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山东|月背档案首度破译,解码山东太空探索的星辰之路
近日,山东大学发布全球首个“月球镁环检测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把钥匙,第一次真正打开这页“月背档案”的内页,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这一刻岩石不再沉默,成了诉说月球形成与演化的新线索。
这份“月背检测报告”,不仅是首份对SPA镁环矿物组成的实物研究成果,更是人类首次以实物样品为基准,验证月球卫星数据的尝试。它为我们建立更准确的月球地质模型、研究月球深部结构、判断未来可采资源乃至为深空探测选址提供坚实的基础。
嫦娥六号月壤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此次月球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并非山东天文学发展的孤例。山东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多点发力,多个科研团队在不同天文研究领域持续深耕,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近年来,山东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参与编制全球首套月球高清地质“写真集”:4月21日,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在京正式发布,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在此次全月地质图集中,山东大学行星科学课题组负责编制完成中英文版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同时,在《1:250万月球分幅地质图集》的30个分幅当中,其中6个分幅(LQ24-29)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课题组负责编制完成。
“拉索”发现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
山东大学参与揭秘宇宙线起源:山大团队在“拉索”实验中,合作发现天鹅座恒星形成区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泡”,首次确认超级宇宙线源,为破解高能宇宙线来源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封面。
齐鲁师范学院天体物理团队
齐鲁师范学院科研团队发现首颗“山东籍”毫秒脉冲星:该团队携手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依托“中国天眼”(FAST)观测数据,发现并命名了毫秒脉冲星PSR J1810-0622。其自转周期为4.55毫秒,距离地球约208秒差距,标志着山东省基于自有科研资源的首个重大突破。
如果将天文学比作人类认知宇宙的"智慧之眼",那么航天科技就是探索太空的"实践之手"。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山东的科研力量也脚踏实地,在航天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山东高校在航天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
神二十出征太空,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梦想,来自山东的科研力量也不可或缺。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团队”自主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与遥操作技术再次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此次任务中经受住了实战考验,为神舟二十号飞船保驾护航。
山东理工大学主导的涡虫空间再生实验随神二十升空,这是国内首次研究微重力对再生机制的影响,未来或为后续干预宇航员长期驻轨造成的这个损伤,或者是说去促进修复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高校的尖端科研成果为航天任务提供技术支撑,而东方航天港则通过产业化落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
视频加载中...
5月29日4时40分,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东方航天港是烟台海阳市2023年着手谋划建设的商业航天产业园区,企业打造了谷神星一号“海遥一”运载火箭。2023年9月,东方航天港顺利将谷神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今年东方航天港将完成10次以上发射任务,到2027年,力争实现四个“一百”,即组织百次发射、天上百颗卫星、量产百发火箭,园区营收突破百亿元。
为做强商业航天产业链,山东企业也正“快马加鞭”。
今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济钢集团此次获批的卫星总装基地项目,将落地山东省首条柔性化、智能化的卫星AIT制造产线,填补了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在该领域的空白,将为空天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现在的济钢,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已实现常态化测试;计划建设的卫星总装生产制造基地,将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遥感卫星、商用小飞机产业基地等一批空天信息产业项目即将落地……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在此次月背之旅中,嫦娥六号还将携带的五星红旗成功展开,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登陆月背的五星红旗之所以能实现“独立动态展示”,核心秘诀就在于其采用的特殊材质。而成功生产出这种由“玄武岩超细纤维”与“间位芳纶纤维”制成的“织物版”五星红旗的,正是位于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一家企业。
山东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企业的创新突破,也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托举。
2024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构建“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突出各市产业特色优势,通过明确差异化发展方向,让航天产业的布局更趋合理。
·支持东营市聚焦航空服务链、空天高端制造链、空天信息应用链,打造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
·支持滨州市建设航空物流中心,打造全国航空制造和培训基地;
·支持潍坊市打造全球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济宁市打造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威海市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
·支持淄博市打造无人机产业融合示范区,日照市打造“通航+”新业态先行区;
·支持枣庄市、德州市打造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生产基地等。
山东在天文学和航天科技领域的一系列成果,拓展了探索宇宙的边界,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深空探测到材料研发,山东科研力量正在多个领域蓄势待发。未来,这份跨越星海的“山东方案”还将带来哪些创新突破,值得期待。
(大众新闻记者 王原 刘玉凡 吕乐 杨秀萍 刘笑笑 王雅洁 编辑 吕继萌 王珺羽 设计 魏亦汝 杨雅晴 策划 单青 李萌博)
相关新闻:
上新了山东|泉群+2再“扩编”!城泉共生的济南,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上新了山东|L4级自动驾驶公交首秀!山东“聪明车+智慧路”科技感拉满
上新了山东|“全球最大”挺立渤海湾!借光生金,山东是认真的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