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机就能“对话”!完全由上海青少年研发的卫星,明年将发射,“在国际上都不多见”|海上生明月
夜空中会不会有一颗星星,是真真切切属于上海孩子的?听上去像个童话,但在静安,这个梦想正在发光发亮,即将照进现实。
2026年上半年,一颗名为“静安梦想星”的科学实验卫星,就要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带着静安学子们的好奇和探索,冲向浩瀚宇宙。孩子们拿起望远镜,就能在空中捕捉到他们那颗星的独特光芒,在手机上就能直接与自己的“星星”进行跨越天地的对话。这颗星,将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火种,让仰望星空不再只是遐想。
目前,2025“中国航天日”科普展上,这颗科学实验卫星的1:1模型正在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晨报·随申Hi展台展出,模型可以清晰看到卫星的太阳敏感器、电池阵列、载荷相机等模块。
功能齐全、领先全球的青少年科学实验卫星
怎么让高高在上的航天科技,变得能让孩子们亲近?在静安区教育局的鼎力支持与航天八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由静安青少年活动中心牵头的“静安梦想星”给出的答案是“看得见、联得到、用得上”。
首先是“看得见”。卫星上安装了太空闪光灯信标,能闪烁特定的光芒信号,孩子们在地面上使用望远镜,通过莫斯代码翻译后,就能读懂卫星上发射的信号。
除了看得见,“静安梦想星”还要做到“联得到”。以往,想和卫星“说句话”,进行卫星通信实验,往往需要依赖科研院所的专业设备,比较复杂。而“静安梦想星”的设计,就是要拆掉这道“高墙”。学生和家长用手机里的APP就可以直接连通卫星,只要接受到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就能解调成图像,从而降低科学探索门槛,有利于普及科学。
“梦想星”还具有通信中继功能,2024年1月,静安梦想星的小研究员们就已成功开展“探究卫星中继通信”活动,利用国际空间站的转发器,实现了远距离业余无线电点对点通联。
一颗为青少年设计的卫星,仅仅能看、能联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用得着”,能让孩子们动手参与真正的科学实验。“静安梦想星”科学实验载荷搭载了从全区学生中征集筛选的科学实验方案。
在卫星的“太空万花筒”模块里,将放置由全区学生征集、筛选并设计制作的5个微型“小飞船”,每个一到两厘米大小的五彩小飞船都有自己的名字,放在万花筒中,让它自由飞行,通过载荷相机拍摄下画面,不仅会呈现出像万花筒一样绚烂变化的图像,还可以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等,而这些来自太空的、独一无二的万花筒图像,未来甚至可以开发成徽章等文创产品。
卫星飞过世界各地的上空,未来还可以进行慢扫描电视图像通讯等科学实验,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接受中国的卫星图像,传送中国十大地标、静安四大地标等图像;还可以组织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参加“梦想星”的卫星比赛。
“能看得到又能联得到,能传图像还能做比赛,到目前为止,功能这么齐全的青少年科学实验卫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静安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介绍。
易
参与、高内涵,让航天科普触手可及
看得见、联得到、用得上,背后折射的是“低结构、高内涵”科普教育设计思路。
“所谓低结构、高内涵指的是,学生和家长不需要很多设备,就能参与真实的太空实验,而且成本不高,只要能够联网就可以,大大降低了体会太空科学奥秘的门槛。不需要高深的设备仪器去观测,只要用眼睛就可以看了,还能读取科学数据,学生们能直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航天科技。”
“静安梦想星是一件扎扎实实为青少年服务的事情,是静安区在青少年科创教育,特别是宇航科普以及学生创新课题研究方面的一些思考。”
冯景华认为,宇航是非常综合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航天精神,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可感可知的,“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长可以一起来动脑筋,怎么把高难度的科学课程化解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科学科普原理,把难度降下来。”
而科普人才的培养则是关键,“科学家跟学生讲不清,他们的领域太高深;基础学科的老师接触不到这个高度,讲不来。两头缺,少一个中间地带。”他指出,宇航科普需要从事过航天工作、也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过的人才,“这种最容易讲得清了,所以未来科普老师的培养也是挑战。”
真正从青少年角度研发的卫星,一路走来,“很难”
“静安梦想星”是真正为青少年研发、由青少年研发的卫星,轨道测算、实验负载计算,都是青少年自己去做的,所以周期很长,冯景华坦言,一路走来,“很难”。
“为什么说这颗卫星不容易?它是标准的青少年科学实验卫星。很多人讲科学实验卫星已经很多了,没什么稀奇的,但我们的卫星是有户口簿和准生证的,是我们的卫星小研究员在梦想站里一点一点从零开始研究起来的。”
冯景华向记者展示一份全英文的证件,“这是我们向国际组织申请的太空轨道使用批准,今年1月刚刚收到。‘静安梦想星’的申请周期特别长,各种各样的申请,带什么样的科学实验器、怎么样发射遥测信标、占多少频率资源,乃至代号都是要通过批准的。”
静安梦想星完成业余无线电频率协调的批准
正如冯景华所言,“静安梦想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规划的系统工程。2023年立项,“静安梦想星”一共五期工程,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期,即将进入第四期“发射”,预计2026年5月份在太原基地发射,其后是第五期“运维”。“卫星发射上去,要对轨道纠偏,稳定下来还要提供养护。我们卫星采用的是经典设计,可靠性比较好,计划保养到两年以后,可以直接让学生们来保养维护。”
整个项目分三步走,建立梦想站、培养梦想人、发射梦想星。建立梦想站是建立地面站,目前已经在上海胶州路建好了,可以对卫星测控,卫星发射就能进行通信了,还可以测控一部分商用卫星乃至天宫。培养梦想人,是组建师生研发团队,学习轨道测算、卫星遥测、天地通信、天文观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静安梦想星”,正承载着无数青少年的期待,一步步走向太空。它不仅是一颗卫星,更是一个播种科学梦想、点燃创新火花的平台,是静安乃至上海在青少年科创教育领域一次大胆而扎实的探索。当2026年的那一刻来临,它划破长空,闪耀苍穹时,将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升空,更是无数孩子科学梦想的启航。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新展带观众开启宇宙冒险
- [科学探索]图片新闻|航天科幻扩展现实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幕
- [科学探索]诋毁中国空间站实验!美媒:太空水杯不漂浮?天宫第一课被怀疑
- [科学探索]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合肥寻宝:一块能搭建月球科研站的“砖”
- [科学探索]NASA对华零共享vs中国对美两机构开放 差异尽显大国气度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片“绿”,正在生长
- [科学探索]中国科技馆启动文化润疆系列科普行动
- [科学探索]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 [科学探索]来自神舟二十号的“太空问候”!中国航天员为世博会中国馆送祝福
- [科学探索]从“地理极点”到“体验爆点”——“东极”文旅“出圈”观察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