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同框太空站,深夜发射不为浪漫,轨道算盘比吉时准
那天晚上十一点多,神舟二十一号悄悄升空,没有放烟花,也没有直播欢呼,只有几个人在地面盯着屏幕等待飞船和空间站对接,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新成员与已在轨数月的陈冬、陈中瑞、王杰会合,这已经是第七次有人在太空完成乘组轮换,但这次对接特别快,只用了三个半小时就成功,很多人疑惑发射任务安排在半夜的原因,想知道白天是否可行。
其实这不是挑日子,是计算轨道,空间站在大约四百公里的高度绕着地球飞行,每九十分钟就能转完一圈,飞船要追上空间站,必须正好跟在它后面大约五十公里的地方,还要对准对接的接口,太阳照射的位置、地面测控站能不能看到、通信信号是否畅通,这些条件都得同时满足,那天晚上,空间站刚好经过中国上空,飞船也准时到达,两个飞行器一碰就对接成功了,如果错过这个时机,飞船就得继续绕上好几天,航天员在狭小的舱内多挤几天,风险也会增加。
交接工作不只是简单打个招呼,老乘组留下来带着新成员熟悉情况,他们把最近做的实验数据逐一讲解清楚,比如月壤砖在失重环境下怎么裂开,新装的生命维持系统出过什么问题,维修过程也录下来存档,物资也要仔细清点,天舟运来的食物、氧气和试剂还剩多少克都记录准确,因为接下来六个月就靠这些维持,植物舱里的幼苗不能断水也不能断光,实验数据也要连续不断,这不是简单的传帮带,而是空间站正常运转的基本规矩。
到2026年可能更热闹,巴基斯坦的航天员已经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训练了一年,估计能搭乘神舟二十三号进入太空,香港方面也公开表示有航天员在接受培训,澳门虽未正式公布,但内地选拔的第四批航天员中已包括来自港澳的人选,届时是否安排国际航天员与港澳航天员共同执行任务尚不确定,各方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并未签署任何联合飞行协议,所有工作均按自身计划推进,既不跟风也不刻意制造话题。
美国和俄罗斯确定发射窗口也不是随便的事,NASA的载人龙飞船经常选在凌晨对接,联盟号也常常因为天气原因推迟好几天,中国这次只用了三个半小时就完成对接,靠的是中国自己的测控网络——天链卫星、东风站、远洋测量船,再加上飞船自己能自主导航,这不是光靠挑时间,而是有能力把时间“造”出来,说到底,技术过硬才能把别人觉得难办的事情变成日常操作。
我确实佩服航天任务的做事方式,没有繁琐仪式,不讲空洞情怀,只专注轨道计算、时间安排、数据核对和物资调配,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就像日常上班打卡,工作交接如同换班交钥匙,连植物生长情况都要精确记录到分钟,这不是机械的流程,而是工作人员用头脑和双手细致构建的成果,外人看来充满科技感,内行明白这
是精密的细致活,差一秒钟都会影响全局。
有人觉得半夜发射火箭显得神秘,其实这件事没有玄机,只是轨道计算足够准确,测控跟踪十分紧密,飞船飞行非常稳定,航天任务选择这个时间不是为了浪漫,而是为了确保安全,航天事业越踏实就越显可靠,大家在网络上刷到的那些所谓“震撼瞬间”,背后其实是工程师们在办公室修改代码、调整参数、监测数据,真实的太空探索故事并不在镜头前面,而藏在每一块电脑屏幕之后。
现在空间站里有六个人,分成两个乘组,新到的刚来,快走的准备离开,他们不会搞告别仪式,明天照常工作,实验继续做下去
,植物还在生长,氧气正常供应,这就是中国空间站的日常状态,没有掌声,只有数据记录,没有口号,只有流程推进。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