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吴思:我在“百万大山”里讲中国故事

作者:eric 时间:2025-07-28
导读:吴思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贵州分社对外记者吴思。 不沿海、不沿边、经济欠发达,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贵州,曾经被外界认为是“新闻的贫矿”。但回首在这里的六年工作时光,随着我“丈量”黔贵大地脚步的延伸,...

吴思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贵州分社对外记者吴思。

不沿海、不沿边、经济欠发达,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贵州,曾经被留学生人才引进落户上海,undefined外界认为是“新闻的贫矿”。但回首在这里的六年工作时光,随着我“丈量”黔贵大地脚步的延伸,我深深感觉到,这个有着“百万大山”的省份,蕴含着无比生动鲜活而又为世界关心关注的精彩故事。

作为一名青年对外记者,我选择在这里耕耘,希望通过我的笔触和镜头,向海外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贵州篇章。

今天,我想从一座桥、一口“锅”、一杯茶说起。

1

大家印象里的贵州,可能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山路绕得人头晕,峡谷深得让人双腿发软。但这里有件“反常识”的事,这片看似不适合建桥的土地,却成了桥梁工程师的“追星现场”。

贵州有着近126万座大山,也藏着近50座“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在被称作“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上,在建世界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高耸入云、建设正酣。

第一次站在花江峡谷大桥的猫道上,脚下是镂空钢丝网,耳边风声呼啸,钢缆都在轻微晃动。800多米深的河谷让我双腿发软,心跳加速,不自觉将双手紧紧握住钢缆,每迈出一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2025年初,大桥合龙,我再访施工现场。桥在“长成”,我也和大桥一起“成长”。这次,我用两个小时走完猫道全程,亲身感undefined受到建设者们的艰辛与匠心,也见证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

吴思在花江峡谷大桥猫道出镜

从聚焦大桥建设的关键时间节点策划发稿,到关注背后的建设者,每到访一次,这里都给我提供了新的故事。“90后”项目副经理王淞钰皮肤黝黑,年龄看着远超同龄人。他说,大桥往往修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但这些地方也更需要发展,“桥建好,路通了,心里就踏实”。

就是这群年轻人,在“地球裂缝”上建起了即将落成的世界最高桥。这条新闻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后,有外国网友留言:“中国基建,不可思议”“中国总是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可能”,还有人追问:“通车后能上去蹦极吗?”殊不知,贵州早就有了坝陵河大桥370米高空蹦极,每年吸引大量外国极限运动爱好者。

从“地无三尺平”到“世界桥梁博物馆”;从坝陵河大桥蹦极挑战到平塘特大桥“天空之桥”观景台的凭栏远眺……“桥”见中国,大桥是贵州交通变化的缩影,也是贵州走出大山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交流最具自信的文化符号。

2

在平塘县的群山间,有一口30个足球场大的“大锅”,也是一只凝望宇宙的“巨目”——“中国天眼”。

这里森林茂密、气候温润,有包括毒蛇在内的各种蛇出没。第一次去采访时,我被基地里遍洒的雄黄粉惊到了,科研人员笑着解释道,这是为“邻居”毒蛇准备的见面礼。在这里,手机没有信号,科研人员却用最原始的坚守,发现了1000余颗新脉冲星。如果人类能实现“星际穿越”,这些脉冲星发出的信号将在浩瀚宇宙中提供“导航”。

依托“中国天眼”,平塘县把克度镇打造成天文小镇,使这里成为热门天文科普研学旅行目的地。天文体验馆、时光塔、天幕街,小镇处处充满着科技范儿和未来感。当夜幕笼罩,抬头便是浩瀚星空。

走在“中国天眼”的钢桁梁上,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国重器”的震撼,更是一代代建设者精耕细作的坚守,正是他们最朴素的坚守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站上世界之巅。

2023年3月,“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当意大利女航天员借用中国古诗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赞叹地球之美时,中国科技正以直径500米“观天巨目”的硬实力,让“极视听之娱”的人文理想,成为全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语言。外国网友在我出镜的英文直播下留言:“太棒了!从上古的商朝开始,中国就一直在不懈地观测天空,从占星术到天文学,如今看到中国在这一迷人的科学领域持续深耕,我很高兴,再次为你们喝彩!”

吴思在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大学采访留学生

在贵州,除了广为人知的“中国天眼”,多个前沿科技领域也在悄然崛起。“中国数谷”贵阳的算力集群支撑着“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用强大算力渲染出《哪吒2》里的震撼场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耗时十余年绘制出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它们都是我笔下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见证,书写着“后发赶超”的西部样本。

3

提起抹茶,您脑海里跳出来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今年春天,一条新闻勾住了我的好奇心——贵州铜仁江口县,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2吨抹茶装上了去日本的邮轮。这意味着,未来在日本喝到的抹茶,就可能来自贵州的大山里。

拿到这条线索后,我来到江口县茶园、抹茶工厂采访,了解茶农兜里多了多少票子,再看看让抹茶变畅销的新法子。这片叶子的旅程,藏着中国乡村振兴的密码。一片“小茶叶”,成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从山里的“土特产”,变成与世界打交道的“硬通货”。

不止于原料输出,铜仁更在产业链延伸中玩出了“七十二变”:从抹茶食品、饮料到化妆品、日用品,当地不断探索抹茶产品形态的边界,让一片茶叶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市场渠道越走越宽。如今,这抹“贵州绿”不仅香飘全国,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带动近10万茶农在家门口增收。日本网友留言称:“抹茶的味道很浓郁、很好吃。”

茶叶虽小,却恰是中国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实力的体现与缩影——依托生态禀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让更多“Made in China”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