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工人院士"背后:上海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工作

常见问题
  • 2021-11-01
  • 浏览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市级关于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的精神,松江区财政局协调松江区人保局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协同人保局制定了《关于支持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组织体系、组织实施、培训资金监督管理等内容。同时制作了企

为了贯彻落实市级关于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的精神,松江区财政局协调松江区人保局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协同人保局制定了《关于支持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组织体系、组织实施、培训资金监督管理等内容。同时制作了& 企业职工职业培训补助须知单&,并通过网站和相关窗口加大了宣传力度。



  二是完善了工作机制。成立了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工作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培训政策宣传、业务指导、平台运作、资金复核和监督评估等工作,特别是在企业职工职业培训补助工作方面形成了讨论和决策机制,有利于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推进工作进度。



  三是强化资金审核。在企业自主申报、街镇核定金额、街镇财政部门汇总后,区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联合审核小组对补贴资金超出20万元的企业以及部门镇进行专项复核,指出并剔除了资金申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规范性。共对791家企业进行了补贴审核,推动培训19万人次。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捷报传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总共表彰了& 中华技能大奖&30名,上海占据了三位,一举打破上海的最高历史记录,他们分别是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管涵顶进工李鸿、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钳工王军、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焊工罗开峰。在表彰大会召开当天,高技能人才座谈会也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中南海亲切接见受表彰的高技能人才代表,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 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顶尖荣誉,素来被誉为& 工人院士&。从1995年设立该奖项至今,全国仅有230人获此殊荣。如果说两院院士是授予科研人员的勋章,那么& 中华技能大奖&就是加冕给大国工匠们的桂冠。& 中华技能大奖&历来是全国各省市、各行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战线上的必争之地。



  本届& 中华技能大奖&评选表彰是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 丰收季&,李鸿、王军、罗开峰一举占得全国30席当中的3席,使上海历年来获此最高荣誉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9人。这也为上海近年来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社部此次表彰的高技能人才还有299名& 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占据高达19位,上海现代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电梯安装维修工刘玉华、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养老护理员黄琴、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工季永平、上海石库门酿酒有限公司黄酒酿造工毛严根等人获此殊荣。



  荣誉榜



  第十三届& 中华技能大奖&上海获奖名单



  姓名职业单位



  李鸿管涵顶进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王军钳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



  罗开峰焊工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大师声音



  李鸿:中华技能大奖是荣誉,是动力,更是鞭策



  在表彰大会上,李鸿代表&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进行了交流发言。



  & 从1983年我成为一名隧道工人以来的33年中,我见证了中国隧道技术的发展,见证了隧道技能工人的成长,见证了中国隧道人的力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第一条软土地铁隧道,到1998年实现国内首次四龙相会,到四年后的三龙过江和外滩观光隧道的落成,以及之后十年间自主研制的首台国产863隧道掘进机的下线,凝聚了全体隧道人的智慧和汗水。所以今天我的荣誉是属于中国全体隧道人的。中华技能大奖是荣誉,是动力,更是鞭策。我将在中国隧道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王军:技术工人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创新



  在出席了表彰大会和中南海座谈会后,王军感言:& 谈到重理论轻技能的社会现象,我自己体会最深,8年在同济夜大学的学习,让我在生产现场如鱼得水,敢于挑战20年的世界级行业难题。10年来,技能与理论的结合,使我能立足岗位创新,填补了许多国内技术空白,并成功实现热轧层流均匀冷却系统四代技术的升级,这项技术成果即将荣获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自己申请国家专利已授权186项,近5年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超6亿元,还带动我们热轧团队申请专利超800项,我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近5年成果效益超13亿元。在感恩国家和企业对自己的培养之时,我希望带动更多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同时要传播创新理念,让我们岗位工人能够敢于像科学家那样,立足岗位创新挑战和解决现场难题。下一步我还将再接再厉,闯出一条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的岗位创新成才之路!&



  罗开峰:焊出最优质的焊缝,是我终生的追求



  表彰大会和座谈会后,罗开峰感叹:& 二十六前,我选择了安装工程的焊接专业,就爱上了这一行。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焊工都是一身厚实的白帆布工作服,从里到外,没有一件是完好的,但是认真焊好每一个焊条,焊出优质的满意的焊缝,是我终生的追求。这些年面对各种荣誉,我仍选择扎根一线,承担起公司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养出一批批焊接技能人才,奋战在各个核电现场。同时,积极发扬工匠精神,甘愿奋战在第一线,参与完成了中国对外核电工程,恰希玛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在新技术不断推出的今天,先后攻克了大厚度不锈钢管手工焊的质量与变形控制,并继续带领团队攻克了世界第三代AP1000核电站主管道窄间隙自动焊的难题,从而顺利完成世界首堆三门核电工程。国家在各方面出台政策,关心与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促使我们更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真正发挥出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作用&。



  矩阵图



  & 金牌工匠&背后:高技能人才培养矩阵助力成长



  今年,上海一举摘得全国30个席位当中的3席。工匠大师辈出的背后,离不开精确的顶层设计和精准的分类施策。根据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不同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海相继推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企业新型学徒制、& 双证融通&等系列举措,搭建上海技能人才的& 培养矩阵图&,携手企业助力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



  矩阵1: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等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上海已建立89家



  本市依托重点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重点院校,建立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仅积极开展本行业企业职业培训,而且面向社会开放,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截至目前,上海已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9家,其中国家级基地12家。在89家基地中,企业类基地43家,协会类基地32家,园区类基地7家,院校类基地7家,基本覆盖了本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领域。到底,本市培养基地已建成或改造近100个专门实训场所,每年开展本企业并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职工培训达25万人。计划到,全市建成技术技能领先、设施设备完善、实施效果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达到100家,国家级基地数量实现翻番。



  矩阵2: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实施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本市已认定1183名,追加资助34名



  上海实施& 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完善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首席技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对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且有工作成效的企业,给予人均3—5万元的经费资助。& 十二五&期间本市已认定资助1021名首席技师,,本市又认定资助162名首席技师。同时,对原已获得资助、满3年,且成效优良的首席技师进行了追加资助,共34名。本市鼓励和支持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开展交流活动,并探索资助项目之间的协同合作创新发展。



  矩阵3: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开展技术创新等本市已认定资助123个,追加资助13个



  上海鼓励有条件、已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的企业建立& 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开展技术创新、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工作,对成绩显著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照10万元/个的标准予以经费资助。& 十二五&期间本市已认定资助10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共28个。,本市又认定资助1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对运作满三年且成效优良的1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了追加资助。



  矩阵4:试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企校双制、工学一体11家单位的21个培养项目试点运行



  ,上海作为全国13个省(区、市)之一试点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上海巴士、强生、申通地铁、上汽等市属国企,东航等央企、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的21个培养项目参与试点,培养项目包括公交车驾驶员、新能源车辆维护、航空安全员、电焊工等。与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不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一年到两年,期间试点单位将会同培训机构根据岗位需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共同确定培养内容。与社会化培训不同,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 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由试点单位与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学徒出师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具有较高技术含金量和行业认可度的培训证书。同时,本市还对试点企业给予6000到8000元每人每年的培训补贴。



  矩阵5:推进双证融通



  贯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重点推进直通车式双证融通



  本市自2014年起探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共同的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培训要求,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融通,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和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从而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衔接贯通,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转换互认。截至10月,& 直通车式双证融通&依托开放大学,已累计招生1261人。



  矩阵6: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技能比武为年轻人搭建脱颖而出的舞台



  本市每年组织开展市级一类竞赛活动,会同市教委组织开展职业院校& 星光杯&技能大赛;同时本市积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各项国家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本市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基础、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参与竞赛人数10万多人。上海选手代表国家在42届和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还获得一个铜奖、两个银奖,两个优胜的好成绩。目前,上海选手入选明年第44届世赛16个项目的国家集训队共35人,比上届增加了多达14人。近两年,本市还受人社部委托,举办& 技能中国行&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和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活动。同时,目前本市也正在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数字墙



  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成长足迹



  从下面的一组数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足迹。



  30.1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从25.01%提高到30.17%



  来自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 十二五&期间,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从2010年的25.01%提高到了的30.17%;技能劳动者中初、中、高等级比例达33:37:30,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明显上升。到,本市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5%。



  44.56%大专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已达44.56%



  年轻化、高学历化,越来越成为上海高技能人才的标签。目前,上海46岁以上高技能人才比例降低,本市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已经达到74.02%。不仅如此,历年趋势显示高技能人才主体走向高学历化,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已达44.56%,占比超四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