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别再被科幻电影骗了!太空的这9个真相,连宇航员都忍不住吐槽

作者:eric 时间:2025-09-18
导读:你是否曾被科幻电影里的太空场景震撼?从《星球大战》中激烈的星际战斗,到《地心引力》里惊险的太空漂浮,这些画面让我们对宇宙充满向往。但你知道吗?电影里很多关于太空的描述,其实都违背了科学常识。毕竟,为了...

你是否曾被科幻电影里的太空场景震撼?从《星球大战》中激烈的星际战斗,到《地心引力》里惊险的太空漂浮,这些画面让我们对宇宙充满向往。但你知道吗?电影里很多关于太空的描述,其实都违背了科学常识。毕竟,为了剧情好看,导演往往会牺牲真实性。比如太空真的有爆炸音效吗?行星会经常连成一线吗?今天,我们就来揭穿科幻电影里那些常见的“太空谎言”,看看真实的太空到底是什么样的,保证让你刷新认知!

太空是寂静的

先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太空里基本没有声音。

人类感知声音,是通过接收声音振动在空气、水等介质分子中的传播)。

如果没有传播振动的介质,就算是太空站爆炸这样剧烈的事件,在人类耳中也会是一片寂静。

太空里有时会有足够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传播声波,但这些声波的频率太低,人类根本听不到。

当然,物理定律在电影的魔力面前不堪一击——很多导演不管现实限制,还是会在太空动作场景中加入声音。

说实话,我们也能理解这种做法。

声音是电影叙事的关键元素,要是没有声音,很多经典太空场景会乏味不少。

试想一下,《星球大战》原版中“死星”战壕追逐战,要是没了激光枪的“咻咻”声和TIE战斗机引擎的轰鸣声;《机器人总动员》里瓦力和伊娃的太空之舞,要是没了它们可爱的机械音,该多无趣啊。

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独特的音效,都出自传奇音效设计师本·伯特之手。

不过,寂静也能成为强大的叙事工具。

它能凸显太空的异域神秘感,还能让银幕上的动作与地球上常见的声音形成诡异反差。

比如《地心引力》开头的太空灾难场景,只有身处险境的宇航员的对话和急促呼吸声是环境内真实声音,这种设计反而更具冲上海居住证积分平台,undefined击力。

但加拿大资深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为《名利场》拍摄的视频中解释: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只能听到宇航服内部产生的声音。

行星很少连成一线

在太空科幻电影里,导演常让宇宙飞船掠过太阳系其他熟悉的行星,以此暗示飞船正飞向或远离地球。

在故事中加入这些“地标”,能营造出前进感或紧张感——要是地球出发的飞船能抵达土星,说明它已经飞了极远的距离;要是外星战舰朝着太阳方向飞过火星,就意味着地球即将面临危险。

1997年电影《超时空接触》的开头,镜头从太阳系各大行星依次向后拉,一直延伸到宇宙深处,就是为了展现宇宙难以想象的广阔。

但实际上,任何往返地球的旅程,都几乎不可能靠近太阳系其他行星,更别说所有行星了。 ❌

虽然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平面相对接近,但它们的轨道能连成一线的情况极为罕见。

地球和最近的邻居火星,每780天才会出现一次轨道对齐。

除非旅行者在火星与地球对齐的特定时间,从外太阳系向地球飞行,否则根本不可能靠近火星。要是想沿途“拜访”更多行星,就需要更精密的航线规划。

要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经度完全相同的情况,大约每3960亿年才会发生一次——这个时间跨度,就算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电影也不愿考虑。

小行星之间距离非常非常远

太空真空是人类能抵达的最危险环境之一,但纯粹的黑暗空旷,在银幕上很难表现出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当你想讲述一个“太空老手”的冒险故事时。 ️

与其让主角驾驶飞船在茫茫虚空中直线飞行数百万英里,不如在他们的航程中设置一些惊险的太空障碍,比如小行星带。

《帝国反击战》《绿灯侠》《银河护卫队2》等电影,都把小行星带描绘成拥挤混乱的区域,需要高超驾驶技术才能穿梭其中。

在电影里,小行星之间距离很近,还频繁发生碰撞。

但现实中,像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密度其实非常低,飞船穿越时几乎没有碰撞风险。

据《科学美国人》报道,小行星带中两颗小行星的平均距离达数百万公里。

这个距离远到,要是站在一颗小行星表面,不借助望远镜根本看不到另一颗小行星。

天文学家计算得出,两颗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发生碰撞,大约每几十亿年才会出现一次。

就连刻意让探测器撞击小行星都非常困难——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在规划“伽利略”号探测器的木星之旅时,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穿宇航服要花很长时间

在雷德利·斯科特2015年的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 饰)被困在火星上。

为了在火星上种植食物、与地球取得联系,沃特尼经常进出密封舱,穿脱那套未来感十足的宇航服,有时一天要穿脱好几次。

但罗德岛设计学院的NASA协调员迈克尔·莱伊告诉《SYFY WIRE》,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

穿宇航服不仅耗时,而且宇航员每次准备进行舱外活动(EVA)时,都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系统检查。

NASA资深宇航员妮可·斯托特向《连线》杂志解释,宇航员出舱前要做“手套检查”,出舱后每小时还要再检查一次,确保宇航服没有破损。

宇航员一旦穿好宇航服准备出舱,就会尽量延长在舱外的时间,避免反复穿脱的麻烦。 ⏱️

据NASA介绍,国际空间站的舱外活动通常持续5到8小时。

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不会出现《地心引力》里那样的场景——宇航服其实配备了成人纸尿裤。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国际太空计划与宇航服”展区馆长凯瑟琳·刘易斯博士,还向《GQ》杂志指出了《异形》中的一个漏洞:艾伦·瑞普利穿增压服时太过轻松,完全忽略了安全流程,比如“预呼吸”步骤。

“预呼吸”是常规流程,宇航员需要通过吸入氧气排出体内氮气,避免出舱时因气压变化患上减压病。

真实的太空头盔小巧又坚固

2023年,《GQ》杂志邀请宇航服专家凯瑟琳·刘易斯博士,点评电影中虚构宇航员的户外装备。

虽然刘易斯博士对电影制作人和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发挥相当宽容,但她对几乎所有虚构宇航服都提出了一个共同批评:头盔(尤其是面窗)太大了,完全超出了实际需求。

真实的宇航员头盔,设计目的是为佩戴者提供最佳保护和外部视野。

但在电影里,更重要的是能看清头盔内部,让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演,所以需要更大的面窗。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的太空头盔内部会装有照明设备——虽然这能让我们看清演员的脸,但刘易斯博士表示,真实情况下,这些灯光会产生大量眩光,严重影响宇航员的工作。

另外,科幻电影还常通过“宇航服头盔破裂”制造紧张感,而且破裂通常发生在透明面窗上。

《星际穿越》《星际探索》《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等电影都有这样的场景。

这种视觉设计确实很有冲击力:无助的宇航员眼睁睁看着裂缝扩大,必须在头盔内气压失衡前紧急逃生。

但真实的太空头盔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们由高强度聚碳酸酯制成,非常坚固,极难损坏。

减压致命但不戏剧化

太空之所以能成为电影中极具吸引力的场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带“即时威胁”属性。

太空是致命的真空环境,暴露在太空中会迅速导致死亡。

减压的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电影对这一过程的描绘,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事实。

在2000年的电影《火星任务》中,宇航员伍迪·布莱克(蒂姆·罗宾斯 饰)为了阻止同伴执行危险的救援任务,摘下了自己的太空头盔。

头盔解开的瞬间,他的身体就迅速干瘪。

但宇航员妮可·斯托特向《连线》杂志解释,现实中的减压过程,比电影里更快,也更“不痛苦”——首先,你的体液会像沸腾一样蒸发,然后身体会结冰,但在这之前,你已经先窒息了。

而《全面回忆》中阿诺·施瓦辛格的眼睛暴出眼眶,《黑洞表面》中杰克·诺斯沃西的脸上喷血,这些都是对减压导致身体损伤的夸张演绎。

实际上,人类暴露在真空中,意识能保持10到15秒——这段时间刚好够身体循环完最后一口含氧血液。

暴露在太空中的潮湿部位会结冰,皮肤下的水分会蒸发。

虽然画面不好看,但在暴露后的90秒内,只要及时救助,宇航员仍有机会恢复,且不会留下严重永久性损伤。

只有当暴露时间超过两分钟,血液才会真正开始沸腾,届时再想挽救就彻底无望了。

太空中的燃烧爆炸非常短暂

好莱坞向来偏爱爆炸场景,导演们很少会让物理规律或现实逻辑阻碍他们用耀眼的“砰!”声震撼观众。

事实上,动作电影里大多数爆炸场景,都和现实中的爆炸相去甚远。

真正的炸弹和手榴弹undefined旨在造成破坏,而非营造视觉效果,通常只会产生短暂、明亮的爆燃,伴随一团浓密烟雾,以及通过周围空气传播的冲击波。

总的来说,电影里的爆炸持续时间更长、光线更亮,还会出现大量红黄火焰。观众早已习惯用电影设定的标准衡量爆炸威力,以至于现实中的爆炸反而显得“不够震撼”。

而在太空中,爆炸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从电影和电视中看到的差距更大。

火焰燃烧需要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而太空是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

如果宇宙飞船发生爆炸,可能会有短暂的火焰爆发,但持续时间仅够耗尽飞船携带的大气层或燃料中的氧化剂——这个过程几乎转瞬即逝。

而且,太空中的爆炸不会产生冲击波,原因和太空没有声音一样:没有传播冲击波的介质。

相反,太空爆炸的真正危险在于,产生的碎片会一直保持运动,除非撞击到其他物体才会停止。

被摧毁的宇宙飞船不会在耀眼的火球中消失,而是会解体成碎片,永远向前飞驰。

重力没有“开关”

太空旅行的魅力之一,就是能体验失重状态(零重力环境)——这种状态在地球上只能短时间模拟,且成本极高。

但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电影,通常不会展现角色长时间处于零重力环境中的场景。

一方面,长时间在无重力环境中旅行,会对宇航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另一方面,让演员和道具全程通过吊威亚、旋转平台等设备模拟失重,拍摄成本高且操作繁琐)。

因此,电影中的宇宙飞船往往会配备人工重力系统,这样拍摄场景时就无需频繁使用特效。

很多科幻电影都将人工重力视为未来科技的“标配”,并将其设定为可随意开关的系统——《银河护卫队》《太空旅客》等影片都有这样的情节。 ✅

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的人工重力,目前确实有几种理论假说,但没有一种能让重力瞬间从0切换到1倍地球重力(或反之)。

最常被提及的“现实可行”方案,是利用离心力在飞船内部模拟地球重力,《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等影片都采用了这种设定。

但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为《名利场》拍摄的视频中解释,离心力需要时间加速或减速才能改变重力感。

因此,像《太空旅客》或其他类似科幻作品中那样,在旋转飞船里直接“开关”人工重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星际通信需要漫长等待

无论是现实中的宇航员,还是电影里的太空旅行者,都依赖与地球的快速通信。

无线通信信号的传播速度比任何已知实物都快,但仍受限于宇宙速度极限——光速(约每秒18.6万英里,来源:NASA)。

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宇航员离地球最远的距离是24.8655万英里——1970年NASA“阿波罗13号”任务曾抵达这一位置。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宇航员接收来自地球的信号,也只需等待约1.5秒。

但科幻故事中的太空旅行,往往涉及远超现实的距离——在《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等包含超光速旅行的科幻宇宙中,遥远行星与飞船之间的“实时通信”被视为理所当然。 ❌

但这种设定,其实和“曲速引擎”一样不切实际。

要知道,即使是地球和火星(太阳系内的“邻居”),在距离最近时(约3500万英里),信号传播也需要约4分钟。

若将这种“延迟”放大到光年尺度的星际通信中,所谓的“实时对话”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过,也有部分科幻电影利用星际通信的“延迟”制造剧情张力。

例如《异形》中,“诺斯特罗莫”号飞船的船员无法对登陆危险星球的指令提出质疑——因为等待地球回复,会让他们的航程延长数年。

现实中的宇宙飞船没有自毁按钮

如果只通过电影了解太空旅行,你可能会以为所有宇宙飞船都配备“自毁”开关——指挥官在危机时刻,可以按下开关引爆船上的炸药。

《异形》中,艾伦·瑞普利启动“诺斯特罗莫”号的自毁系统,试图消灭异形;《星际迷航3:石破天惊》中,柯克通过飞船自毁击退克林贡登船者;《太空炮弹》中,达尔克·海姆雷特发现自己飞船的自毁系统正在维修。

但宇航员妮可·斯托特向《连线》杂志透露,NASA的所有航天器上,都没有这样的开关——在太空中,根本不存在需要用到自毁系统的场景。

不过,位于地球的任务控制中心“射程安全小组”,确实有权在紧急情况下远程摧毁航天器。 ️

如果火箭发射严重偏离轨道,可能会变成“飞向地面的导弹”,此时地面人员可以按下开关“终止飞行”(斯托特的原话),通过爆炸销毁航天器,以牺牲宇航员为代价,保护地面民众的安全。

在航天飞机时代,每次发射的前两分钟,都有一名美国空军军官负责操作这个“自毁开关”,以防发生严重事故。

幸运的是,NASA从未有过启动这一极端安全措施的必要。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