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冲突的成因
1、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怎么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呢?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2、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第.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很受认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例如在班级中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性格懦弱的小雨和外向霸道的强强在阅读区一起看书,过了一会强强哭着向我告状,说小雨打他了,我很惊讶,平时小雨是个善良懦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也不敢告诉老师,今天居然动手打人?我和强强一起来到小雨那儿,小雨一脸惊恐的望着我,我连忙叫他不要怕,把事情一了解,是强强去抢小雨没看完的书,小雨不肯,强强把小雨心爱的书撕坏了,还放在脚下踩了几脚.于是老实的小雨发怒了,冲上前去打了强强.还打得挺重的,一向横行惯了的强强懵了,吃了亏的他来到老师身边告状.我看了看小雨,一字一句的对强强说“是你不对,是你不讲道理,把小雨的书撕坏了,所以小雨会打你.”我想我这样做是为了使强强今后的霸气有所收敛,但愿以后的小雨能变得坚强自信一点.过后我对小雨说老师不是鼓励你打人,但对不讲道理的人你也必须学会反抗,不能一味的退让.在处理幼儿间的冲突时老师要强调因人而异,这也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辨证地看待幼儿的冲突
心理学家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园中,许多教师也在当幼儿出现冲突时,为了避免事态变大,而常常包办解决冲突.确实,假如幼儿在生活中真的一点冲突都没有,这对幼儿的发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幼儿处于太多的冲突之中,又会导致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3—6岁的幼儿已能感觉到冲突及由冲突带来的痛苦,但往往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而陷入无助状态.对学前儿童的冲突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幼儿置之温室之中,关键是要教会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并在其感官中成长.
三、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
学前儿童的冲突基本来自同伴.因此解决幼儿同伴冲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等.
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3、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的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5、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实际上,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健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幼儿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也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也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冲突因其不良的客观效果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人们通常对此作出消极的价值判断.其实,冲突这一外在行为恰恰是幼儿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幼儿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只不过是一种负面价值究竟通过谁来转换.我认为,幼儿年龄还小,他们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也不会想到为别人着想,再说孩子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解决自身矛盾,学会在矛盾冲突过程中,逐步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能力,学会克制冷静地处世待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话,辩证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处理好幼儿的冲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处理矛盾、化解误会的能力,而不是“自告奋勇”地替孩子去解释、喊冤。虽然家长们的参与可能会帮孩子顺利解决问题,但是家长只能帮孩子一时却无法帮他们一世,在我看来,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经常遇到被误会、被冤枉的时候。比如,可能只是因为你情绪激动,说话的声调有点高,但就会被同事误解你在和他生气;或者上司会因为一个报表的失误痛批你一通,然而报表当中的错误却不是你犯的,而是与你合作的另一个同事没有弄好……在这些情况下,如何处理委屈,如何化解误会就成了我们在职场当中,在社会上一个基本的生存能力问题。而且,这些事情只能由我们自己亲自处理,不可能会有人帮我们代办。虽然家长们的参与可能会让孩子少一些压力,多一些轻松,但是家长只能帮孩子一时却无法帮孩子一世。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离开家长,独自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到那时候,孩子怎么办呢?一个连误会都没有能力化解、连委屈都没有勇气诉说的人,怎么可能成功呢?怎么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立足?你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想做一个好父母,想好好地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尽到一份为人父母的责任。但是,爱孩子是要讲方法的,没有理性的溺爱不但不是爱,反而会抹杀孩子的独立意识,贻误孩子的成长。 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 问题 。 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很正常,但该如何教会孩子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当父母学会“该”做的时候,孩子才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争吵发生在一堆积木、一个玩偶和两个小姑娘之间。5岁的莉莉搭了一个城堡,但她的城堡却搭到了小米过家家的“操场”上。小米拿着玩偶小马,一下就冲撞到莉莉的城堡上,把它撞得唏哩哗啦。“你装散了我的城堡!”莉莉几乎是咆哮起来。“可那是我的小马跑步的地方!”小米也非常愤怒。莉莉一把拿走了小米的小马,不还给她,小米大声地喊着:“还给我!还给我!”这时该怎么办呢?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这时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么没收小米的小马,要么警告莉莉到其他的地方搭积木,总之,分开他们,让他们不要互相打搅,也就不会再继续争吵了。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 幼儿园 老师,我认为,帮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处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要比直接介入去为他们解决、告诉他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会更有效。 专家说:事实上,当父母们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问题时,孩子通常可能会对处理的结果更加认同和满意。他们会很乐意、很配合地按照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通常不会出现抱怨或者抗议。的确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大人的协助,来引导孩子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下面就是一些我经历过的有效办法,推荐给你们。 不要怒火了事 4岁的军军正在摆弄他的飞行大队,每一架小飞机都是那么精致和漂亮。在一旁看了半天的表弟芮芮拿起了两架:“我想要两个!”“不行!那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分给我玩儿!”“我说了那是我--的--!” 你很可能这样做: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不要争抢、不要打架!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儿这些飞机,我就把他们都收起来,你们谁也别玩儿!” 更有效的方法是: 没收所有的飞机,也许能够制止他们的争吵--但只是这一件事、这一分钟,也许他们马上还会因为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事情再次吵起来。关键就是要打破他们这样的循环,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看来你们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告诉他们问题不仅仅是飞机应该属于谁或者给谁玩儿,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同时,这也能留给家长自己思考一下的时间,不至于被孩子们烦得“一腔怒火”,反而起不到指导他们的作用。 你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这样的好处也是可以使得他们能够彼此倾听对方是怎么想的。一旦他们开诚布公了,你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例如,“军军,你能不能和芮芮一起想出一个不吵架也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如果军军说:“那我给他两个直升飞机行吗,那两个小飞机我想放在我的飞行大队里!好吗?”让孩子互相商量,取得彼此一致认可。 不要用贿赂的方式 4岁半的豆豆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踢球。突然,豆豆喊着就跑到了妈妈面前:“晨晨他踢了我一脚!”而妈妈刚才在和人聊天,并没有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很可能这样做: “好了,不要吵了。如果在我们回家之前,你都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地玩儿,那一会儿路上,我就给你买一个双色的冰激凌!” & 更有效的方法是: 贿赂的方式,永远不能帮助孩子成长,甚至还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即便他们表现不好,也还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因此,这类情况,就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种情形下,通常我们习惯问孩子:“发生什么事啦?”但这种问话得到的答案却十有八九是孩子继续重复他的“噩耗”(例如他被踢了),或者是他根本说不出究竟。因而,这需要大人首先进入细节,例如问他:“在刚才晨晨踢你之前,你们在做什么?”孩子就会跟随你的问题,来提供你可能需要的 信息 。例如豆豆就回答妈妈说:“我们在踢球!晨晨不给我球,我说他是蠢猪!结果他就踢我!” 一旦了解了全部的情形,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骂人和踢人都是非常不友善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也做不好的事情。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说出怎样处理目前的矛盾,例如道歉、选择新的玩儿法或者协商让彼此满意的相处规则。帮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多用一些“你有什么主意吗”“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话语,孩子会感到他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只有你相信了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自己也才能更有自信。 不要总是你来出面 公园里,5岁的维维在秋千上玩儿得高兴,就是不下来。3岁半的小表妹哭着跑到维维妈跟前:“小姨,哥哥老在秋千上,我老轮不上!” 你很可能这样做: “维维,你快下来!快让妹妹玩儿!要知道你是哥哥,你得让着妹妹!” 更有效的方法是: 家长根据某些道理,断然地就在矛盾当中选择偏向一方,很容易引起孩子之间的妒忌和不平衡。要尽量让孩子彼此之间互相对话,而不是只知道去找大人“告状”。在 幼儿 园里,不少孩子都是一有问题就希望由老师出面来解决,因为他们自己在与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时候,会感到紧张。例如有孩子像维维的表妹一样来对我说: “老师,乐乐骑着木马不下来,你应该告诉他, 玩具 要和大家分享。”孩子们很多时候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懂道理。我回答说:“那让我们一起去告诉他。”当受委屈的孩子最终能够直接地、“正义地”向另外一个孩子说出“应该怎么做”之后,他自己就会感觉好一些,而且也会使他更为自信,下一次,他就会有勇气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了。 Tips:让孩子自己学会去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遇到下面这些状况,父母就需要更多介入了: 霸道 如果孩子表现出很霸道、凡事自己占先的态度时,就要教给他一些基本的规则了:每个人都有权利轮到他玩儿自己想玩儿的玩具,谁也不能独霸所有的好东西。要分享。 任人摆布 有些孩子缺乏自己的主见,很容易为其他人指使或摆布(尽管其他的小朋友并不见得有恶意,只是他们比较强势而已)。你需要告诉孩子,有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的朋友们并不应该总是让他按照他们的方式去行事。 讲求利益交换 如果孩子喜欢用贿赂或者交换利益的方式来取得他想要的东西的话(例如“你给我玩儿这个球,我就给你一块糖!”),要立即纠正孩子,友谊是一种 健康 的“给予-获得”的状态,而并非是简单的利益交换。 懦弱。被取笑、被捉弄,恐怕是孩子最难以处理和应对的情形了。平时可以通过故事书或者电视电影,帮助孩子认识这种状况,并帮助他预先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例如让他想想“如果你被人取笑或者捉弄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回应呢?”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通过提问引导让他们在遇到冲突时,去寻找更多解决方法,找到第二选择、第三选择、甚至第四选择。而成人的世界何尝不是需要有更多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冲突呢!
在培养小孩的思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考验和督促,我做到榜样妈妈了吗?如果自己都不能作为表率,又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呢?
“理解他人感受”,小帆目前能理解的是“开心、高兴、难过、生气、伤心”,“沮丧、骄傲”等需要有机会告诉他,帮助他去理解。去年底和他一起看了绘本《妈妈我真的很生气》,他已经学会了表达他生气的情绪了,虽然很多时候表现激动,但是在我们的提醒下,可以调整为较平静的情绪,说出他的问题。
“考虑后果“,很多时候,有行为能带来不好的后果的,直接给我们制止了。而没有告诉他行为带来的后果。错过了很多可以教育他的机会,让处于他的一知半解的状况。
书中最后一章的对话范例,遇到问题后,是可以直接参照来使用的。每天帮他洗澡和入睡前躺在床上的时间,是可以利用来学习字词游戏的很好的时段。
今天和他说“一边……一边”的时候,他说“一边、两边、三边……“一直念叨到“十边”。他并没用在听我的解释,没有成功吸引到他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