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没长脑子!”“你画的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别来烦我,我已经够烦的了”......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一则“对孩子,拒绝使用语言暴力”的公益广告震撼了我,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孩子表现的无助和胆怯,被折断的画笔深深的刺伤着孩子的心灵,恐怕他再也不想拿起画笔来涂鸦自己的想象世界。
底泰国一家名叫Krua Boon Rod的超市,因为儿子沉迷游戏,父亲与他进行了争吵,怒不可遏的说:“有种你就别活了”,说完这句话,父亲将手枪上了膛放在柜台上,正转身离开时,儿子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
这就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和身体上的虐待一样可以让孩子深受伤害。
有的时候父母只是生气时候随口的一说,而在孩子的心上却有了烙印,即使长大成人,经过时间的冲刷,那个印记也一直会在,不是因为记恨,而是因为害怕,是一种童年的阴影。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语言暴力;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语言暴力;甚至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随时对孩子语言暴力,孩子需要承受的是不是太多了,那幼小的心灵在语言暴力下千疮百孔。当父母对孩子大声的谩骂,或者是用歧视、侮辱等语言对孩子实施暴力教育的时候,就会在孩子心理形成很多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觉得自己真的没用,真的很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孩子是最天真的,拥有着自己最单纯而又奇妙的想象世界,是形成独立自信等良性人格的关键期,需要父母的鼓励、呵护和引导。使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也需要父母作为榜样来引导自己;控制自己的愤怒,愤怒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让孩子不自觉的产生抗拒的心理,不如心平气和而又有立场的态度,孩子也会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充分解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总是简单粗暴的让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实际很多孩子内心都会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父母要更耐心的告诉孩子“为什么”,有了他们认同的答案,他们自然会遵从父母的意见。
“熊孩子”,我们总是这样来形容淘气的孩子,有的时候孩子真的能让家长抓狂,可是再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充满自己的想法,淘气着长大的吗。我们总是想着,现在条件好了,不能在物质需求上让孩子受和自己一样的罪,那怎么不在教育上适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让孩子在教育上不再遭受语言暴力呢。
不知道你跟孩子平时是怎么交流的,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会让孩子内心很受挫的,亲子教育要拒绝语言暴力!
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下,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挟持下,经常对孩子使用“软暴力”。
语言暴力,仅仅是指骂孩子? 语言暴力?应该说的就是骂孩子吧。不过~哪个父母真的能够做到不骂孩子?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不仅仅是指大声的谩骂,对孩子使用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甚至是恶意地拒绝与孩子说话,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都可以认为是语言暴力。家长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就是家长认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得听我的。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儿童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虽然当时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内向顺从的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妈妈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将他们的嘲笑、谩骂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专家认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
拒绝语言暴力,批评教育请低声说话! 有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请对方处理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声调说话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如此,对孩子也是如此。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来说孩子更容易接受。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同时也可以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从而更有利于沟通。
1、降低声调,让孩子更集中注意力听 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大声呵斥,以求先镇住孩子。然而,他们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么大声哭闹,要么使用高声调反抗。如此一来,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家一肚子气,甚至引出家长对孩子的一阵揍打,可孩子的心里仍然是不服气的。大声骂没有效果,不妨试试降低你的声调。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还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因为家长说话声调低,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评,但内心仍然感觉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
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格 家有调皮好动的熊孩子,想要让家长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那确实很难。没关系,该批评就批评,不必隐忍。只要在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低声调可以调节情绪、赶走愤怒。
作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遇事暴躁、不冷静、喜欢开口就大声责骂的父母,其孩子日后性格暴躁的几率也会更大。 此外,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运用适当的措词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思。
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生硬,但是,孩子能够明白,虽然爸爸妈妈是在批评我,但他/她还是爱我的。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对家长提出的批评意见也更乐意接受。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我们说拒绝语言暴力,不是说不能骂孩子。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声调、语气和措词外,家长还要注意把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例如,带孩子在路上散步,如果单纯告诉他不能到处乱跑,他也许会暂时接受你的意见,但没过久又忘了。
而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用温和的方式来警告他,如果违反的后果将可能是摔倒,或是被车撞到,这样孩子对你的教育印象就会更深刻,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一个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把自己的语言、行为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始终用自己的心与孩子保持诚挚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本来目的,才能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