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最新隐身五代机,全面碾压美国F35,全身都有哪些黑科技?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第一次将隐身舰载机歼35射向苍穹时,不仅创造了人类首次电弹隐身战机的记录,更彻底改写了西太的空战规则。为何它的现身,能让美军F35隐身神话直接破灭,甚至遭到全面技术碾压?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揭秘歼35背后的致命黑科技。
隐身革命
对于五代机而言,隐身就是灵魂。而在这一点上美国的F22和F35自然是先行者,不过如今歼35在隐身技术上的成就,已经不是对它们的学习改进,而是可以堪称一场隐身技术的“革命”。
它用两大杀手锏,极致的气动外形和革命性的超材料应用,实现了对F35的超越。首先在气动外形上,歼35的整体造型,就像一颗经过无数次流体力学计算打磨的完美作品。
它所采用的菱形机头和S形弯曲进气道,不仅能够完全遮蔽发动机叶片,实现杜绝强反射源的目的。
同时外倾的双垂尾以及高度翼身融合的设计,使得机身上下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直角,大大降低了雷达波的反射率。
甚至所有舱门、舱盖的边缘都采用了锯齿化处理,能够将雷达波向特定方向散射,也杜绝了雷达波原路返回的可能。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自然就使得歼35的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被控制在0.01平方米的级别,仅仅只相当于一只飞鸟。
而这也几乎是美国F35C约0.5平方米反射截面积的五十分之一。虽然一直有传言称美军的F22能够做到反射截面积为0.001的极致程度,但实际上这只是误传。如果美军真的有这么强的隐身技术,为何不用在F35身上呢。而我军歼35能够做到的水准,实际上已经是现有设计条件下的最高标准。
超材料隐身
当然外形设计也只是一部分,如果说完美外形是“被动隐身”的最高法门,那么歼35机身披覆的第二代超材料隐身涂层,则是主动用了“魔法”。
相比于传统隐身涂料主要靠吸收雷达波然后转化为热量来减缩雷达反射截面积,但需要面临吸收频段有限和效能会饱和的问题。
超材料则是一种人工复合结构的材料,能像引导水流一样,让特定频段的电磁波“绕”着飞机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磁透明。因此这也意味着歼35具备F35没有的全频段隐身能力,无论是从长波警戒雷达还是到短波火控雷达,都难以有效发现它。
因此这项独步全球的技术,也是歼35实现“超级隐身”最核心的密码。有了它,在未来的隐身对决中,歼35对F35就形成了代差级的优势。
简单的说,就是将双方互有隐身战机之后“互相发现”式的空战,再次变为隐身战机对非隐身战机那种,我能看见你,你却看不见我的单向猎杀。
智能大脑
想必肯定会有人提出质疑,即便歼35的隐身性能更强,也只是确保歼35更不容易被发现,凭什么就是一定能先看到F35,并实施先敌打击呢?其实这就依赖于歼35的航电系统战场感知能力对F35是碾压式的降维打击,也使得歼35有了发现即摧毁的最强大脑。
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歼35的机头部分装备着我军最新一代的氮化镓雷达,它的TR组件数量超过1500个,这相比F35的砷化镓雷达,不仅功率更大、散热更好,带宽也更宽。
而且探测距离远超400公里以上,能在F35的探测范围外就率先发现并锁定目标。这自然就意味着歼35飞行员可以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同时它的分布式光电系统,让机身上下布置有多个红外光学传感器,实现了360度无死角的视野。
飞行员再佩戴上先进的头盔显示器,就可以真正实现“看哪打哪”,在格斗中占尽先机。尽管F35也拥有类似系统,但歼35作为后发者,无论是传感器的分辨率还是数据融合能力都更胜一筹。歼35甚至还有一群好帮手,通过高速数据链与空警600预警机和055驱逐舰,以及攻击无人机实时组网的话。
它就不再是孤立的战斗机,而是海空一体战的重要信息节点。通过接收预警机传来的超远距离目标信息,在自身雷达静默的情况下,发起A射B导的致命攻击,请问F35还怎么玩?哪怕F35侥幸能够和歼35来一个正面对决,F35也不是歼35的对手。
动力配置
歼35对F35的另一大碾压性优势,就在于它的动力系统选择。这甚至体现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设计哲学。F35系列为了满足三军通用,特别是海军陆战队的短距垂直起降要求,被迫采用了单台F135发动机的“单发”设计。
这在陆地上或许问题不大,但在浩瀚的大洋上,单发一旦出现故障就意味着机毁人亡。不光生存性大打折扣,它的大涵道比设计也更侧重燃油经济性,从而导致超音速性能孱弱,被戏称为超音速短跑选手。
可相比之下歼35却没有掉入单发陷阱,而是深信“双发王道”,坚持走双发中型机的路线。它搭载的两台国产涡扇19中等推力发动机,所带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不仅一台发动机故障或战损时,另一台仍然能支撑返航,是舰载机的生命保障。
而且双发总推力超过24吨,推重比惊人,使歼35即使不开加力,也能轻松实现持续的超音速巡航,甚至最大速度达2.2马赫,远超F35C的1.6马赫。而且它为了为升级矢量推力喷管留下了充足空间,将来可能还将拥有更加逆天的超机动能力。
其实“双发”相比于“单发”,不仅仅是动力形式的差异,更是对飞行员生命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极致空战性能的追求,因此从F35只为平衡各方需求的策略,就知道战斗力不可能有多极致。
火力强度
甚至在战斗机最基础的武器配置上,歼35也同样展现出了对F35的全面优势。既然战机的最终目的是摧毁目标,那么歼35就已经做到了隐身战机中的极致。在保持隐身状态下,歼35的主弹舱就可以容纳4枚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侧弹舱还可以容纳2枚霹雳10空空格斗弹。
霹雳15的射程超过200公里以上,采用双脉冲发动机,不仅末段能量充沛,射程等性能也远超F35主要使用的AIM120系列。
这就意味着在超视距空战中,歼35拥有绝对的射程优势。而如果是开启“野兽模式”,那歼35就更加不得了,在执行对海对地打击任务时,歼35可以开启野兽挂载模式,在机翼下方增设多个外挂点,携带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各种精确制导炸弹,最大载弹量可达8吨。
而F35却由于单发动机的推力限制和担心隐身外形牺牲,其外挂能力和挂载大型弹药的能力远逊于歼35。可是F35隐身能力、探测能力乃至动力水平和挂载能力都逊色也就算了,居然在福建舰成功弹射歼35之后,部署能力也完全被比了下去。
其实单独对比战机性能并不完全公平,因为航母舰载机的战斗力,往往与搭载它的平台息息相关。可就是在这方面,歼35加福建舰的组合,对F35C和美国航母形成了体系碾压。美国“福特”号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器至今故障频发,现有的F35C大多仍然依赖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
不光严重影响了弹射效率,而且因为不稳定也严重限制了载重。很难像歼35一样可以实现“满油满弹”的极限状态出征,并轻松突破1300公里的作战半径,以最强火力配置投入战斗。
可以说歼35的横空出世,意义远不止于一型战机的成功。
它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并跑,到如今在关键领域实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