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科学已推翻的11个太空神话,黑洞不“吸”东西,月球国旗也没飘

作者:eric 时间:2025-09-19
导读:提到太空,你脑海里会不会浮现这些画面:黑洞像吸尘器一样吞噬星球,小行星带是航天器的死亡陷阱,月球上的美国国旗在风中飘扬?但这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太空常识”,其实大多是电影和谣言塑造的神话!科学家通过观测...

提到太空,你脑海里会不会浮现这些画面:黑洞像吸尘器一样吞噬星球,小行星带是航天器的死亡陷阱,月球上的美国国旗在风中飘扬?但这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太空常识”,其实大多是电影和谣言塑造的神话!科学家通过观测和实验,早已戳破了这些谎言——比如黑洞的引力和普通恒星没区别,小行星带的天体间距比地月距离还远,月球国旗“飘动”只是宇航员放置时的扰动。今天,我们就用科学证据拆解11个最常见的太空神话,带你看清宇宙的真实模样。

黑洞并不会吞噬一切(Black Holes Don't Actually Suck Everything In)

你可能在电影里见过黑洞像宇宙吸尘器,从极远的距离吞噬整个行星和恒星 ️。

关于黑洞最大的神话,就是它会“吸”走所有东西,但这与现实相差甚远。

尽管人们常认为黑洞会吞噬周围一切,但它的运作方式并非如此。虽然黑洞引力极强,但它“吸引物质”的方式,与中子星、白矮星、恒星或行星并无不同——只是正常的引力作用。

如果把太阳换成质量相同的黑洞,地球的轨道不会有任何变化。科隆大学科学家弗洛里安·派斯克尔表示,最新研究发现“黑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具有破坏性”。

“未来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行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发现表明,我们对黑洞的认知,已远超旧时科幻作品的描绘。

小行星带并非航天器的死亡陷阱(Asteroid Belts Aren't Death Traps for Spacecraft)

还记得《星球大战》里C-3PO警告汉·索洛穿越小行星带概率的场景吗?它说:“长官,成功穿越小行星带的概率约为3720比1” 。

如果霍斯小行星带和太阳系的小行星带类似,那它的警告就大错特错了。现实远没有好莱坞描绘的那么惊险。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的“先驱者10号”成为首个穿越小行星带的航天器。它仅靠一层铝蜂窝结构防护,却毫无阻碍地顺利通过。

这并非因为精准规避,而是小行星之间的间距极大。小行星带横跨的太空区域约有1.4亿英里(2.25亿公里)。

小行星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60万英里(97万公里),比地月距离的两倍还多。

月球上的美国国旗并未在风中飘动(The American Flag on the Moon Wasn't Waving in Wind)

最顽固的阴谋论之一称,阿波罗11号任务中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看似在风中飘动,证明登月是伪造的 ️。

阴谋论者认为,这种飘动说明影像拍摄于地球——只有地球的空气才会让国旗晃动。

多个科学解释已彻底揭穿这一神话。国旗看似移动,只是因为宇航员放留学生上海市最新落户条件,undefined置时对它造成了扰动。

在太空真空中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国旗的移动完全是宇航员动作导致的。国旗设计有水平横杆使其展开,一旦固定到位,就会像在真空中应有的那样保持静止。

NASA表示,奥尔德林当时在转动旗杆以插入月球土壤,这才让国旗产生了移动。

范艾伦辐射带并未杀死阿波罗宇航员(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 Didn't Kill Apollo Astronauts)

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区域,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 ⚡。

这是地球磁场中捕获太阳高能粒子的区域,进入这些区域会面临极高的辐射风险。

那么阿波罗宇航员是如何穿越这道看似致命的屏障的?答案在于速度和轨道规划。

“如果你走过火炭,就会知道绝不能在火坑中间停留。同理,阿波罗任务初期穿越范艾伦辐射带的时间非常短。”

只要速度足够快(前往月球必须达到这样的速度),穿越范艾伦辐射带就毫无问题。阿波罗11号航天器快速穿过辐射带,将宇航员暴露在高辐射区域的时间降至最低。个人剂量计的数据也证实,宇航员受到的辐射并未达到危险水平。

月球照片中没有星星是技术原因(Moon Photos Don't Show Stars for Technical Reasons)

如果照片真的拍摄于月球,天空难道不该布满星星吗?毕竟月球没有大气层扭曲影像,也没有云层遮挡视线 ✨。

阴谋论者认为,阿波罗11号任务照片中没有星星,证明登月是伪造的。他们声称NASA无法模拟月球天空的全貌,所以干脆不添加星星。

照片中没有星星,是因为相机的曝光设置。宇航员拍摄的是亮度很高的物体——月球表面和宇航服,这需要较短的曝光时间。

简单来说,相机设置导致了星星的缺失。明亮的月球表面需要快速快门速度,而这种速度无法捕捉到遥远星星的微弱光线。

这是基础的摄影原理,任何人都可以在地球上测试:夜晚拍摄明亮物体时,照片里也不会出现星星。

黑洞并非完美球体(Black Holes Are Not Perfectly Round)

流行文化中常将黑洞描绘成完美的球形空洞,但科学给出了不同答案 。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表示,黑洞并非完美圆形,更接近球体形态,但并非标准球体。

此外,旋转的黑洞虽接近球形,但其自转轴方向会略微扁平。这种特征让黑洞呈现出“扁球体”的形状。

旋转速度越快,形状扭曲越明显,最终形成几何形态极具动态感的宇宙天体。

这种误解可能源于简化的示意图和动画——它们优先保证清晰度,而非绝对的准确性。了解黑洞的真实形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巨型天体在太空中的行为,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黑洞不会捕获周围所有光线(Black Holes Don't Trap All Light Around Them)

网上到处都在说“光无法逃离黑洞”,但没人提及这一现象的完整逻辑 。

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指出,黑洞的逃逸速度超过光速,因此光无法逃脱。

但这一规则仅适用于“事件视界”内部——也就是说,黑洞不会捕获周围所有光线,只会困住越过边界的光线。《福布斯》杂志称,并非所有黑洞都是“黑”的,因为事件视界之外的区域仍能发射光线。

尽管我们倾向于将黑洞想象成漂浮在太空中的“无尽黑暗团块”(顾名思义),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能观测和研究黑洞——尽管它们以“捕获包括光在内的所有物质”而闻名。

并非所有黑洞都具有极高密度(Not All Black Holes Have Extreme Density)

提到黑洞,大多数人会想象成密度极高的天体——一勺黑洞物质就重达数十亿吨 。

虽然小型黑洞确实如此,但这一特征并非所有黑洞都具备。

太平洋天文学会表示,中小型黑洞密度很高,但“尺寸不同,特征也不同”。

例如,一个质量为太阳1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其密度与水相当。这些研究证实,认为“所有黑洞密度都极高”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个反直觉的事实挑战了我们对这些宇宙 giants(巨人)的认知。黑洞质量越大,平均密度越低——即便它的总质量极其庞大。这就像给气球充气:体积大幅增加时,材料密度会下降,哪怕没有放出任何空气。

银河系内并非所有天体都围绕中心黑洞运行(Everything in Our Galaxy Doesn't Orbit the Central Black Hole)

很多人认为,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像宇宙木偶师一样控制着银河系内所有天体的轨道 。

但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指出,银河系内并非所有天体都围绕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运行。

虽然黑洞常位于星系中心,但即便移除它,周围行星和星系的轨道也不会改变。这与“太阳-地球”的运行关系不同,因为星系并非开普勒系统(遵循经典天体力学的系统)。

中心黑洞的引力影响,仅直接作用于距离它极近的天体,而非整个银河系。

包括太阳在内的大多数恒星,更多受到附近恒星、气体云及暗物质总质量的引力影响,而非遥远中心黑洞的作用。这就像认为“人群中心的一个人能控制所有人的移动”——现实要复杂得多,且影响力是分散的。

“意大利面化”并非总在事件视界发生(Spaghettification Doesn't Always Happen at the Event Horizon)

由于越靠近黑洞,引力增强越快,假设有人脚朝黑洞移动,他的脚会比头部被拉得更快,身体两侧也会被向内挤压 。

随着向黑洞不断靠近,这种效应会加剧,最终人会被撕裂成一串原子——这一过程被称为“意大利面化”(spaghettification)。

研究人员认为“意大利面化”确实存在,但人们普遍误以为它“总会在所有黑洞的事件视界发生”。

实际上,“意大利面化”发生的位置因黑洞大小而异。

对于超大质量黑洞,你完全可以穿过事件视界而不被“意大利面化”,甚至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越过了边界!超大质量黑洞的潮汐力更温和,意味着你或许能毫无即时生理损伤地穿过“不归点”——尽管最终仍难逃厄运。

月球并未快速远离地球(Our Moon Isn't Moving Away Rapidly)

虽然月球确实在逐渐远离地球,但远离速度远慢于许多惊险纪录片的描述 。

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大致相当于你指甲的生长速度。

这一过程已持续数十亿年,还将继续数十亿年,但在人类需要关注的时间尺度内,它不会对地球生命产生任何显著影响。

这种误解常源于科学节目:它们将地质时间尺度压缩成易于理解的片段,让缓慢的过程显得紧迫。

事实上,等到月球距离足以显著影响地球潮汐和自转时,太阳早已演变成红巨星,将地球和月球一并吞噬。这正是“科学事实脱离时间背景时,容易被扭曲”的典型例子。

科学家的数据、照片以及宇航员的证词,都揭穿了这些神话。美苏太空竞赛虽带来压力,但伪造如此重大的事件几乎不可能。NASA的透明度以及参与人数之多,让“登月造假论”站不住脚。

这些顽固的太空神话提醒我们: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数十年来,这些荒谬的说法早已被简单解释推翻,但传播阴谋论的意愿却凌驾于逻辑之上,使其在全球想象力的undefined非理性角落中留存。

当我们区分事实与虚构就会发现,真实的宇宙远比任何神话都更迷人。你是否没想到,自己深信的一些“太空常识”,其实只是误解?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