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大多数的父母都知道和孩子说话能够帮助他们开发语言、提升智力、促进成长。在很久以前的一项实验研究中证实,比较富有家庭的孩子在3岁时比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听到的单词数量多3000万个,这项研究的结论认为,3000万个单次的差距让孩子们从根本上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然而你知道么,仅仅是你单方面的对孩子说话或者说单方面的词汇灌输,并不能足以影响孩子的大脑,真正影响其大脑发育和语言能力的是你与孩子之间进行的对话和交谈。
这来源于最近哈弗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认知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研究试验对4到6岁儿童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MRI脑部扫描。试验中,孩子在学习时带着一个录音机以便记录孩子说的话和听到的内容。科学家们分析了这些录音发现,交谈的次数与孩子的语言测试成绩密切相关。还与Broca区域的活跃程度有关,这个区域是大脑参与语言产生和语言处理的区域。这些相关性比听到的单次数量强多了。这项试验研究充分证明,反复的谈话交流能够改变孩子的大脑,促进了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语言技能。且无论父母的收入或教育程度如何,结果都如此。研究也表明,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对孩子大脑的发育非常重要,关键是要让孩子被谈话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对他们说一些复杂的词汇或者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为目的去交谈。交谈的过程,孩子说的过程才是思维和智力开发的关键。Rachel Romeo,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在论文中写道,“重要的不是仅仅和你的孩子说话,而是和你的孩子交谈。这不仅仅是向孩子的大脑倾销语言,而是与他们进行对话。”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有无数的教育APP或者玩具都在致力于扩大儿童甚至是婴儿的词汇量,比如我们买的婴儿早教机、儿童字母表,妈妈们几乎每天都在跟自己的孩子说话,丰富的词汇获取方式使得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词汇量差距很小,然而,一味地去尝试让孩子去认知数百万的词汇量并不足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可能使他们缺失一些其他诸如人际关系或社会活动等的重要能力。我们认为,虽然来自比较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听到更多的语言,但来自较为贫困但健谈的家庭孩子的语言能力与那些出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与孩子多交谈,父母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更多的接触、多互动、多交流,包括与婴儿的交谈,甚至建议有些时候,父母少说话,多倾听,胜过于一味喋喋不休地给孩子灌输。孩子只有在交谈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认知,从而锻炼人际交际能力与提升语言能力。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得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
“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说多了,孩子才能记住。
却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好的父母,话都不多。
01少说,多听
看过一则泰国小短片:
短片中,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口等待放学的孩子,当看见满身污泥的孩子们走过来时,妈妈们不分青红皂白,立马开启“唠叨”模式。
“唠叨”结束时,学校的电视上开始播放一个叫做“今日好学生”的小视频,主角正是她们的孩子。
原来,孩子们之所以浑身泥巴,就为了帮助满载花盆、推着独轮车、摔在泥巴里的园丁爷爷。
知道真相的妈妈们,都觉得很意外:“我没想到是这样”“我以为他又调皮了呢”,她们为孩子的举动而感动骄傲,有的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现实生活中,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也会和视频中的妈妈们一样,不明真相劈头盖脸乱指责一通,而不知有时倾听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行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就像这位妈妈这样:
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接到老师电话的母亲很纳闷每天走得那么早的儿子为何会迟到。
她没有打骂孩子,只是心平气和地问孩子:“为何你那么早出去,却总是迟到?”
孩子见妈妈没有指责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我去给卖早餐的老奶奶帮忙,忙着忙着就忘记了时间……
妈妈听后抱了抱儿子 ,决定第二天和儿子一起去帮助老奶奶卖早餐。
孩子放学回家收到一张纸条和一块手表:“帮助他人是好事,但总以耽误学习为代价,你帮助他人的力量会一直微不足道。”感动的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让孩子有解释、证明自己的机会。
02少说,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儿园旁的餐馆吃饭,左右桌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宝贝,来吃点肉,再吃点蔬菜,小心别弄到衣服上了……”
“不准喝饮料,妈妈给你点了汤,等下喝汤……”
“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这样不礼貌……”
“宝贝,不能用手拿虾吃,妈妈说过多少次了,这样不卫生,也不礼貌,快用勺子……”
可女孩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我行我素,接着是筷子打孩子手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声。
一顿饭工夫,就见那位妈妈从头到尾都在忙着唠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错。
而另一边的妈妈和同样穿着某幼儿园衣服的女儿从头到尾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
妈妈按照孩子的意愿点了儿童牛排,孩子不会用刀叉,企图拿刀叉乱打乱敲,妈妈赶紧制止,妈妈贴着孩子坐着,握着孩子的手,手把手教着孩子怎么使用刀叉 ,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直到孩子学会……
孩子没有抵触的情绪,认真地模仿着妈妈切着牛排,开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妈妈嘴边,吃着孩子切好的牛排,妈妈会心地笑着,整顿饭看起来其乐融融。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吃饭,同样是妈妈,为何吃饭的氛围天壤之别?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的形象。
所以对于第一个女孩的行为,妈妈的喋喋不休不仅没有奏效,还招来女儿的叛逆和反感。
相反,第二个妈妈不急于说教,让女儿效仿自己的行为,反而让孩子觉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个妈妈一样,总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礼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让用嘴巴唠叨让孩子知道,而是在行为上做到,让孩子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