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向祖国报告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超1000天 “太空母港”引航未来

作者:eric 时间:2025-10-04
导读:视频加载中...央广网北京10月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局之年。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立足岗位,真抓实干,用奋楫争先的...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北京10月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局之年。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立足岗位,真抓实干,用奋楫争先的精神决胜收官之战,用优异的成绩向祖国报告。中国之声推出国庆特别策划《向祖国报告》,我们聚焦重大工程火热的建设现场,一起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凡成就。

2025年国庆节,中国空间站内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这抹高悬于地球之外400公里的“中国红”,已成为太空中最耀眼的坐标。目前,这座“太空母港”已在轨稳人才落户办理政策咨询,undefined定运行超过1000天,开启了中国探索星辰大海的新纪元。它正如何改变我们的认知,又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神舟二十号乘组:我们在中国空间站祝福伟大的祖国国泰民安,我爱你中国。

2025年国庆节,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对指令长陈冬而言,这是他在中国空间站为祖国母亲的第二次“太空庆生”。从仰望星空到入驻天宫,他亲历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多个跨越。

陈冬表示:“从亲历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到如今空间站应用发展成果丰硕,我深切感到这些成绩离不开工程全线的奋力托举,更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在祖国母亲的生日来临之际,我们在中国空间站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航天员陈中瑞则与我们分享了他“出舱漫步”时的那份独特震撼。

陈中瑞说:“我们在天宫已经度过5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每当身着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中遥望祖国大地,心中充满了自豪和荣光。如今太空菜园也喜获丰收,见证着航天探索的神奇力量。感谢伟大祖国给予我们飞天逐梦的舞台,我们一定不负重托,守护好咱们中国人的太空家园。”

作为乘组中的年轻力量,航天员王杰的言语中充满了朝气与决心。

王杰说:“国庆佳节来临之际,身处中国空间站的我们,心潮澎湃。作为一名年轻航天员,这次太空出差让我收获满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在中国空间站感觉良好,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成各项科学实验,做好迎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各项准备,圆满完成神舟家族太空接力中属于我们的这一棒。”

九天之上的坚守,离不开大地之上的支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刘刚和他的团队,正是这座“太空母港”的“地面护卫队”之一。

刘刚表示:“中国空间站是我们亲手建成的,看它就跟自己家一样,非常熟悉,非常亲切。无论面临怎样的情况,我们都要把任务完成好、把它运营好,这样才能再立新功,才能不负重托。在纷繁复杂的新任务新挑战面前,我们团队保持‘视同生命的责任心、如履薄冰的敬畏心、宁静专注的平常心’,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守护,团队延续了此前‘365天×24小时’的全年全天候值守模式,时时刻刻为中国空间站提供在轨支持。但这只是‘第一步’。”

作为我国在轨系统最复杂、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组合体,也是我国首个长期有人不间断驻留的航天器,中国空间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重要的“太空母港”。

回望来路,这座“国之大者”的太空丰碑,其建设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从2010年立项到2023年梦天实验舱一飞冲天。尤其在2023年至2023年的19个月内,中国航天以“连战连捷”的豪迈,完成了11次关键发射,包括“天和核心舱”和“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实现了“T”字基本构型和“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的在轨组装,彰显了中国智慧和航天实力。

刘刚undefined透露:“一开始,我们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对中国空间站有着自己的不同想象。等到其全面建成,我们再去看,又都觉得比我们每个人想象的还要好。中国空间站的每个舱段之间融合得非常好,整体功能远大于各个舱段功能的简单相加,实现了‘1+1>2’。既定的建造目标,可以说都达到了。”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空间站“不只在天上”。一个由“天、地、数”三位一体构成的运营体系,如同为空间站配备了“影分身”与“数字孪生兄弟”,为它的长期稳定运行上了“多重保险”。

刘刚介绍:“十多年来,我们不仅全力绘就了这幅‘太空中的实景图’,还在地上建造了一座与天上一模一样的‘电性空间站’,让研制建造和在轨运营都能在地面得到充分验证,为中国空间站提供实时伴飞保障。还有一座能够提供任务前仿真预示、任务中数字伴飞、任务后状态评估等仿真验证支持的‘数字空间站’。”

“三个空间站结合”运营体系的建成与运行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刘刚解释说,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每一次航天员飞天逐梦、“太空会师”与乘组轮换的背后,在每一位航天员日常训练、在轨驻留与出舱操作的背后,都有来自地面科研团队的深度支撑。而“三个空间站结合”运营体系的建成与运行,为团队全力支撑航天员在轨安全驻留增添了更足的底气。

刘刚指出:“例如,航天员能够通过天地视频,在轨实时看到地面工程师在电性舱是如何操作的。再加上数字化手段,航天员操作起来会更加从容,空间站也会更安全。从系统全面的方案设计,到详尽充分的沟通协调,从直观生动的演示说明,到对部组件特别是机械臂的精准操作,团队在全力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的基础上,与各乘组通力协作,圆满完成站内操作和出舱活动等各项任务。”

这座“太空母港”,不仅是国家的荣耀,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前沿实验室”。

在国庆假期期间,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的陈曦研究员团队,正通过国产“银河”操作系统,远程操控着空间站上的“高微柜冷原子干涉仪”,进行着一场探寻宇宙终极奥秘的实验。

陈曦介绍:“我们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对铷85和铷87原子进行冷却。我们用激光将其温度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然后通过冷原子干涉的方法,同步测量两团冷原子的加速度差异。在地面上,由于地球的引力,原子团会自由下落。而在微重力条件下,冷原子团几乎是原地不动的,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干涉测量精度。我们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就是对等效原理进行检验。”

等效原理是什么?它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根据等效原理,不同物质、不同成分的物体在相同的引力场下有着相同的加速度。著名的等效原理检验实验包括比萨斜塔实验,以及月球上锤子和羽毛同步下落的实验等。陈曦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解释他们工作的深远意义。

陈曦说:“这就像检查一座物理大厦的地基是否存在我们未知的微小裂缝——找到它,并不意味着物理大厦会倒塌,反而可能指引我们发现地基之下埋藏着全新的物理世界宝藏。”

陈曦告诉记者,通过对等效原理的检验,可以推进弦理论等新物理的研究。同时,空间冷原子干涉仪有望突破目前空间惯性测量仪器的极限,从而加深我们对宇宙的了解。

陈曦表示:“可应用于空间重力场测绘,可以得到更加高清的全球重力地图。也可以应用于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探测,从而加深我们对宇宙的了解。”

从喜获丰收的“太空菜园”,到可能颠覆认知的冷原子实验,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画卷正徐徐展开。而我国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中国空间站这座“太空母港”的泊位也向世界开放。目前,已邀请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17个国家参与首批实验,并欢迎多国航天员来访。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入选,正是中国“太空朋友圈”不断扩大的生动例证。

按照计划,今年10月底,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再次出征,与在中国空间站的神舟二十号会师。我们期待着,中国空间站这座引航未来的“太空母港”,继续书写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的星海传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