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筹谋太空AI,科技企业争放卫星|科创要闻

作者:eric 时间:2025-11-18
导读:2025科创要闻No.46(11月3日-11月9日)本期汇总人:卫酉祎地球上的电力不够用,科技巨头们一边在地球上投资核电,一边纷纷想办法将AI数据中心搬往太空。2025年11月3日,搭载SpaceX火...

2025科创要闻No.46(11月3日-11月9日)

本期汇总人:卫酉祎

地球上的电力不够用,科技巨头们一边在地球上投资核电,一边纷纷想办法将AI数据中心搬往太空。

2025年11月3日,搭载SpaceX火箭,美国太空数据中心初创企业Starcloud成功将其首颗卫星Starcloud-1送入太空。

Starcloud-1大小与小型冰箱相仿,搭载了英伟达H100 GPU,计算能力将比以往任何太空运行卫星高出100倍。Starcloud计划在轨道上使用H100 GPU运行谷歌的开源模型Gemma,以此证明大型语言模型也能在太空环境中运行。

Starcloud-1主要作为测试卫星,若测试顺利,Starcloud计划在太空建造规模更大的数据中心,并提出部署由4平方公里太阳能电池阵供电的5GW数据中心卫星方案。

Starcloud认为,太空数据中心将使能源成本降低10倍,并减少地球对能源消耗的需求。

11月4日,谷歌宣布启动“太阳捕手”(Project Suncatcher)计划,将携带TPU芯片的卫星星座部署在晨昏-太阳同步近地轨道(LEO)。接下来它将与Planet公司合作,于2027年年初发射两颗原型卫星,测试相关模型和TPU在太空的运行情况。

拥有火箭发射能力、正在搭建太空星座的企业们,也都早有此想法。11月2日,埃隆·马斯克表示SpaceX公司计划扩大星链V3卫星的规模,在太空部署数据中心。

2025年10月,亚马逊和蓝色起源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表示,他相信十年后太空将出现兆瓦级数据中心。而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此前也公开表示,自己收购火箭公司Relativity Space正是为了将数据中心送入轨道。

目前,卫星发射仍存在工程难题和成本问题,谷歌预计,到2030年代中期,这一成本或降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

为何数据中心应迁往太空?Starcloud在2024年9月发布了白皮书Why we should train AI in space。在他们看来,随着卫星发射成本的下降,太空数据中心将利用全天候太阳能和辐射冷却技术,快速扩展至千兆瓦级规模,同时规避地球上的审批限制。

在中国,虽然目前电力并非AI发展的障碍,但也早就开始了太空计算的尝试。2025年5月14日,中国初创企业国星宇航联合之江实验室和内江高新区,发射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2025年8月,在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AI for Good Global Summit)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发起一项名为“三体计算星座”(three body computing constellation)的全球倡议,呼吁能有更多组织协作构建这一星座,探索将AI与计算延伸至太空,实现卫星之间的协同计算,以应对全球性气候、自然灾害等挑战。

AI算力

01 亚马逊与OpenAI签署380亿美元协议

11月3日,亚马逊AWS宣布与OpenAI建立多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AWS将为OpenAI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持其人工智能工作负载。OpenAI承诺投资380亿美元,接入包含数十万英伟达GPU的AWS计算资源,并可扩展至数千万个CPU。

双方的算力租赁合同为期7年,计划于2026年年底前部署完毕,2027年之后进一步扩展资源。AWS将为OpenAI构建的基础设施,通过Amazon EC2 UltraServer(AWS云服务器)对英伟达AI芯片(包括GB200和GB300)进行集群部署。

• 点评:本次交易是OpenAI跟微软“解绑”后与云计算巨头达成的首笔大单,标志着关键性多云战略落地。为支撑“星际之门”等项目,OpenAI的算力需求激增,2025年9月以来先后与甲骨文、微软、亚马逊签署5880亿美元的合约,甚至超过这三家企业2024/2025财年云相关业务收入之和(约2305亿美元)。目前,OpenAI仍深陷亏损,如何兑现天价订单并实现盈利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曹妍)

02 谷歌发布第七代TPU Ironwood

11月7日,谷歌发布第七代TPU(张量处理器)Ironwood,计划于未来几周内上市。Ironwood专为应对最严苛的工作负载而打造,与TPU v5p相比峰值性能提升10倍;与TPU v6e (Trillium) 相比单芯片在训练和推理负载下性能均提升4倍以上。

Ironwood TPU可在单个集群中连接多达9216颗芯片,从而克服复杂模型的数据瓶颈,集群性能对标英伟达的GB300 NVL72系统。谷歌透露,Anthropic已计划使用多达100万个新TPU运行其Claude模型。

• 点评:Ironwood意在挑战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争夺AI公司的订单。值得注意的是,Ironwood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将与谷歌基于Arm架构自研的CPU Axion协同,构成AI超算架构的核心。(曹妍)

AI赋能

01 利用AI实现原子级精度的抗体从头设计

11月5日,华盛顿大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IPD)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Atomically accurate de novo design of antibodies with RFdiffusion,提出了一种结合计算蛋白设计和酵母展示筛选的方法,用于从头设计抗体可变重链(VHH)、单链可变片段(scFv)和全抗体,以原子级精度结合指定的表位。

研究团队主要在抗体复合物结构上对RFdiffusion(基于扩散模型的蛋白质设计方法)进行了微调,使其能设计出与输入框架结构高度匹配、并通过新型CDR环(识别抗原的关键区域)靶向指定表位的抗体结构;随后使用ProteinMPNN(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序列设计工具)来设计CDR环序列。研究团队针对多种真实靶点测试了所设计的抗体,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型抗体均能如模拟预测般精准结合靶标。

• 点评:上述研究成果将抗体开发从传统的试错模式,升级为精准的设计模式,其价值不仅限于学术突破,更在于其产业应用潜力。(罗仙仙)

02 AI将大脑思想活动“解码”为文字

11月5日,日本NTT通信科学研究所的计算神经科学家Tomoyasu Horikawa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Mind captioning: Evolving descriptive text of mental content from human brain activity,展示了一项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其能够将人类脑海中的场景转换成句子。

研究通过深度语言模型计算的语义特征来生成反映大脑表征的描述性文本,构建线性解码模型,将大脑活动转化为相应的字幕。这一技术有助于揭示在思想被表达出来之前,大脑是如何表现和理解世界的;它还可以为存在语言表达困难的中风患者、失语症患者等提供一种替代的交流途径。

• 点评:此前,脑机接口技术多停留在识别简单指令或情绪状态(如脑电图、近红外光谱),而新模型能直接将脑活动转化为连贯的句子,融合了算法与神经科学领域,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切实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人。(丁莉)

03 高德与小鹏合作Robotaxi

11月5日,小鹏汽车宣布将在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小鹏不追求完全由自己运营Robotaxi,将向合作伙伴开放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高德地图成为其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高德将为小鹏Robotaxi 提供流量入口、地图数据协同、行程规划协同等三项支持。

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透露,公司计划于2026年量产支持L4级别的车型,并将在部分区域试点Robotaxi运营和服务。

• 点评: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2025年11月6日共同登陆港交所到高德、小鹏合作,Robotaxi呈现回暖迹象。此次地图商与车企的合作,意味着Robotaxi在单车智能、车路协同之外,还有了“近场感知 + 超视距信息”助力。(丁莉)

量子计算

01 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纪录刷新

11月5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Millisecond lifetimes and coherence times in 2D transmon qubits,研究团队研留学生办落户咨询,undefined制出一种“长寿”的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超过1毫秒。这是目前实验室最佳版本的3倍、业界标准的近15倍。

延长相干时间是量子计算实用化的关键,研究团队采用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是用金属钽取代常用铝,以减少能量损失;二是用高纯度硅替代传统的蓝宝石基底。能量损失是量子计算中最主要的误差来源,而钽表面缺陷少、能量保持能力更强,从而显著提升了量子比特的稳定性与计算精度;硅则是成熟的半导体材料,能提高制造的一致性且便于规模化生产。

实验结果显示,这一设计显著延长了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在蓝宝石基底上就已刷新纪录,而与硅结合后性能更进一步,达到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研究团队指出,量子计算机的性能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系统中量子比特的总数量,每个比特在出错前能执行的运算次数。新研究同时改善了这两个方面。

• 点评:量子计算机被视为下一代计算革命,尤其在人工智能优化上能实现指数级加速。但量子信息极易消失。这一研究成功突破了从微秒到毫秒级相干时间的壁垒,同时兼顾了工艺的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为超导量子计算的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卫酉祎)

02 离子阱量子计算机观测到超导配对关联

11月5日,Quantinuum研究团队在arXiv平台发表论文Superconducting pairing correlations on a trapped-ion quantum computer,报告他们在Quantinuum的Helios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上(搭载98个137Ba+离子量子比特)模拟费米-哈伯德模型(Fermi-Hubbard model)的三个关键区域展开实验,分别观测到了三类不同的超导配对关联。具体为:由电磁场诱导的非平衡η型配对关联,在1/6掺杂棋盘格哈伯德模型的近似基态中观测到d波配对关联,以及在与镍酸盐超导体相关的双层模型中观测到s波配对关联。

费米-哈伯德模型描述了晶格中电子的跳跃行为和在位排斥力,是模拟高温超导、奇异金属等强关联材料的核心工具。但随着晶格尺寸增大、粒子间相互作用增强,系统的量子态会呈现“指数级复杂”,即使是几十上百个粒子的系统,当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难以胜任。

• 点评:这一突破性工作表明,量子计算机能够可靠地生成并探测具有超导配对关联的物理相关态,为利用量子计算机探索超导性开辟了新路径。这不仅是对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性能的一次重大基准测试,更宣告量子计算已成为强关联物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新工具。(李一跞)

03 美国能源部拨款6.25亿元支持量子研究

11月4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向其麾下五个国家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拨款总计6.25亿美元,用于支持其未来五年的尖端研究工作。该拨款将持续长达五年,其中2025财年的资金为1.25亿美元,后续年度的资金将取决于国会的拨款情况。

这五个国家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是美国《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框架下的核心执行机构,它们各自聚焦关键技术前沿,共同推进美国量子生态系统的发展。这五个研究中心分别是:量子优势协同设计中心(C2QA)、超导量子材料与系统中心(SQMS)、国家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Q-NEXT)、量子系统加速器(QSA)和量子科学中心(QSC)。

• 点评:量子计算,下一个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科学前沿。为巩固美国在全球量子计算、硬件、网络和传感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能源部用投资在做全面部署。(李一跞)

医药前沿

01 中国首个NTRK泛癌种伴随诊断NGS试剂盒获批上市

11月3日,世和基因自主研发的泛得康™“NTRK1/NTRK2/NTRK3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罗圣全®(恩曲替尼胶囊)的伴随诊断。这是中国首个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NGS)的泛实体肿瘤检测试剂盒,也是首个NTRK1/2/3基因融合伴随诊断试剂盒。

世和基因于2013年在南京成立,目前已有三款试剂盒产品获批。

• 点评:近十年来,癌症精准诊疗领域发展迅猛,催生了对全景基因检测的巨大需求。上述产品的获批,填补了罕见复杂基因靶点精准检测的空白,也将整体精准医疗水平推向新高度。(罗仙仙)

02 美国FDA批准全球首款TK2d新药

11月3日,美国FDA批准优时比(UCB)研发的Kygevvi(由doxecitine与doxribtimine组成)上市,用于治疗发病年龄在12岁及以下的胸苷激酶2缺乏症(TK2d)成人及儿科患者。Kygevvi是首个获批用于TK2d的治疗方案。

TK2d是一种极罕见且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线粒体疾病,以进行性、严重肌无力为主要特征,此前无获批的针对性治疗药物。本undefined次批准基于一项2期临床研究、两项回顾性病历分析及一项扩展用药项目的综合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结果显示,自治疗开始患者的生存显著改善;治疗可使死亡总体风险降低约86%(95% CI:61%,96%),生存率显著提高。

• 点评:Kygevvi获批,为患有这种极罕见、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的患者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希望。(罗仙仙)

03 全球首个APOC3基因编辑临床治疗高血脂获得成功

11月6日,正序生物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的IIT(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取得关键进展:首位接受碱基编辑药物CS-121注射液治疗的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已完成给药并顺利出院。该患者历史空腹甘油三酯(TG)水平>12.5 mmol/L,多次诱发急性胰腺炎。此次试验为剂量爬坡试验,患者在单次最低剂量给药后三天内,空腹TG水平显著下降,且未发生不良反应。

正序生物成立于2023年,由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基因编辑中心主任陈佳创立,核心平台技术为高精准变形式碱基编辑器tBE(transformer Base Editor)。CS-121注射液是针对高乳糜微粒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款体内基因编辑药物,该疗法有望实现“一次给药,终身有效”的降甘油三脂的目标。

• 点评:高乳糜微粒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属于高脂血症的不同类型,前者是一种因血液中乳糜微粒异常升高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上述产品有望为相关代谢疾病患者带来颠覆性的治疗方案,并改变现有治疗格局。(罗仙仙)

04 联合治疗公司完成首例临床异种移植手术

11月3日,美国联合治疗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宣布,其UKidney肾移植疗法在EXPAND临床研究中,成功为一位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完成了首例异种肾移植手术。该手术在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NYU Langone Health)进行。

此次移植的肾脏来源于经过10种基因编辑的猪,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排斥风险。第一批受试者年龄在55至70岁之间,将在两个中心接受六例移植手术。在受试者术后满12周后,一个独立的数据监察委员会将介入审查,评估其安全性与初步疗效。

• 点评:异种移植旨在通过跨物种移植,解决器官短缺危机。这是首项由美国FDA批准的人体移植基因编辑猪肾规模化临床试验,它超越“同情使用”(让患有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使用尚未获批上市的实验性药物或医疗器械)的个案模式,转而纳入身体状况稳定的受试者,有望推动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技术从个案向规模化临床试验过渡。(曹妍)

能源材料

01 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7%的钙钛矿光伏器件

11月7日,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桂香团队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论文Stabilizing high-efficiency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strategic interfacial contact engineering,报告他们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稳定性瓶颈,提出了一种基于七氟丁酸钠的“光活性层表面-接触界面-电子传输层”一体化调控体系,成功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7%(第三方认证26.96%)的钙钛矿光伏器件。在稳定性方面,器件展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在连续光照1200小时后性能几乎无衰减;在85°C高温老化和–40°C至+85°C温度循环测试中,200次热循环后效率维持在94%。

• 点评:这是光伏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况稳定性难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技术路径,为开发高效、长寿命的杂化半导体光伏器件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