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国家人社部日前发布关于表彰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全国共有30人获得中国高技能人才最高奖项———& 中华技能大奖&。记者了解到,来自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管涵顶进高级技师李鸿,成为授予名单中唯一来自上海的高技能人才。
在过去十余年间,上海的地下工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李鸿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地铁一号线建设初期,施工中出现地表沉降量大的问题,李鸿大胆对法国进口的盾构机进行改造,从而成功避免了问题。1998年、1999年,作为施工队队长的李鸿两次完成轨交之间的地下穿越,被称为& 盾构穿越王&。2003年,李鸿驾驭重达3600多吨世界级超大盾构,成功打通了上中路隧道,开创了超大直径泥水气平衡盾构法隧道在中国成功应用的先河。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日前,上海新增了200位在各行业一线工作的& 状元级&首席技师与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青年高技能人才较往年提高了六个百分点,年轻化程度有所提高。
何为高技能人才?他们对上海发展有何贡献?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对此一一解答。
记者:上海高技能人才现在的基本情况如何?
市人社局:根据人社部的统一规定,调查统计的职业技能人才,指的是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技能操作的人员。其技能水平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确定,由高到低分为:一级(高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高级)、四级(中级)、五级(初级)和专项能力。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级、二级、三级或具有相同职业技能水平的技能劳动者。
2014年10月,市人社局做了一项调查。上海市技能劳动者有184.5万人,占到总从业人数的40.18%。达到高技能人才水平的劳动者则有53.8万人。本市技能劳动者中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的等级结构比例为34:37:29。
往年,本市已累计认定资助了821名首席技师。另外,我们建立了8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共22个。新增了200位高级技师与2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可以说基本完成了& 十二五&期间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调查还显示,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达到74%,中青年高技能人才成为主体。从技能人才分布特点看,如今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占总人才数的40.9%,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各类领域;国有集体企业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的48.1%,仍然占据主体;在年龄上面,高技能人才正逐步年轻化。
截至2014年,& 十二五&期间本市共有2人获得& 中华技能大奖&,27人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共评选出& 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40名,& 上海市技术能手&20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24名,其中不乏& 80后&& 90后&技能人才。
记者:上海对技能人才有哪些政策上的补助与支持?
市人社局:本市自2008年开始在行业企业中推行首席技师制度以来,2010年又出台了《关于在本市组织实施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的通知》,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各行业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中培养、选拔1000名首席技师。对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且有工作成效的企业,按照3-5万元/人的标准予以经费资助。
如今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 中华技能大奖&、& 全国技术能手&选拔推荐和本市技术能手、杰出技术能手做好评选表彰工作。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从外省市引进符合本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另外,我们实行高级技师养老金& 专加&、发布高技能人才工资指导价位、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高技能人才党校研修班等,引导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一线工作人员专注技能培养。
记者:上海以何种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
市人社局:& 十二五&期间,上海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七个方面入手:
1、中小微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对有培训需求但自身缺乏培训能力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各区县搭建专门的& 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适需有效的培训服务,大力推进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工作。去年启动至今,为2534家企业的6.56万名职工提供培训服务。
2、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体系——现在初步建立了由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实训场所三部分组成的公共实训体系。位于天山路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不断完善功能,& 十二五&前四年共接待实训鉴定180.6万人次;位于杨浦区的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也完成了一期实训项目建设,目前共入驻创业团队或项目约1500家,带动就业4800余人,接待创业实训1.6万人次。依托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而建立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共有93家。近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已从2010年的25.01%提高到了2014年的29.18%,预计到底将达到30%。
3、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了61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中8家基地获得了国家级基地项目资助。
4、职业技能竞赛——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经验,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十二五&期间全市近20万人次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多次承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全国选拔赛和集训基地任务,上海输送或培养的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2枚银牌、1枚铜牌、4个优胜奖。
5、高技能人才评选——十二五前四年,本市共有2人获得& 中华技能大奖&,36人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共评选出& 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40名,& 上海市技术能手&200名,& 上海市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20家、个人37名,24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6、近年来,我们还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为重点,本市大力开展面向不同劳动者群体的职业培训,满足每一个劳动者技能培训的需求,发挥职业培训对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7、人社局还连同有关部门,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探索开展& 双证融通&试点,多渠道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中注重加强资金监管,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培训的保障水平。
记者:上海今后五年将怎样继续培养高技能人才?
市人社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将对传统产业带来变化,制造业将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服务业能级将加快提升。& 十三五&期间上海对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要求将趋向更加复合化,对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高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 李鸿是隧道建设者的标杆!&上海隧道总经理李波如是说。早在1988年,李鸿即成为& 管涵顶进工&高级技师第一人,此后获得& 上海市十大杰出能手&、& 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有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并于被推选为上海市技师协会副会长,李鸿工作室被评为&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此次李鸿荣膺中国高技能人才最高政府奖项,得益于上海隧道长期以来为人才发展提供的有利发展环境。上海隧道一直秉承尊重人才价值,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文化理念,不断搭建和完善职业发展平台,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营造优质的环境。近年来,公司创建了国家级、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拥有17名上海市首席技师,培养了300余名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