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反应:「我有时候在公车或火车上,使用两个选择:『你要好好地坐在位置上到阿公家?还是继续踢椅子,我带你到车厢外?』结果……没用,到车厢外孩子觉得很新奇……有时想直接带下车,带着三个娃儿的娘,很怕麻烦要再等更久的车。在公车或火车上到底可以怎么说呀?」
A:「没有做正确选择的结果」必须是孩子在意(他不希望有或不喜欢)的后果,「两个选择」才会有效果。
这位妈妈的「两个选择」没用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做正确选择的结果」必须是孩子在意(他不希望有或不喜欢)的后果,「两个选择」才会有效果。我儿子以前坐车时也曾一直踢前面椅子,世全妈妈提醒无效后会跟他说:「你要不继续踢妈妈觉得你有进步,还是要继续踢妈妈把你的鞋子脱掉?」然后世全就会不再踢了。(因为他不喜欢鞋子被脱下来)
不正确的选择的结果可以是当下的结果,也可以是稍后的结果(但不要是明天),但不能是一个他根本不在意的结果。
透过「两个选择」,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经验选择后的结果」,慢慢他就会学习做出正确的选择,行为就会改善了,因为「经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经验选择后的结果(而且是没得做他在意的事情),他才会有真正的学习。
Q:若孩子选的不是正确选择呢?(续上一题)
A:家长就要说话算话,让他经验选择后的结果。若再继续不当行为,我们就再给予另一个「两个选择」。
这问题要分两个层面回答:
1.实际层面:若孩子选择不正确的选择,可能是他好奇心所使,我们就要说话算话,让他脱掉,经验选择后的结果。若他再继续踢,我们就再给予另一个「两个选择」。
请注意我前面有强调:要给他一个他不喜欢、不希望有的结果,「两个选择」才会有效。这种情形,很显然是孩子不太在意鞋子有没有被脱掉,所以才会无效。
我面对过的孩子(不论是世全或其他孩子)都不曾这样;我想作为成人我们都应该对孩子有某种程度上的了解,知道他喜欢、不喜欢什么。这种对孩子的了解,是透过观察孩子而来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当我们给予规范时所代表的权威,会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会有这种情形可能是:(a)他的好奇心所使;(b)他不在意你给予的结果;(c)他不认为你有任何权威。
2.心理层面:但若孩子不喜欢鞋子被脱掉,仍跟大人故意对立,那问题通常在成人身上。成人要省思:为什么孩子会持续跟我们挑衅?可能成人时常给予规范时态度或方法有问题,慢慢才会演变这样,本书中详细说明成人可以如何检视自己在给予规范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改善,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Q:万一说出「落井下石」的话,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某次,在我分享完「两个选择」后,有个家长举手发问:「老师,我想知道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经历他不喜欢的结果,家长此时若说出『落井下石』的话,像是:『被骂了吧?就叫你不要吵』『刚刚我就说过了,谁叫你不听话』之类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A:将心比心,这种话只会让孩子不舒服,不会有正面效果。
这些话只是我们大人常爱跟孩子说的「风凉话」而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将心比心,这种话只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孩子做错事情我们这样讲,不会有什么正面效果。
孩子会有所学习,是因为有「经验选择后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大人落井下石的话所以学会些什么。
我常说:「如果透过羞辱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好,那我们是不是就要全力羞辱孩子让他进步呢?如果不是,这不就让我们在教育上走错方向了?我们不应该用这个方法。」
如果我们省思这些话语背后的动机,就会发现其实是出自我们傲慢、对立与嘲讽的心态而说的,这样只会降低我们成人在教育上该有的高度。既然是「损人又不利己」的事,那不如少说对不对?
&1、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2、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
&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4、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跟着爸爸妈妈有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损坏了物品。
& 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之后一定要带孩子一起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