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坠海!国际空间站退役倒计时!留给美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曙光”号发射升空,正式开始了它的太空使命。
按照设计寿命,它只能用15年,可现在已经超期工作到第27年了。这么多年下来。
空间站早就不堪重负——金属长期在太空中疲劳老化,太空辐射和小流星体的撞击,让机体不断受损,最让人头疼的是漏气,从2023年发现到现在,一直没能修好。
而且太空环境恶劣:空间站每天要经历16次“日出日落”,被太阳照到的时候温度很高,转到地球背面没阳光了,温度又会骤降,一冷一热温差能超过200℃。
危险的外太空
加上太空几乎是真空,空间站内部却要维持正常气压,内外压力差也在不断损耗着设备。
同时,运营这么大一个“太空家园”成本极高,参与的国家都快扛不住了,所以它的退役已经进入倒计时。
今年8月份,美国宇航局(NASA)和俄联邦航天集团终于谈妥:国际空间站至少会用到2028年,最晚在2030年完成使命。
到时候,这个重达500吨的庞然大物,会被控制着再入大气层,最终坠落到南太平洋的“尼莫点”
那里人迹罕至,被称为“宇宙探测器的坟墓”。
对俄罗斯来说,2028年是最好的退出时间,因为它自己的新空间站刚好计划在2027-2028年发射第一个舱段,没必要再给国际空间站花钱。
对NASA来说,虽然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但至少多了3年缓冲期,能多争取点时间,推进自己的计划。
俄罗斯:2028年发射新空间站首舱,拉上印度一起干
俄罗斯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新空间站,打算分步骤建设:第一步,等国际空间站快退役时,把自己现有的舱段,从国际空间站上拆下来,先让这些“老部件”发挥点余热。
第二步,在2027-2028年发射第一个全新的舱段,之后再慢慢发射其他舱段,在太空中对接组装,最终到2035年,建成完整的空间站。
这个
新空间站有个很特别的设计——轨道倾角很大,简单说就是它能更频繁地从俄罗斯上空飞过,这样一来,不管是对北极地区的观测、全俄罗斯的通信保障,都很方便,战略价值极高。
俄罗斯运载火箭
而且按照俄罗斯的设想,这个新空间站还会成为“登月跳板”,保障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行动。
计划很美妙,但俄方的困难也不少,这些年受西方制裁,很多电子元件、精密制造设备和特种材料都买不到了,导致不少航天项目要么延期,要么性能打折扣。
加上军费增加,分给航天的钱变少了,还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
好在资金问题可能有办法解决,印度现在正使劲推进载人航天,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还要送宇航员登月,但印度没技术没经验,已经派宇航员去俄罗斯训练了。
如此一来,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很可能会拉上印度一起建空间站,既解决资金问题,又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再看看美国这边,同时搞四五个空间站,钱不够、进度还慢。
NASA未来的目标是“阿尔忒弥斯计划”——送宇航员重返月球,还要在月球表面长期驻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原本计划建一个“门户”绕月轨道空间站,作为深空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登月和更远太空探索的“中转站”。
同时,它还资助了好几个团队,在近地轨道建商业空间站,打算到2030年前后,接替国际空间站,用来做微重力研究、太空制造,甚至太空旅游,形成一个能长期运转的“太空经济圈”。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美国正同步推进四个商业空间站项目:公理太空的模块化空间站,原计划20
23年发射首舱对接国际空间站,2028年独立运行(可容纳8名宇航员),现首舱发射推迟至2026年。
蓝色起源联合塞拉太空、波音打造的“轨道礁”空间站,拟2028 - 2030年发射组装,能常驻10名宇航员,规模略小于国际空间站。
旅行者太空携手洛克希德·马丁、欧洲空客开发的“星空实验室”,可容纳4名宇航员,今年3月通过初步设计评审并全面开发。
还有初创公司Vast Space的“避风港2”号空间站计划。
项目多了,反而抓瞎。因为每个项目都要砸很多钱,而且各自面临不同的技术难题,就算老美再有钱,也架不住这么多项目同时烧钱,现在明显有点力不从心了。
未来:美俄短期难合作,美国怕“断档”
总的来说,国际空间站的“退休倒计时”已经启动,美俄虽然都有新计划,但俄罗斯的路相对清晰,还有印度可能帮忙。
美国却因为项目太多、预算被砍、技术问题不断,能不能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建好新空间站,避免载人航天“断档”,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信源:-
国际空间站退役处理计划:[多次“延寿”的国际空间站还能服役多久?美俄将首次直面给出答案_新华网]
俄罗斯新空间站计划:[俄轨道站首个舱段将于2028年升空,“将成为前往月球的跳板”_齐鲁壹点]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建设
- [科学探索]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建设
- [科学探索]当科技体验消费走向日常,只有新奇是不够的
- [科学探索]国内首家运载火箭复用工厂竣工 如何打造商业航天新名片?|科技
- [科学探索]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建设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科普中国直播预告|新视野 新宇宙:对话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以“奇、真、暖”的作品气质感染人——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观
- [科学探索]“前沿科技+重大工程”喜讯不断 “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