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登月后印度太阳探测器接力升空,太空科技初创企业扎堆落户
登月的任务还没彻底完成,印度在太空中又开辟了一条新“战线”。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9月2日表示,印度首个太阳探测器“太阳神-L1”号(Aditya-L1)当天从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探测器预计将花费4个月的时间,到达预定位置。
在3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又宣布,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携带的“普拉吉安”月球车已经完成探索任务,在关闭有效载荷后进入休眠模式,将在9月22日尝试唤醒。
太阳探测器
继8月23日印度“维克拉姆”着陆器在月球南极附近软着陆后,9月2日中午“太阳神-L1”号在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成功,再次让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科学家欢呼起来。
与此同时在发射场附近的观景台上,也有上千名民众在观看探测器升空,随着火箭升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民众也开始狂欢了起来,同时还有超过50万名观众观看了探测器发射的直播。
与月球探测器会最终登月不同,“太阳神-L1”号探测器将历时约4个月,抵达距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日地L1点),由于地球距太阳约1.5亿公里,这只相当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
但由于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得多,在日地L1点上,两个天体对“太阳神-L1”号的引力相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表示,探测器已经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为探测器长期提供电力,并且已经开始运作。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一名官员表示,探测器在日地拉格朗日1点可以避免日食和掩星等干扰,对太阳进行持续观测。探测器上携带的7种科学仪器将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的成因。
这是印度对太阳研究的第一次尝试。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航天局(ESA)、中国和日本均先后发射了太阳探测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动用大量资金和技术来支持发展航天产业,作为大国的标志性产业来发展,取得如今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或者“碰运气”侥幸得来的。
2023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发射三年后,终于飞越了太阳的上层大气——日冕,采集到了粒子样品并观测了磁场。这是人类的探测器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太阳“亲密接触”。
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一再拖延
印度在2008年形成了探日计划的初步雏形,印度政府在2023年批准了“太阳神-L1” 号任务。“太阳神-L1”号探测器的造价约为4800万美元(约合3.49亿元人民币)。
这与印度的“月船3号”计划相似,都是很“省钱”的。“月船3号”总花费为61.5亿印度卢比(约合5.41亿元人民币)。这一成本不仅低于时下热门的好莱坞电影《芭比》或《奥本海默》,而且相比航天题材《星际穿越》1.65亿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的花费,只有一半不到。
印度一直以较低的成本追逐老牌航天大国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外界认为,印度能够降低成本,一方面是通过复制和改造现在航天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人力成本较低,包括印度航天科学家的收入远低于外国同行。
除了国家投资外,印度积极调整政策,推动私营部门在太空领域扩大投资。目前已经有超过150家太空科技初创公司落户印度,研究运载火箭、卫星和地球观测站等太空技术。
印度太空科技初创的融资也从2023年的9600万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12亿美元。而据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印度航天科技业的投资较去年还大幅增长了60%,今年已经累计达到6200万美元。
不过虽然在航天探测器上取得了不少进步,但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却一再拖延,现已推迟到2025年。王亚男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发展载人航天印度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推进。
他进一步解释,在硬件方面,印度需要发展适合载人航天的火箭,研制合适的载人飞船,同时在软件方面,也有诸多领域需要着手进行,包括航天员的选拔,航天食品和工具的开发等。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天然不等于无害!生活中常见的15大天然产品
- [科学探索]NASA用来探索火星的“外星”机器 又显示不寻常的雕刻
- [科学探索]海蜇是水母吗,海蜇属水母科(海蜇就是水母/可食用水母)
- [科学探索]澳大利亚绵羊作证:1979年南印度洋核试验属实
- [科学探索]r136a1恒星能住人吗?r136a1恒星是否有生命存在
- [科学探索]世界上真有外星人存在吗 看他竟然用手机和外星人打电话
- [科学探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真实案例,原来人也可以被驯养?
- [科学探索]探索美国死亡谷之谜,气候干旱国家公园的存在(图片)
- [科学探索]网上术语海王是什么梗?说你是海王是什么意思
- [科学探索]地球毁灭了人类去哪里?大灾难来临人类何去何从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