠及国际社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介绍,40年来,依托陆—海—空—天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建设,我国在极地科学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对极地系统变化的认知、评估与预测能力不断提升,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中国贡献。这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内容。
两段晶莹剔透的冰芯静静地躺在冷柜之中,在展览现场显得格外特别。它们正是中国南极考察队从昆仑站冰盖表层和浅层取得的冰芯,携带有丰富的气温、降水、大气化学成分等气候环境信息,被称作“无字的环境密码档案”,可用于古气候环境重建及变化机制研究。黑色、棕色、灰白……一块块颜色各异的南极陨石,携带着亿万年前的宇宙奥秘,在本次展览中吸引着公众的目光。
展览重点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在极地海洋学、冰川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辅以极地工作者在考察中使用的部分科研设备、标本样品等,力求让观众直观感受南极科考的丰硕成果。
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极地工作者的无私付出。南极是风极、寒极、冰雪极,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极地工作充满艰辛和挑战。展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真实呈现了中国考察队员在极地的工作生活状态,面对西风带惊涛骇浪时镇定自若、恪尽职守,面对冰裂隙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在漫漫极夜和狂风暴雪中与孤独为伴……
此外,本次展览还设置了沉浸区,通过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从科考队员的视角,全景式地走进中国极地考察,观看“雪龙”号及“雪龙2”号劈波斩浪、破冰前行,南极大陆凛冽的“地吹雪”和天地浑白的“白化天”,滑行迁徙的企鹅和悠然自得的海豹,绚丽的极光和翱翔的“雪鹰601”飞机等。展览上,这些真实影像无不展示着极地特有的浪漫与昂扬的中国力量。
(光明日报北京6月28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9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土星发出的恐怖声音 就像有鬼蜮在耳边嘶吼(毛骨悚然)
- [科学探索]世界上最神奇特别的稻谷 海稻是在海水中生长的稻谷?
- [科学探索]远古蜈蚣vs泰坦巨蟒对战 哪个更强更厉害
- [科学探索]霍金预言2600年人类灭绝,世界末日真的来了(人类毁灭)
- [科学探索]颜色丰富的蝴蝶:三色青凤蝶 对称之美令人着迷
- [科学探索]北美洲星云位于何处 靠近天津四的发射星云
- [科学探索]日本人后藤健二被杀视频 网友称其用眨眼发摩斯密码
- [科学探索]古惑仔东星堂主势力排名,东星五虎战斗力排行
- [科学探索]粘液质性格特征 粘液质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
- [科学探索]小行星飞掠地球2023(动图),盘点5大威胁过地球的小行星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