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规土局昨天宣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居住社区)》将于近日发布,包括面向规划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版和面向广大市民的公众版,分别从规划准则、建设导则和行动指引等方面,明确了相关导向和要求,指导上海社区规划。
形成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在编的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上海2040)提出了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此次《导则》明确了相关规划和建设导向要求。包括:
鼓励在社区内设置类型多样化的就业空间,为居民就近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鼓励以丰富的住宅类型满足各类人群的住房需求,同时优先考虑老人和幼儿等弱势群体的设施需求;
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鼓励居民以步行和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
鼓励建设尺度宜人的居住街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沿街设置,社区资源共享利用。
构建活力共享小街区
《导则》倡导宜人的街区尺度
一是符合人行特点的道路间距。从便于步行可达、提高地区微循环出发,提出居住社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200米,公共活动中心区内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150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步行网络要求,间距宜为100米—180米。
二是尺度宜人的道路宽度。从便于行人安全穿行和舒适步行出发,提出居住社区内支路宽度宜为9米—24米,同时道路上人行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
三是利于行人安全的道路转弯半径,使车辆降低在交叉口的转弯速度,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营造具有活力的街道界面
连续活力的街道界面(杨浦区大学路)
包括:倡导沿街功能多样性,通过在街道两侧混合布局各类开放共享使用的服务设施,使城市街道更具活力;鼓励沿街建筑前区与道路人行道一体化设计,塑造整体性的街道空间;倡导形成连续有序的建筑界面,形成连续的街道感觉。
提供多样化社区服务
社区规划将增加设施类型
舒适宜人的养老设施(曹杨久龄家园梅岭站、兰岭站)
一方面针对老龄化趋势,重点围绕居家养老服务,增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并优先布局在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
另一方面,应对双职工家庭模式和二孩生育政策,重点完善0-3岁的幼儿托管服务,并将设施尽量布置于10分钟步行(500米左右)范围内。
挖掘传统社区设施潜力
基础教育设施方面,除满足日常的教育功能,在确保校园安全管理的前提下,还可通过分时开放校园内的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为社区提供更多可共享的公共资源。
菜场设施方面,鼓励提升菜场的功能内涵,通过综合设置休闲文化等功能、提升室内设计品质和提高菜场管理水平等手段,将菜场打造为社区公共中心,成为社区居民社交互动的活动场所。
提升社区空间文化氛围
住区环境方面
法定保护和保留的历史风貌保护地区应按照风貌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具有历史风貌保护价值的工人新村、工业遗产以及特色公园等,不宜随意拆除,需通过开展评估、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老旧小区,应注重保留原有的历史空间格局和肌理。此外,新建地区也应重视与周边地区在空间风貌上的协调。
休闲空间方面
具有人文底蕴的住区风貌和公共空间(虹口1933老场坊,西岸传媒港)
历史风貌地区的公共空间,将历史元素和风貌特色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具有地方特质和文化价值的地区,公共空间设计需对文化特质予以重视和保留;新建地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需充分彰显地区文化内涵,增设公共艺术品,并通过策划丰富的人文活动使居民产生对社区家园的文化认同。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市规土局、东方网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APP媒体号:来到上海、了解上海
QQ、微信公众号:luohushanghai,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开通留言功能,有问必答
网易号:来到上海,开通直播(周四晚上)功能,欢迎就居住证相关问题互动交流
头条号:来到上海 QQ交流群:482140590(积分) 364646157(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