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你与清华的距离,不仅仅是一个北京户口

居转户
  • 2021-11-28
  • 浏览

摘要: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并不能决定了没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子们就一定与名牌大学无缘,外地学生距离清华大学,远远不止一个北京户口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

距离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很多高三学子都在拼尽全力做最后的冲刺。几乎每年的高考前后,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存在——“如果我要是北京户口,闭着眼都能上清华”,“凭什么北京天津卷那么容易”……基本大部分都与“教育公平”有关。

中国的教育公平有三个含义。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之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但是现实呢,除了现在教育基本普及,绝大部分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这一点还算基本贯彻落实以外,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长期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这是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所导致的,不是我们喊几句不公平就可以改变的事实。

&

&18岁的北京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我们一直在竭力回避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真相:“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的,衣食无忧,家长也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享受不到的。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体现在教育上,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用具,教材多样性等等都是天差地别的。但是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能保证的,也只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但这种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却是无法改变的。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并不能决定了没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子们就一定与名牌大学无缘,外地学生距离清华大学,远远不止一个北京户口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

一,踏踏实实的努力。以北京为例,清华北大确实在招生比例上保护本地考生,本来在北京招生的人数就多,加之北京一个市人口再多,也要少于一个省的人口,算下来这个比例确实比较高,但是说北京人“随便考考就能上清华”也实在是过于夸张了,事实上,北京考上清华的孩子,有差不多70%集中在海淀和西城区,这两个区集中了全国著名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很多著名政府机构,他们的父辈祖辈很多都是博士,教授等等,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的精英,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智商的鸿沟是很难跨越的,除此之外,其他的北京学子考清华北大也是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激烈的竞争。

&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无论在北京招生的比例有多高,绝大部分生源还是来自外地,虽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机会少了很多。河北的衡水中学全国闻名,每年高考年级前20名,在全省也差不多是这个名次了,衡水中学的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比例都是惊人的,这虽然离不开学校的管理模式,但更重要的还是源于学生能吃苦,够自律。曾经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清华学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过,自己高中三年每天都是6点起床,0点睡觉,每天保证至少1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至少有12个小时的高质量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没有捷径,就是好的习惯和长年累月的坚持。

&二,改变怨天尤人的态度。作为一个外地人,我们抨击北京的本地保护政策,指责北京的高考试卷太简单,分数线太低,各项加分政策降分录取实在是不给外地人活路,可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站在北京人的角度会怎么样?我猜大部分人可能会立马转过来嫌弃外地人来和他们抢占资源。这个社会存在着不尽公平,不尽合理的现象,但同时也要承认,这是一个活力四射,充满机遇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只有主动适应环境和社会,才有可能成功,整日以为无爹可拼而郁郁寡欢怨天尤人,最终耽误的还是自己,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自己,以豁达的心胸直面人生,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小时候父母喜欢和我们开玩笑,问长大了是要上北大和清华,长大了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题,我们与清华北大的距离,不仅仅是一个北京户口,教育公平任重道远,既然起点是注定的,那么要想达到结果的公平,重点在于怎样去打破过程的不公平,教育资源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就从改变自身开始,踏踏实实地努力,端正自己的心态,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行,彼岸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