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消失”了?181项实验藏不住,国际空间站还在烧钱。
最近总有人说中国空间站没热度,甚至吐槽“技术不行才不敢提”,可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咱们的空间站只是不爱“刷存在感”,闷头干的全是大事,反倒是被吹上天的国际空间站,早就在“带病续命”的路上越走越难。
中国空间站2023年完
成组装后就没闲着。截至现在已经搞了181项科研实验,从水稻太空育种到斑马鱼生态系统都有涉及。之前送上去的水稻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生长,返回地面的第三代种子含糖量比地面高5倍多。还有1.2升的水生生态系统,4尾斑马鱼和金鱼藻在太空稳定活了43天,创下了同类实验的在轨时长纪录。光科学数据就攒了300TB,上行的科研物资近2吨,下行的实验样品也有上百种,这些实打实的成果,比刷热搜实在多了。
技术上更是藏着不少“黑科技”。中国空间站三舱总重66吨,虽然只有国际空间站的六分之一,但所有舱段接口统一,不像国际空间站是16国拼凑的“大杂烩”,对接维修都要费半天劲。天和核心舱自带发动机,轨道调整灵活得很。柔性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是国际空间站老式刚性板的2倍,天舟五号曾2
小时就完成对接,速度快到让国外同行惊讶。航天员住得也舒服,每人有独立小屋,女性航天员还有专用卫生设施,这些细节国际空间站早期根本没考虑。
再看国际空间站,1998年组装完成,原计划2015年退役,现在超期服役11年,每年要花15亿美元维护。2017年换太阳能板花了3亿,2023年后又加装新太阳翼,可漏气、故障还是家常便饭。NASA和俄罗斯航天局一边讨论造拖船把它送进太平洋“坟场”,一边还得掏钱续命,活脱脱一个“老机器硬撑场面”。
有人说中国空间站轨道低是技术不行,这纯属外行话。400公里轨道既能避开强辐射带,又方便补给,国际空间站也选了差不多高度。而且中国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关键部件按15年以上标准造,未来还能扩展构型,2米口径的巡天望远镜也快发射了,视场是哈勃的300倍。等国际空间站2030年退役,中国空间站很可能成为近地轨道唯一的载人科研平台。
中国航天向来低调,央视和官方科普号天天更新进展,只是没把精力放在炒热度上。毕竟比起喊口号,把实验做好、突破技术才是正经事。
你觉得中国空间站该多出来“刷存在感”,还是继续闷头搞科研?要是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你最期待中国空间站开展什么新实验?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关于颜色的12个精彩事实
- [科学探索]香蕉乔约瑟夫·博南诺:博南诺家族首位教主(97岁)
- [科学探索]爱因斯坦大脑开发多少:13%,被切成约200片,研究43年
- [科学探索]新发现:14个星系团碰撞,将成宇宙最大星系(距地124亿光年
- [科学探索]室女座河外星系 巨大旋涡星系几乎不含恒星(草帽星系)
- [科学探索]自137亿年以来宇宙正在膨胀 未来将收缩再一次爆炸
- [科学探索]外国人为什么不承认夏朝 虽有史料但无物证
- [科学探索]什么年龄不适合过生日 过生日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 [科学探索]等待效应是什么效应?等待效应怎么产生的
- [科学探索]神奇的沙漠之花,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沙漠开花/地球异常变暖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