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听一听来自各行各业创业者落户上海的心声!

常见问题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晚报讯昨天是沪籍新政实施细则公布的第一天,仅市人才服务中心半天内就接到了约200个咨询电话。记者综合各区县人才服务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等方面的反馈发现,咨询新办或续办居住证的人数呈明显增长。同时,由于居转户规定必须由用人单位提出申报,所以帮助

晚报讯昨天是& 沪籍新政&实施细则公布的第一天,仅市人才服务中心半天内就接到了约200个咨询电话。记者综合各区县人才服务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等方面的反馈发现,咨询新办或续办居住证的人数呈明显增长。同时,由于& 居转户&规定必须由用人单位提出申报,所以& 帮助申办&也成了不少企业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新福利。

  & 这两天要求新办居住证的人比以往翻了好几倍。 &本市某大学生创业园区事务受理窗口负责人透露,& 以往一些年轻员工觉得有没有居住证对生活影响不大,懒得办证。现在居转户有了明确操作规定,许多人看到了盼头,办证热情高涨。 &

  多家区县人才服务中心也证实了这种情况。 & 从试行办法公布以来,新办居住证的申请就明显增加,今年2月调档到的已有400多人了。 &某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透露。为尽快满足& 累计7年&的条件,昨天前来咨询续办居住证的人也不少。

  & 希望实施细则中的有效职业资格证书目录能尽快公布。 &今天上午,某民企软件程序员盛小姐刷新了一遍市人保局的网页,& 如果这次我持有的证书不在目录里,会考虑重新考证。 &

  & 我们目前也还没有看到这份目录,估计经过国家认定的正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某些行业协会、商业机构颁发的证书由于局限性比较强,被列入目录的可能性比较小。&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相关人士表示。

  许多企业人事经理也表示,该实施细则的出台,能让企业拥有一张新的& 福利牌&。& 帮员工办居住证意味着公司劳动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增加,所以有些公司不会主动帮员工办证。但实施细则规定必须由用人单位向注册地所在的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申报,企业如果主动提供帮助办理居住证及‘居转户’,也可以藉此吸引更多人才。 &在QQ群里,一名人事经理的观点获得了不少同行的认同。#

他们,多年如一日地在上海打拼,为上海的各行各业做出非凡的贡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可爱的新上海人。今年2月,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新政出炉,这让他们愿望实现变得越来越近。本报也曾对他们中的五位代表进行过采访。今天,上海户籍新政细则的出台,这些代表又有什么期盼,让我们来聆听一下他们的心声。

  一个外企白领

  期待中级职称细化政策出台

  姓名:陈洁 职业:外企资深商务经理 来自:河南郑州 来沪年限:5年

  & 我一直期待细则的出台,希望困惑已久的问题得到明确的解答。&记者昨天回访了在陆家嘴(22.700,0.35,1.57%)一IT类外企任资深商务经理的陈洁,她说,她最盼望的是,在申办上海户籍的过程中,外企白领没有职称这一普遍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当《试行办法》出台后,陈洁反复比对了条件。除了年限还差2年外,陈洁最担心的是第五条申办条件中有关& 职称&的一款。她清楚地记得,其中规定,& 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是申办条件之一。& 由于外企根本没有中级职称的说法,怎么满足这一条件?我想这个不仅是我关心的,许多白领都很关注。&陈洁说,她为此咨询过96、123333热线,但因为细则没出来,当时都没有明确的答复。

  陈洁表示,虽然在《试行办法》的激励条件中有规定,& 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者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可不受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

  & 这一激励条件适用于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申请人员,只要他们的薪酬水平或者缴纳城镇社会保险的基数达到标准即可,未必需要职称资格。&但陈洁坦言,究竟自己每年缴纳了多少保险金其实未必明了,所以,仍然很期待今天公布的细则能为大家解疑释惑,对中级职称还有细化的政策出台。

  一个郊区老师

  希望申报操作程序更简化

  姓名:李成刚 职业:崇明中学英语老师 来自:江苏扬州 来沪年限:6年

  新户籍政策也能惠及郊区教师。能否简化程序,对于愿意扎根郊区的教师有否鼓励政策,是郊区教师关心的问题。

  记者曾采访过的崇明中学英语教师李成纲2003年来到上海,已在沪4年,学校想为他申报& 引进人才 居住证&,但一定要评上高级职称才能申报,所以他至今仍是普通居住证人口。他表示,虽然因为自己是教师的关系,孩子的读书问题不难解决,但医保等各种问题很难解决,听说户籍新政出台后,他非常高兴。这期间也一直关注细则的出现。& 原先申报居住证相当麻烦,要走不少程序,所以我希望新的户籍新政在申报操作程序上能更为简化,方便我们这些在郊区的人。&

  此外,对于自己这种郊区任职的老师,他比较关心的是对于教师有没有更详细的鼓励政策,& 比如愿意扎根郊区的教师,能否在户籍政策的申报上有年限、职称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或是奖励措施等等。&他还希望在政策的解读上能有专家做出详解,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政策。#

  一个创业者

  期待户籍新政能采取评分制度

  姓名:董夫贵 年龄:28岁职业:文化传播公司股东 来沪时间:6年

  对于即将出台的户籍新政细则,董夫贵充满着期待。2003年他一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就马上到上海创业,和哥哥一起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经过五六年的打拼,如今的他已是小有成就,最近几年,他所在的公司每年的税收达50~100万元。

  此次户籍新政,让迄今居住证& 证龄&只有三年的他有些担心。他期待新政对于他们这批对上海作出较大贡献的创业者能否酌情考虑。

  & 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创业者,和一般的打工者对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是不同的,根据贡献不同,居住证年限的考量能否通融一下?比如七年的年限变成五年,五年的变成三年,最好不要一刀切。有关部门能否根据每个人的优势,酌情处理?最好不要将年限扣死在七年。&

  董夫贵期待此次的户籍新政细则能采取评分制度,达到一定分值的申请者,就可以缩短申请时限。

  一个进城农民工

  希望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

  姓名:张信发 年龄:35岁 职业:盾构操作& 顶级高手& 来沪年限:17年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打通了张信发的电话,他正在虹桥枢纽建设工地上忙碌。电话中他告诉记者,前几天刚刚回了趟江西老家办好了省亲证,这也是他申办上海户口所需要的最后一份材料了。所有材料备齐交上去,大概再过一个月,他就可以拿到上海身份证了。言语间,老张的声音充满了喜悦。

  老张曾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在市政建设的岗位上为上海建设默默工作了17年,他一直用心地学习勤勉地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海立足。如今他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首席员工,并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 全国优秀农民工&,且单位已经在帮他申办上海户籍,他离他的& 上海人&的梦想也越来越近了。

  老张告诉记者,他是户籍新政的受益者,让自己努力多年能够梦想成真。& 一个农民工能成为上海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我的经历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让周边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只要努力、作出成绩,这个理想并不遥远。&

  不过由现在的政策还比较严格,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这让老张在兴奋之余也很迷茫。

  老张说,希望政策能够再适当地放宽一些,因为根据政策的要求,真正的农民工较难达到相关要求,比如其中一项条件是要技师以上职称,实际上农民工的学历都比较低,能获得职称的很少。希望对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农民工能适当放宽条件。#

  一个软件公司员工

  了解细则后再想补救措施

  姓名:刘海鹰 职业:软件公司员工 来自:湖南邵阳 来沪年限:7年

  & 上次的户籍政策松动,让我非常兴奋,为这一刻我期待了很久,许多同事一大早就跑去书报亭买报纸研究新政,不过几个月过去了,我和我的同事们感觉,门槛似乎有点高。&

  记者了解到,刘海鹰来自湖南邵阳,目前在浦东某数码公司从事管理平台类软件的开发工作,而这些软件主要服务于本市政府与事业单位。& 这工作肯定是在为上海做贡献,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很渴望留在上海,但是居住证转户口的门槛似乎有点高。&

  刘海鹰有点郁闷地告诉记者。& 户籍新政要求持上海居住证满7年,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也没准备在上海落户,就一直没办居住证,最近觉得政策有变才去补办的,感觉有点太晚了,不知道有没有可以补救的地方,最好按入沪时间算起。现在我也搞不清楚,只有等细则出台后,再看看有什么补救措施。&

  完善居住证& 一证挂钩&配套机制

  & 居住证办了没用,不办没事&,来沪人员对居住证& 没感觉&导致办证积极性不高。记者昨天从市人大代表& 加强本市实有人口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座谈会上获悉,实有人口全覆盖管理本月全面推开。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对1092名来沪人员的问卷调查表明,有459人未办理居住证,占42%。不少被调查者认为,办理居住证要缴纳押金,办理程序复杂,办证点少,办理很不方便。实际生活中,除了在办理营业执照、子女入学或办理临时户口时,需要办理或出示居住证外,来沪人员通常不主动办理居住证,有的离开时也不主动注销或退回居住证,居住证管理和人口信息管理的难度因此加大。内司委调研报告认为,本市应继续完善居住证& 一证挂钩&的配套机制———将申领居住证作为来沪人员享受政府资源、政策和公共服务,以及就业的前置条件,真正让居住证与来沪人员的& 生存要素&有关联,调动办证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研究户籍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匹配衔接,适当剥离部分福利与户籍挂钩的政策效应,解决& 人户分离&造成的管理难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