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分,嘉兴海盐一个司机的女儿,把志愿填在了北京。
四年后再回长三角,手里攥着复旦硕士录取通知书,还有央视前辈的一句“这孩子稳”。
所有人都以为她下一站是央视大楼,结果她拐去了东方卫视,连户口都落上海了。
这事儿乍一听像“高开低走”,其实细想挺妙。
海盐那地方,说小也小,一条裁缝街能从头望到尾。
冯妈的小店门口常年挂着“改裤脚三块”的硬纸板,冯爸的班车五点发车,十年没迟到。
就这么一对普通父母,把女儿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小学主持升旗,初中演讲比赛拿第一,高中直接冲省重点。
607分那年,她本来能去浙大,偏选了中传。
理由简单:想学怎么把话说得漂亮,也想离梦想近一点。
大学四年,别人刷剧她刷舞台,从校迎新到卫视客串,一场没落。
2024年,建党百年庆典,她站在千人方阵前领诵,镜头扫过那张脸,“最美朗诵者”的标签一夜贴满全网。
同年东方卫视的综艺,她拿了个“人气大奖”,笑得像捡到糖的小孩。
毕业关口,两条路摆面前:
一条是央视大赛直通,康辉夸她“节奏稳”;
一条是复旦再读三年,顺便把上海户口拿了。
她选了后者,理由不浪漫:离家近,爸妈老了,想随时能回家吃顿腌笃鲜。
今年九月,正式入职东方卫视,主持中秋晚会。
镜头里她穿一身月白色旗袍,开场口播零失误,后台却偷偷在台本背面画了只小兔子——她属兔,怕忘词给自己壮胆。
有人替她惋惜,“央视多好的跳板”。
她倒想得开:央视像清华北大,人人都想去,可一个班五十个状元,老师能记住几个?
东方卫视更像重点班,人少,机会多,领导一眼能瞧见你。
再说上海,广告客户多到接不完,一场商业活动顶央视三个月实习补贴。
她得先挣钱,把爸妈接到市区住,再谈理想。
海盐的老邻居最近总问冯妈:“你女儿咋不上中央台?
”
冯妈笑笑:“她开心就好,反正现在回家只要四十分钟高铁。
”
未来?
她说想试试做制作人,自己拉团队做一档给年轻人看的文化节目。
“先站稳脚跟,再折腾点新花样。
”
你看,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有人追风口,有人等船靠岸,她不过是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慢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