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关不掉小孩子这么爱动脑经 原来平常都是样训练孩子的呀

人才引进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仅仅将“掌握知识”当成了自己教育孩子的重点。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孩子。

(1)从感兴趣的科目入手引导孩子思考 作为老师,对此我深有感触。平日里,一个孩子的头脑懒得出奇,遇到难题马上就来问我,如果我的讲解有点复杂,他常常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直接把最后答案抄下来。但在一次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眼睛里流露出如饥似渴的神情。我能感觉到,那一时刻,他的大脑在积极地运转着。 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我才发现,是那天的讲课内容吸引了他,平时这个孩子对生物以及生物的进化非常感兴趣,那天我所讲的正是有关生物进化的内容。 了解了这一特点之后,每次讲到有关生物的内容时,我都会提问他很多个问题,并表扬他的思维灵活、勤于思考。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他的大脑也逐渐变得乐于思考了。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在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物面前总是懒得去思考,但如果对某一件事情非常感兴趣,常常不用他人逼迫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以,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家长首先应该从他们感兴趣的科目入手。例如: 孩子对语文感兴趣,家长就可以时常与他探讨一些关于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家长偶尔还可以向他请教几道数学难题; (2)家庭问题,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学习上的懒于思考,多源于孩子在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人。 “逼迫”孩子动脑筋,我有妙招:每次讲课时,我不让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而是按座位的次序让他们轮流回答问题。很多家长也许会很奇怪:“这与‘逼迫’孩子积极动脑有关吗?” 我以多年做老师的经验告诉你,关系很大。让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那那些懒于思考的孩子就可以“享清福”了,他们常常这样想:“只要我不举手,就不会有被提问的危险,也不用使劲去想老师所问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孩子会越来越积极,懒的孩子会越来越懒。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一点。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仅仅将“掌握知识”当成了自己教育孩子的重点。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避免进入这种家教的误区呢?很简单,让孩子养成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以下几个方法:
1.时刻提醒孩子思考
中国的孩子总是忘记思考,不喜欢思考,甚至没有独立的思考意识。这一点,我们可以学学国外的做法。在美国的学校,教室内到处挂着“走向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记住聪明猫头鹰的话:思考”等巨型标语,孩子戴着的纸帽上写着“思考”,穿的汗衫上印着“我是一个小思考家”,处处提醒孩子去思考。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沿用这种模式,在孩子的房间、书桌、书包等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贴上关于思考的字眼呢? 2.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孩子在最初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独立看法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家长的看法强行将他们的看法掩盖。所以,孩子就渐渐地隐藏起了自己的看法,而渐渐地变成了“妈妈说……”、“阿姨说……”、“老师说……”。 这同样是一个家教误区,很多家长自以为是的想法会让孩子渐渐失去自我,渐渐失去自己的想法。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早点从“别人说”转化为“我认为……”、“我主张……”、“我说……”。 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讲的并不一定正确,书本上讲的也不一定正确。只有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是真的。 一个女孩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她的妈妈经常带她去看画展,并鼓励她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一次妈妈带女孩去参观一个个人画展,但事先并没有告诉女孩这是一个个人画展。妈妈领孩子转了一圈后,故意问她:“你觉得哪些画风格比较好?”“我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画得都很好。”女孩有点疑惑地说。“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妈妈仍不忘鼓励女儿。女孩说:“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妈妈满意地笑了。 3.给予孩子思考的契机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思考,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的契机,即没有思考的机会。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想让孩子勤于思考,关键还得看父母有没有给予孩子思考的机会,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保持安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父亲把他叫过来,拿出100元钱,对他说:“只要你能猜中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这100元给你。”“真的吗,爸爸?”小男孩高兴地问。“当然是真的,只要你能猜中。”父亲得意地说。父亲心想,这下孩子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小男孩安静地想着这个问题。第三天,小男孩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了!”父亲有点惊讶地问题:“我在想什么呀?”男孩说:“你不想把这100元钱给我。”他的思考是正确的,父亲只好把100元给了男孩。 4.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答案
很多家长看着孩子冥思苦想的时候,总会显得非常着急,甚至还会在孩子得出正确结论之前,不耐烦地将答案告诉孩子。在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得到了答案,他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种教育模式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家长给予了孩子太多的答案,也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权利。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很喜欢自己解答比较难的数学题。一天晚上,老师留的数学作业中有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她思考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把这道题解出来。 快到睡觉的时间了,妈妈走过来问她:“做什么呢?”“应用题。这道题有一定难度,不过很有意思。”女孩回答说。“我来给你算。”妈妈拿过女孩的作业看了两眼。 “不用了,我自己想一想吧!”女孩不信自己解不出这道题。半个小时又过去了,妈妈生气地说:“我不管你了,我睡了,答案就在这里。”妈妈把写好的答案放在了女孩的旁边。女孩头也没回,继续思考着。 很长时间又过去了,女孩为了防止自己睡着,用冷水洗了把脸后仍然坐在书桌前思考应用题。终于,那道应用题的难关被攻破了,女孩带着成功的喜悦进入了梦乡。 要想让孩子具备超强的思考能力,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翻查参考资料等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5.鼓励孩子去判断、推理

或许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还小,不适合解答判断、推理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孩子都具备判断、推理的知识,只是有些家长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已。说到孩子的判断推理能力,有一则笑话是这样的。爸爸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儿子神气地回答:“我要当兵!”爸爸问题:“为什么要当兵?当兵会被敌人打死的呀!”儿子一听,就说:“那我就当敌人!” 显然在这个孩子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敌人的概念,作出了错误的推理、判断,所以闹出了笑话。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孩子多做一些关于判断推理的题目。比如妈妈是30岁,爸爸比妈妈大5岁,爷爷比爸爸大25岁,奶奶比爸爸大20岁,那么爷爷和奶奶的岁数分别是多少? 6.借助思维游戏引导孩子思考

关不掉小孩子这么爱动脑经 原来平常都是样训练孩子的呀(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