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早期性 及时性 言传身教
引 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显而易见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家庭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之处,是因为学校是一个自觉承担教育任务的机构,而在家庭中,父母自觉或不自觉都在对子女产生着影响。家庭教育是在父母的语言或者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有着经常的、反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决定着人生的起点,影响着人生的轨迹。&
&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并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教育好孩子。有些家庭认为给孩子有的吃有的喝就行了,对孩子的教育那是学校的事情;有些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跑去打牌打麻将,这些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出现的情况。
一.家庭教育的早期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0~3岁进入幼儿时期,从3~6岁是学龄前期,这是人的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期是人的开始,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家长就是执笔之人,画的好与坏都在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要与否的认识深不深。人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形成的好与坏全在于家长的教育。
(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 最后迁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子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古人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只有家长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才会对孩子的影响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及时教育的重要性
&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无论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因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在学校中,一个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同教育,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有的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这时候家长如果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那么孩子就会学会什么叫做体谅。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二.家庭教育的及时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有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家长又被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医学世家”、 “教育世家”、“梨园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往往延续好几代人。如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梁启超。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各个成才。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喜欢和他的子女做朋友,提倡“趣味主义”。他在17年间,给儿女们写了400多封信。而他对子女们的教育,伴随着这溢出纸张的爱,流入孩子们的心里。但社会上还有些家庭中成员中违法犯罪接二连三的事例。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父母为了生活都外出谋生计,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我不在家,没办法进行教育”、“孩子能健康成长就行,要求不多”等等。家庭教育在农村体现的太少。但是现在交通,讯息如此发达。家长们可以利用一切的通讯手段(每天的电话问候、视频聊天、书信的交流)对孩子进行监督和监测。&
(三) 家庭教育的榜样引导性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 (1).言传身教的作用
&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耳濡目染。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感到开心,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无论孩子的年龄大小都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的惊恐、不安、慌乱,对子女的影响也会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坚定沉稳,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作用。
& (2).家庭成员的引导作用
& 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如果可以合理地使用这个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用的。在幼儿期,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时,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小孩子经常引用自己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行举止是对的,比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就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就是这样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孩子如何接受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因此只有家庭成员提升自身的修养,让孩子在平日的生活中对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有习得性。孩子才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 (3)溺爱的毁灭性
&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大家俗称的“熊孩子”,前段时间网上的火锅店事件里,因为小孩子瞄上了隔壁桌吃火锅的俩个女孩子,便偷偷跑到两个女孩儿的桌下想偷拿放在桌角的手机,被女孩儿发现,收回了手机,孩子非常不满,跑去向妈妈告状并得到了响应,便又去试图要女孩儿的手机,被拒绝之后,小孩儿生气地站在隔壁的椅子上往两个女孩儿的火锅里吐了好几口口水……
& 两个女孩儿吓了一跳,随后老板为这两个姑娘更换了火锅底料,期间,熊孩子一直躲在父母背后洋洋得意地打量着两个姑娘。
& 再后来,就在其中一个姑娘起身去洗手间的一小会儿,小孩子飞快地蹿到去洗手间女孩儿的椅子上,将满满一锅滚烫地火锅汤料,劈头盖脸泼在了对面女生的脸上……一个年轻女孩儿最珍贵的脸,说毁就给毁了。
& 如果当时小男孩第一次偷摸想要拿女孩手机时家长及时喝止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当时老板更换完锅底,家长好好教育一下孩子,是不是那个女孩就可以免除毁容的命运。
& 可见平日里这个家长对孩子是没有进行过教育的,或者说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没有做好自身的言传身教。或者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孩子犯错时没有加以惩罚和引导。
&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为人父母者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康成长时潜移默化的重要性。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的培养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在12月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近年来,子女教育受到了家长的空前重视。毋庸置疑,今天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成果以及问题、倾向均与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息息相关,是社会改革和发展推动了家庭教育的进步,同时社会文化的一些错误倾向也强烈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一是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发生了偏差,教育目标多为成绩、分数与排名,方法就是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具体表现就是替孩子做出选择、亲子交流总是以成绩排名为主题、经常以别人的成绩做语言暗示,表扬和批评全部围绕未来期望等等。二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出现错位,家长教孩子认字,老师教孩子穿衣的现象很普遍。与此同时,家长对学校教育干预过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畏首畏尾时有发生,家长与教师的相互指责或埋怨,更是形成了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三是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和现象的影响,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不一致,使孩子认识产生扭曲,甚至有的家长不能及时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任凭社会中的负面信息侵蚀,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更为不利。四是应对社会对孩子的多元资讯等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应对能力明显不足,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策略,教育孩子过程中方法不多,效果不明显,致使亲子冲突加剧,过分隔膜的现象普遍存在,早恋、网瘾、厌学等成为难题,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团伙犯罪等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新时期家庭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引起诸多家长的深刻反思。
我们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背景和底色,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是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二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示范作用。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是父母不教而教,孩子不学而学。父母是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在孩子们开始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是最先被孩子无条件认定、模仿的对象,并且是无意识的。因此,作为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而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形象,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孩子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三是父母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忽略了对孩子教育,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作为家长,你能否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能否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卑,也不自傲;能否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家长能否教育好孩子,靠的是家长的教育素质,它包括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它不是先天就有的,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因此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