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下凡”科技!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揭秘这些航天冷知识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关于航天的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航空和航天有何区别
关于航空与航天的确切界限,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但为了确立一个相对通用的标准,国际航空联合会引入了“卡门线”这一概念。
在了解卡门线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大气层。科学家把大气层一共分为五层,包括对流层(0km-10km左右)、平流层(10km-50km左右)、中间层(50km-85km左右)、热层(80-800km左右)、散逸层(800km-2000km或者3000km左右)。
地球大气层分布示意图。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我们平常乘坐的客机飞行高度是6800-8000米之间,在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附近,能留在空中不掉下来,主要靠的是空气的升力,机翼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后,只要到达一定速度,就可以让机翼上下产生足够的气压差,进而产生空气的托举力,托着飞机飞起来。在距离地面100km的“卡门线”,由于大气过于稀薄,飞机无法进行正常飞行。所以,卡门线可以认为是大气层和太空的分界线。
而钱学森将“航空、航天、宇航”三个技术名词的范围界定为:把在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把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把飞出太阳系,到广袤无垠宇宙空间的活动称为“宇航”。
天上一日可以看16次日出日落
中国神话传说里有“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说法,实际上,中国空间站约每90分钟沿轨道绕地球一周,一天24小时,因此在中国空间站一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日落,约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轮昼夜交替。但为了避免航天员昼夜节律紊乱,便于工作的开展,去空间站“出差”的航天员是要严格按照“天地同步”的作息来开展工作的,生活作息可谓是相当规律。
航天员刘伯明曾分享在太空中看日出的体验。他表示,在太空中日出的参照物不是远远的地平线或海岸,日出也不是在大气散射折射的光线下出现。所以在太空中看日出,日出前的地球边缘呈现一片靓丽的白色,好像地球的边缘镶嵌了一条美丽的金边,非常漂亮。
航天员在空间站记录的日出景象。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天冷火箭也要盖“棉被”
火箭发射时,若气温过低容易引发故障。2002年“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发射场遭遇寒流气温骤降,为了保温,工作人员用百余床棉被分别做成几个大袋子,包裹在火箭的关键部位上。最终,“神舟四号”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超低温发射的奇迹。后来,为避免再次陷入困境,航天人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了新型“柔性隔热材料”这一“专属棉被”。
“尿不湿”是太空黑科技“下凡”
在航天发展的早期,在太空上厕所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为解决太空如厕难题,20世纪80年代,华人科学家唐鑫源利用高分子吸收材料制作出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纸尿片,后来这项技术转为民用,就变成了人们熟悉的“尿不湿”。2010年以来,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转为民用,例如大家熟悉的脱水蔬菜、气垫鞋、记忆棉等等。
航天技术转为民用后的产品。IC供图
在太空中会变高
与地球不同,太空的环境是失重的,这种不同是宇航员在太空中身高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在地球上,人的脊椎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会收缩;而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下,椎骨对椎间盘的压缩状态消失,椎间盘就会从压力中释放,向外扩展,脊椎之间的间距因得到一定程度的舒展而延伸,导致脊椎伸长,身高也因此会暂时增加2-5厘米。当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伸长的脊椎会重新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进而收缩,于是身高也会缩回变高之前的样子,而且可能伴随着背疼。
空间站里必须穿袜子
这个说法基本属实。在空间站中,由于环境相对比较干燥,人体更加容易产生皮屑;脚上由于本来角质层比较厚,皮脂腺比较少,特别容易脱皮。同时,由于空间站内是失重状态,脱下来的皮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乖乖掉下去,它们会在空间站内四处乱飘,直到被空气质量控制系统过滤掉。但在这之前,这些皮屑很有可能被别人吸进去或者粘在什么仪器上。
因此,为了空间站的空气质量,航天员在空间站中都会穿好袜子,以免皮屑乱飞。在换袜子的时候也会注意动作轻柔,以免一不小心把大量皮屑弹飞到空中。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许乐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中国载人航天、新华网、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北京科协等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