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是你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一起了解一下吧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到了中,那些不爱我们的人,该放手就放手,浪费太多时间也没有结果的事情,即使再执着下去,也还是这个结果,勉强来的幸福不会太幸福。中不光身体上要学会保养,精神上更是要学会断舍离,才会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自在,有时间和对我们好的人一起。

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减少注意力的分散,创造出一种令人心绪平和的生活环境,简约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极简主义倡导的生活方式
除了”less is more”,“断舍离“也是极简主义的代表理念之一。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的过程中,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变得舒适。
“消费至上”的美国近年来也正掀起极简主义运动,包括苹果的乔布斯及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是这一生活方式的积极推行者,在日本,以及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更是有很多人将“极简主义”进行到底。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极简主义者之一佐佐木典士,就是一位非常纯粹的极简主义者,他和同伴一起开设了一个倡导极简主义的网站,在日本获得了大量关注。他曾表示,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生活的时间变多,省去了购物的时间,省去了关注垃圾信息的时间,省去了翻找东西的时间,连打包搬家都达到了“说走就走”的境界。与此同时,拥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放空,去思考自己人生。
“极简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将物品摆饰从”繁琐”走向“简约”,更多的是这些物质外在形式变化后,人们内心的变化。
试想,当你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家时,看到的却是满屋的杂志、衣服,心情会好起来吗?每天被微博、微信、知乎等软件上的碎片化信息填满而感到烦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下生活和思想上的包袱,做一个简单的人。
简单而美、简单并快乐,极简主义的风潮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而想要体验极简主义生活,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痛下决心“断舍离”,这一步里真正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也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纯粹的极简主义者,但适当的给生活做减法,确实能让人更关注生活本身,从而得到更好的生活体验。我们不妨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小改变,让自己更轻松一些。
极简主义
大胆扔掉没用的物品
没用的物品,一定要当机立断的扔掉,等你真正体会到“扔东西”的快感,也许会爱上这一项活动。
不随意添置物品
养成少买东西的习惯。为需要而买,不随意添置,否则家中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增加了空间和精力的消耗,细想却并不值得。
巧收纳物件
把有用的物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摆放清楚,一目了然。不仅方便取用,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去购物前先列清单
这样能效增加购物的效率,还能避免闲逛产生的消费,从而买回来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可以将自己需要的东西提前记录下来,集中购物全部买回来。
添置物品以质为先
选择物品时要选择耐用顺手的,自己喜欢的,能搭配现有物品的。记住一句话,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循环使用旧物
有些东西自己舍不得扔,可以循环再次利用,或者发挥创意,亲手把它改造成有用的新东西。变废为宝,也让生活更有趣!
极简主义源于对生活本质的热爱,学着用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构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简单世界。也许这个世界的东西不多,却够实用、够舒适,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生活得安心自在。

年轻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可以任性,因为有资本那就是年轻,不怕失败,什么事情都可以尝试,不怕浪费时间,因为有的是时间,不怕热闹,就怕人少才会觉得没意思。

是你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一起了解一下吧(图1)

年轻时候没有那么多经验,尝试之后才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要经历了才会懂,年轻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描绘什么就是什么,也不会去想那么多。
人到中年,经历过一些事情,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在思想上就应该学会“断舍离”,不用把那么多的人,请进我们的生命,我们需要安静,安静会让我们有思考的时间,思考之后再行动,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需要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人,和我们思想在一个频道上的人,不用再去讨好谁,能够和真心的朋友一起,活得更自在。
人到中年要学会留下珍惜你的,舍弃那些瞧不起你的人,在生活中做到精神上的整洁,干净,干练。
要学会在思想上“断舍离”,舍弃这三样才会活得自在。
一 舍弃那些没有意义的饭局
自从有了微信,很久远的朋友都联系上了,小学的,中学的,高中的,刚开始大家还挺好,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回忆一下当年,在一起聚聚会,后来时间长了才发现,聚会成了炫耀和显摆的一种方式。
再后来发现这种聚会,已经没有意义,只是在一起浪费时间,没必要再参加。
不光同学聚会,其他聚会也一样,去了并没有让自己提升什么,只是在一起吃吃喝喝,有那时间不如回家看会书。
二 瞧不起你的人
每个人周围都有那么些人,比较势力,只喜欢和有权有钱的人一起,对于普通人他们是瞧不起的,就连说话中都会带着尖酸刻薄,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
这种人看多了,也不要勉强和他保持什么关系,因为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他们打心眼里就没瞧得起你,后来想明白了,为了自己有个好心情,离这种人远一点,不用讨好谁,做真实的自己最舒服。
三 在感情中追了好久都不接受你的人
无论什么年纪,都会遇到感情问题,年轻时候我们总是放不下,那些喜欢的人,觉得这世上每个人都是唯一,对于心心念念的人,即使浪费了很多时间也不舍得放弃,觉得放手了,活着都毫无意义。
到了中年,那些不爱我们的人,该放手就放手,浪费太多时间也没有结果的事情,即使再执着下去,也还是这个结果,勉强来的幸福不会太幸福。
中年不光身体上要学会保养,精神上更是要学会断舍离,才会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自在,有时间和对我们好的人一起。
让自己的余生活得更从容,要学会在思想上做一些调整,不要像年轻时候那样来者不拒,把生活堆得太满,让自己活得太累。
生活本来就要不断的学习,舍弃一些该舍弃的,才不会阻碍我们追求幸福的脚步。
部门里曾有一个实习员工,专业能力一般,但“情商”很高,逢人便能天南海北,侃上十分钟。
作为一个还有点责任心的上司,我于心不忍,怕他辜负了这美好时光。我找他谈话,掏心掏肺地告知要上进好学,不要整天务虚。他漠然点头,一副无所谓、怎么都行的样子,回头还是我行我素。
时间不久,因为做事水平just so so、考核不过,小孩儿拍拍屁股笑着走人了。临走时,他展现的还是一副淡然、超脱。我的苦心碎成了一地渣渣。
正心有遗憾时,忽然想起,他的案头时常摆着一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从他的表现看,这或许就是佛系青年的“断舍离”吧。
渐渐地,外表心如止水,内心理想坍塌,对一切无所谓、没兴趣、无追求,停止进取、自费武功、随遇而安,也被打上了“佛系”的标签。
可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佛系,也不是真正懂得断舍离。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断舍离?
世上有很多佛系人,避世隐遁,安于内心。终南山里就有数千人隐士,与群山作伴,与清风为邻。当然,也有很多人秉承佛性,入世修行,遁入大千世界浩浩汤汤。由此看来,想要成佛,出世入世皆可。
真正“佛系”人生,既经历过贪嗔痴,也经历过断舍离,做到了开悟明顿、放下苦逼、抛弃妄念。
从出生开始,我们都在学习成长,开始时跌跌撞撞、艰难探索,到后来学会了总结、提炼、深化。
在经验、知识积累的同时,看问题、想事情的角度和方式逐渐固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理念,依据这种模式处理问题也越来越熟练、顺手、高效。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固化下来的思维模型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也越来也难以断舍离曾经的执念、看法、事物。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现实和常识所束缚、禁锢,变成一个“良知未泯而又循规蹈矩”的社会人。
其实, 不愿意断舍离,是因为我们稀缺的心态。稀缺不是因为真正客观的稀少,而是感到拥有少于需要,且不能免费得到。尤其对于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和贫穷的人而言,稀缺感永远存在。这种稀缺不仅是对金钱、物品,还对时间、关系、感情。稀缺感降低了我们对真正需要的关注,降低了头脑带宽,出现了管窥效应,更不愿意断舍离。
不愿意断舍离,是因为对沉没成本的在乎。对付出的努力、购买的物品、爱过的人,我们往往倾注了时间、金钱、感情。虽然过往的物和人已覆水难收,但我们往往还对自己付出的沉没成本过度在意,存在害怕损失的心态。这些沉没成本成为我们的心理负担,不能放下,惧怕重新上路。
不愿意断舍离,是因为存量思维在作怪。存量有好有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认识的人、积累的财富,只要处于死沉状态,都是坏存量。它们看起来很美,其实已经僵化。去存量,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并与我们从小培养的珍惜、坚持、长情、毅力等价值观相冲突。日渐消融的存量,也把你捆得死死的,让你不能放开手脚、重新出发。
不愿断舍离,还因为我们拥有的禀赋效应。当我们没有一件物品时,倾向于低估物品的价值,而一旦拥有就会高估它的价值。我们面对曾经钟爱的东西,认为它们身上寄托着我们的感情、记忆,价值再高也不过分。这种禀赋效应,造成了三种不愿断舍离的人:怕麻烦、不愿面对、逃避现实的人,活在记忆里、执着过去的人,忧心忡忡、担忧未来的人。
那么,如何断舍离呢?
断舍离的精髓,是放弃过多的物质欲望,让自己不被外物驾驭,但不是没有追求,而是明了取舍;是回归关注内心的本源,重新拿回驾驭生活的主导权吗,而不是让一切随波逐流,也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