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高校毕业生屡现简历& 吹牛&:干事成干部 团员变党员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 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 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
记者连日来在多场校园招聘会发现,一些大学生们的求职焦虑并未减轻。有的毕业生认为简历& 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 铤而走险&。& 骗来&的饭碗端不稳,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而且严重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 自己提拔自己& 简历装扮& 高大上&
&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企业都减少招聘了,找工作能不难吗。&在一些校园招聘会上,不少大学毕业生深刻感受到今年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招聘时直接注明& 学生干部优先&,还有的单位对应聘者的政治面貌作出明确规定。
谁愿意第一轮就被淘汰呢?记者调查发现,为了争取就业机会,一些毕业生就夸大简历信息,给简历& 注水&。应届生论坛上甚至有人认为& 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
——把自己& 发展成&党员。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魏斌在工作中就发现,有些学生明明是共青团员,简历上却写成中共党员。类似修改政治面貌的学生就有三五例。
——& 自己提拔自己&。北京语言大学吴姓辅导员介绍,有些学生本来是学生会某部干事,却在简历中写成是学生会某部部长。有的学生明明是某部部长,却写成是学生会主席。类似夸大简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简历中虚报学历。小盛原本是某戏剧学院学生,参加了北京某知名高校的短期培训后,就在简历上写自己是该校硕士毕业生,& 如愿&进入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后被发现造假,最终被单位辞退。
——简历& 无中生有&。北京一高校学生小田说,他女朋友曾编造在一个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包括职位、工作内容、业绩。& 为了让编造的实习经历显得更真实,我还和她一起专门查阅相关网站和行业资料,熟悉这家公司的业务。&
黑龙江万家宝鲜牛奶(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程雨佳介绍,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 注水&现象不在少数,& 我所接触的简历中,平均每5份就有1份存疑或不实。&
不想付诸劳动 投机风气日盛
现在讲&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多的是显现一种社会心态,是面对经济转型、择业观转变的情绪反应。在就业压力下,不少学生对自己并不自信,总想让自己的简历显得& 高大上&,有的又不肯踏踏实实补短板,就对简历进行& 注水&,以求最大限度达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标准。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李家兴说:& 很多毕业生并不是能力不足找不到实习机会,而是既想获得实习经历,又不想付诸劳动。说明他们有侥幸心理、诚信观念淡薄。&
核实简历成本高,助长了投机风气。& 如果每个毕业生的简历信息都去核实,成本就太高了。&程雨佳说,有时候招四五个人就会有四五百份简历投进来,如果逐一核实,人力资源部门就不用干别的了。
采访中部分单位人事部门介绍,有的简历& 实习经历&一栏上明确盖着相关单位的公章,所以即便简历& 注水&,从简历上也看不出猫腻,用人单位不可能逐个打电话核实,很难甄别实习经历的真伪。
简历& 注水&的不诚信行为成本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说,由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相应沟通机制,社会上也没有统一的诚信数据库,求职者的简历一旦被查出& 注水&,顶多是失去当前的求职机会,并不影响以后求职,简历& 注水&的成本很低。
学校在监督学生求职方面也显得能力不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许姓教师说,对于简历& 注水&问题,学校是坚决反对的。但学生投递的简历大都不给老师核实,学校暂时没办法阻止毕业生拿着& 注水&简历去求职,只能平时多督促学生用真实简历。
不要& 注水&的光彩 坚守诚信的准则
有些岗位摆在那儿,学生挑剔不愿去;心仪的岗位或单位用人又明显萎缩。教育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总量不足,仍是结构矛盾。
& 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不可能‘人人皆是白领,人人都坐办公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瑞政认为,高校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只有把个人就业希望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业天地才会更加开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睿说,有的同学参与到这种简历& 注水&大军中,已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以虚假简历获得求职机会,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讲是不公平的。企业招聘的名额有限,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可能会因此丧失一些工作机会。
简历& 注水&增大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谷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专员丁利说,用人单位投入人力物力来对简历真伪进行核实,有些求职者在最终签约阶段甚至招录后才被发现简历信息不实,造成资源浪费。
赵瑞政认为,简历& 注水&不是小事,有悖于我国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一旦让不守诚信的风气在学校乃至社会中蔓延,会危害其他竞争者和用人单位,还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吴帆建议,目前对于毕业造假的行为,多是用人单位发现后与求职者解约,相关惩处并未完全跟上。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求职简历把关、审核,从源头堵住简历& 注水&;同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曝光不诚信行为,在人才交流中心设立求职者& 黑名单&制度,方便用人单位查询,以减少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