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 | 拉索: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使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是观测宇宙线的大科学装置。它如同一张精密布设的“天网”,日夜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使,推开一扇探索宇宙奥秘的新大门。
在平均海拔4410米的四川稻城县海子山,一片规模宏大、排列整齐的探测器阵列静静矗立,宛若一枚巨大的“古铜钱”镶嵌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川遗迹之上。从高空俯瞰,这个直径1.3公里的“铜钱”阵列,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1188个缪子探测器、
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和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精密组成,总面积相当于190个标准足球场。这就是“拉索”。
晨曦中的“拉索观测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缘起
百年追问与几代人的坚守
宇宙线,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天外来信”,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流。自1912年被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在气球实验中发现以来,其起源与加速机制始终是国际物理学界悬而未决的世纪难题,更被列为“新世纪11个科学问题”之一。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每时每刻以不同角度闯入地球,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空间环境等重要科学信息,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窗口。
为破解这一谜题,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踏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的征程。从海拔3180米的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室,到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几代科研人员在雪域高原上接力探索。而“拉索”,正是我国第三代宇宙线观测站,承载着接续探索的使命,其核心科学目标直指“高能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
选址,成为项目落地的首道难关。从2009年提出构想到2015年最终定址,团队带着设计方案,历时6年,几乎跑遍西藏、青海、云南、四
川四省区所有具备高海拔特征的区域。最终,稻城县海子山以其独特的综合优势脱颖而出:这里海拔高达4410米,能有效减少大气对宇宙线测量的不利影响;1.36平方公里的平坦场地最大高差仅30米,满足大阵列布局需求;距离国道仅百米之遥,距稻城亚丁机场约10公里,交通便利;优质水源丰富,特别适合大量使用水为探测介质的探测器设计;主干通信光纤网距站址仅200米,确保海量数据传输。
然而,高原环境的严酷远超想象。高寒、缺氧、强风、低温……年平均气温接近零度,每年有效施工期仅半年,但科研人员无一退缩,与建筑队一同坚守。
正是这份“用一半的氧气干双倍的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连牦牛都不去的地方”,在“碎石多,高差大,行走都难”的环境中,建立起世界领先的大科学装置。
“吉林一号”卫星影像中的“拉索”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建设
青春赛道上的中国速度
“拉索”不仅是一座观测站,更是一支以青年为主力的科研团队奋斗的缩影。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约63%,他们在高原上挥洒青春,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2024年,这支年轻的团队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对他们坚守与创新的最好肯定。
“边建设、边运行”的策略,让“拉索”在建设期便频传捷报。从2017年主体工程启动,到2023年全阵列建成,仅用4年时间,创造了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建设的世界纪录。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完成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次在大视场成像切伦科夫望远镜中大规模使用新型硅光电管,改变了这类望远镜不能在月夜工作的传统观测模式;发展了基于“小白兔”技术(高精度多节点远距离时钟分配与同步系统)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远距离同步精度提升到0.2纳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用国产20英寸超大型光电倍增管,将时间响应提高了3倍;把观测阈能从3000亿电子伏降低到700亿电子伏,大大提升了观测能力。
工作人员在一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上检查成像部件 图片来源:新华社
拼搏,换来的是“建成即领先”的成果。2023年,仅建成一半的“拉索”便发现了12个超高能伽马射线源,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传统理论对银河系粒子加速能量极限的认知。2023年,它又精确测定了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超高能段亮度,在0.5万亿到1100万亿电子伏的宽广范围内进行了精确测量,直逼经典电动力学和理想磁流体力学理论所允许的加速极限。
最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10月9日,“拉索”成功捕捉到编号GRB 221009A的伽马射线暴,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亮伽马射线暴。“大家做了一个估算,在这么高能量、这么近的距离,能够发现一个刚爆的伽马射线暴,大概1000年才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马伯强激动地表示。这次观测将伽马射线暴光子最高能量纪录提升了十多倍,在国际上首次打开10万亿电子伏波段的伽马射线暴观测窗口。
“拉索”探测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艺术图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未来
从海子山走向全宇宙
“拉索”的建成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作为国际粒子天体物理三大实验设施之一,它已成为全球科学家探索极端宇宙的重要平台。如今,在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后,“拉索”正站在新的起点整装待发,向着更深远的科学目标迈进。
数据是“拉索”最宝贵的产出。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拥有宇宙线研究室、探测技术研究室、高海拔观测及验证实验室,是“拉索”数据的分析高地和科研大脑。
视野,正从北半球延伸至全宇宙。团队正积极参与“南天大视场伽马射线天文台(SWGO)”的酝酿,计划在南半球建设一个规模更大、视场更广的观测装置。拉索位于北半球看北天区,在南半球建设一个类似拉索的项目,就可以与拉索项目南北合作,进行包含银心区域的近乎全天区的巡天扫描和时域天文研究。
与此同时,“拉索”本身也在持续升级。团队计划在已有的4种探测器阵列之外,新增一个由32台望远镜组成的新阵列。
观测站上方的星空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宇宙无限,信使有痕”,矗立在“拉索”基地大门两侧立柱上的这八个大字,道尽了宇宙线研究的深远意义。在这片曾被称为“连牦牛都不去”的高原上,一群问天求索的科研人,用青春与智慧建造起观天巨眼,以中国速度与精度,书写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1.“中央共青团”公众号.堪称奇迹!人称“连牦牛都不去的地方”被中国年轻人“征服”了!
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众号.曹臻院士:“拉索”如何接收“宇宙来信”
3.“中国科普网”公众号.头条 | 在4410米的世界屋脊,向百年未解之谜发起冲击
4.“科技导报”公众号.“拉索”探寻高能宇宙线起源
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众号.望宇问天的“超级望远镜” 探访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6.“科技工作者”公众号.高原上的宇宙守望者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