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纵恶,也要给人改错的机会。
▲女教师暴力伤医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
文| 冯海宁
9月,曾将医生打至骨折尿失禁,成为有名的& 医闹&;10月,想申报落户,却遭网友举报,最终& 因个人原因,自愿撤销&落户申请;近日,高级教师资格评审公示,又被网民在名单中揪出,并对其师德提出非议……上海某中学女教师缪某近来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面对质疑,闵行区教育局12日作出回应,认为该教师不存在师德问题。
前几天,合肥女教师& 高铁扒门&事件引发铺天盖地的讨论。涉事女教师之后遭停职检查,多数人也都认可对其停职,原因是其行为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损害了教师职业形象。
而曾是& 医闹&的教师评高级职称引发争论,问题又有些不一样:两三年前教师的校外师德问题,该影响今天的职称评审吗?
▲伤医女教师曾申请在上海落户,但引发一片争议,有很多人反对,也有少数人认为不必& 既往仍咎&。最终上海官方称:当事人已自愿撤销申请。
理论上讲,为人师表者,当行为世范,不管在校内校外。教育部也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问题是,现有规定所说的师德,其实跟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涉及的主要是有无侮辱或体罚学生、性侵、学术造假、收受贿赂、违规有偿补课等,跟校外表现无涉。
也就是说,从现有规定来看,涉事教师此前曾校外& 暴力伤医&,并不影响其职称评审。闵行区教育部门认为该教师不存在师德问题,也是据此做出的评判。
但这可能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而要消除很多人的疑窦,& 补牢&之方在两点:一,将校外行为纳入师德评估的范畴;二,给校外师德& 污点&设置合理& 观察期&。
首先,校外师德表现也该明确纳入教育方面的规定。
有人认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身份,出了校门就是普通公民,& 伤医&等行为与职业身份无关。但教师职业有其神圣的一面,承担着育人的特殊角色,承载着较高的道德期许,在岗位、职称、奖励等评审中,对其师德进行全面评估,是应该的。
而将校外师德问题也纳入法规,改变教育部的中小学& 10类行为&、高校& 7条红线&均不涉及教师校外道德行为的状况,方能对教师群体起到更强的约束作用。
▲在伤医女教师评高级职称问题上,网友也是炸开了。
其次,校外师德问题应设合理& 观察期&。将& 医闹&等劣迹跟职称评审等挂钩,体现了舆论制衡的愿望,这无可厚非。
但即使是犯罪人员,刑满释放后也会给其重新做人机会,涉事教师在校外& 伤医&,可以有& 社会追惩&,但不宜一直揪着不放。
此事上,缪某已悔过自新,也付出了落户遭反对的沉重代价,不必彻底& 一棒子打死&。其实完全可设个& 观察期&,比如观察3至5年,看她是否确实改悔,或是有无& 再犯&,根据& 观察期&表现来评估。若没有再犯,没必要无限期地& 翻旧账&。
不能纵恶,也要给人改错的机会。既要严格也要人性,既要惩恶也要拿捏好尺度,才是师德管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冯海宁(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