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江苏产业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正忙着起草研究院高级职称的评审办法,& 职称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国家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我们要把这个招接好!&
评审权下放是大势所趋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江苏省将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评审的原则,科学界定、合理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逐步向符合条件的设区市下放副高职称评审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去年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率先获得工程系列建设、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4个专业的正高职称评审权,卫生、社区卫生、护理等3个专业的副高职称评审权。
职称不仅与待遇挂钩,与科研资源亦密切相关,比如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对申报人都有明确的职称要求。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高级职称是重要的奋斗目标,职称评审改革自然也备受关注。
有高校拟将评审权下放院系
按照中办、国办的相关意见,职称改革的关键是去行政化,赋予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定中的相关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使人才能上能下。但也有人担心,权力下放后,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评审标准参差不齐怎么办?公正公平的评审机制能否建立起来?下放职称评审权,让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对本单位职工进行评价,固然有熟悉环境和熟悉个人的优势,但也容易造成打人情分的现象。尤其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优质科研资源与行政资源高度统一的现象,会不会影响到职称评审?
&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也正因为此,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高校的压力也更大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培学通事处处长金自康坦言,职称评审到学校这一层面就是终审,如果评出来的教授学生不认可,社会不认可,对于学校的名声也是打击。& 我想,如果高级职称评审权最终下放到具备条件的高校,接招的高校都会慎重对待这一权力。&
虽然还没有拿到职称评审前的最后通行证,但南信大对于自主评审已经有了初步规划,学校计划把评议权进一步下放到院系,让院系根据学术发展、学科特色自主评议推荐,& 数文章、数项目、数经费,这个谁都会,但不一定文章多的水平高,贡献大。所以人的评价是最难的,只有学院对自己的学科、自己的老师最了解。&& 我们要求学院的推荐办法、评审过程全部公开透明。&金自康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连续9年高薪招聘高端人才,目前学校17个学院中15位院长是通过全球招聘过来的,学院、学科发展的压力都在这些院长身上,他相信院长们可以把好这个关。
与此同时,学校层面建立职称评审的复检和复核机制,由教务、科研、人事等部门牵头,所有职称申报人都可以与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复议。
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样,南师大、江苏产业研究院等一些省属科研院校都对高级职称评审权的下放充满期待。正高级职称相当于大学教授职称,与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而此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6月,浙江省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今年1月,132名教师通过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其中,高中段老师占多数,有11名教师来自农村学校。除了语文、数学等& 主课&老师外,音乐、美术等学科也有老师在列。
据介绍,此次通过评审的教师约占该省50多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万分之三。& 因为是全省范围第一次评选,省里各学段最顶尖的老师都来了。起初我担心农村教师因为论文质量相对不如城市老师,会在论文鉴定环节落下风。&今年41岁的丽水市缙云县长坑小学校长刘勇武说,参加评比的最大感受是& 重师德、看实绩&。评审们在提问环节都很关注日常德育工作实践及学校办学成效。这位已扎根农村学校22年的老师说:& 评‘教授’是个新开始,接下来希望能在工作中真正发挥出‘教授’的价值。&
49岁的杭四中音乐老师戴树林也是这132名教师中的一员。& 2002年我就评上了副高,没想到15年后又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戴树林说,近年来,他不断探索、创新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方法,相比于收入待遇的提高,此次能评& 教授&更是对自己日常教学探索的莫大激励。
浙江省教育厅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打破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天花板,基础教育界已呼吁多年。此次浙江省全面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正是为了激发大家的教育激情,也希望能以此选拔出在教育领域有典型示范意义和较大影响力的教师,更好地体现出他们作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