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高度·问天丨看中国重器如何丈量浩瀚宇宙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的天文学之问,如今正被中国科学家以震撼世界的科技重器逐一解答。当我在国家天文台看到科研人员调试LAMOST光谱仪时,那些闪烁的指示灯仿佛在诉说:中国人正在用钢铁铸就的"宇宙之眼",续写着新时代的《天问》新篇章。
在河北兴隆海拔960米的山巅,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犹如银色巨兽静卧其中。这台拥有4000根"光纤触手"的超级设备,每晚能同时捕捉4000颗恒星的光谱。记得有次参观时,工程师老张指着控制屏说:"你看这些彩色光带,每道颜色都是恒星的DNA。"这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原来LAMOST的核心任务并非记录天体影像,而是破解星光中蕴含的宇宙密码。自2012年巡天以来,它已建立包含2500万条光谱的"宇宙基因库",相当于给银河系拍下首份"全员DNA检测报告"。
而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里,"中国天眼"FAST正以30个足球场大的反射面凝视苍穹。去年夏天,它捕获到来自30亿光年外的神秘脉冲信号,当时整个观测厅都沸腾了。首席科学家李菂教授却淡定地说:"这就像在太平洋捞起瓶中信,我们更关注的是传递信号的'漂流瓶'本身。"这比喻让我忍俊不禁,但细想之下,FAST确实像在宇宙海洋中打捞信息的"深潜器"。它发现的1000多颗脉冲星,正在绘制人类历史上首份"深空导航图",或许真能成为未来星际旅行的"宇宙GPS"。
最让我震撼的是海拔4410米的稻城"拉索"。这座由5216个探测器组成的"宇宙驿站",去年记录到20亿光年外恒星爆炸的完整过程。当科研团队展示伽马射线暴的动态模型时,我仿佛看见宇宙深处的"烟花秀"。项目负责人曹臻研究员打趣说:"我们这里接收的是宇宙寄来的'明信片',只不过邮戳盖着138亿年前。"这种诗意的科学解读,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冰冷的金属设备,何尝不是人类写给宇宙的情书?
站在"拉索"观测站远眺,银河如银瀑倾泻。我忽然想起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的话:"我们建造这些装置,本质上是在时空尺度上拓展人类的感知。"从屈原仰望星空到今天,中国人用2500年将神话想象转化为科学实证。当LAMOST的4000根光纤同步运转时,当FAST的主动反射面变形如呼吸般精准时,当"拉索"在高原收集宇宙信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文明对未知的永恒好奇。
此刻回望开篇的《天问》,那些困扰先哲的宇宙谜题,正被中国科学家逐个破译。或许正如那架伫立在贵州群山间的"天眼",我们探索宇宙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人类文明的坐标系。当未来星际飞船穿越FAST绘制的"导航图"时,当子孙后代解读"拉索"收到的宇宙信笺时,定会想起21世纪的中国科学家们,在星空下书写的这段传奇。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