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甘薯长势喜人!“太空菜园”升级没有“天花板”
在太空吃不到新鲜蔬菜,航天员可能面临坏血病风险,中国空间站悄悄把甘薯种成了胖娃娃。
这条消息来自神舟乘组最新回传的画面,甘薯藤蔓把白色栽培盒挤得满满当当,块根鼓得像小拳头。
地面团队算过,一株甘薯能提供的维生素C相当于三个柠檬,而且不用冷藏,掰一块就能下锅。
1946年,美国把玉米种子塞进V-2火箭,第一次冲出大气层。
此后八十年,小麦、水稻、辣椒、百日菊陆续上天,目的只有一个:让远离地球的人吃上活菜。
苏联在和平号种出完整生命周期的小麦,国际空间站把红罗勒和辣椒拌进玉米卷饼,中国天宫则让水稻走完抽穗结实全过程。
现在轮到了甘薯。
它耐旱、高产、全身都能吃,叶子涮三秒就能入口,块根蒸十五分钟就能顶一顿主食。
地面实验显示,太空甘薯的抗氧化物质比地面同类高12%,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帮身体对抗宇宙射线带来的氧化压力。
种菜听起来浪漫,做起来全是细节。
早期用离子交换树脂当土壤,后来换成陶粒,现在更新到多孔陶瓷加营养液的组合,透气又保肥。
天宫里的栽培盒只有抽屉大小,却塞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三类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到北京。
下一步要把手动补光、补水的动作也交给算法,航天员只需要在收获时剪一刀。
有人算过账,把一公斤新鲜番茄送上空间站,运输成本超过两万美金。
自己种,种子、水、电加起来的成本不到运货的十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货运飞船的维生素在半年后衰减过半,而现摘的叶子刚离开藤蔓十分钟,活性还在顶峰。
种菜还能治病。
长期失重会让骨骼钙流失、肌肉萎缩,每天盯着金属墙壁更容易抑郁。
地面心理实验发现,只要给封闭环境的受试者一盆活植物,四周后焦虑评分下降三成。
太空医生把这种现象叫绿色处方,甘薯宽大的叶子正好填满整个视野。
下一步,团队准备把草莓、胡萝卜、甚至藜麦送进天宫。
草莓需要更精确的温度波动,胡萝卜需要更深的基质层,藜麦则要在微重力下完成脱壳。
每一道难题解决后,菜单就丰富一分,未来火星飞船上的餐桌就多一道颜色。
如果人类真的在月球或火星建立前哨,补给周期以年计算,甘薯这种既能当菜又能当粮的选手,大概率是第一个落户外星土壤的地球移民。
它不需要蜜蜂授粉,块根藏在地下不怕辐射,藤蔓还能快速覆盖裸露的月壤,减少扬尘。
从玉米种子到甘薯块根,八十年里人类把农田搬上天,又把天空变成新的农田。
下一次你在夜宵摊点一份烤红薯,也许那块茎的祖先就曾在四百公里的高空转了一圈。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