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玩转“农场”回血乡村
1988年出生的胡斌自嘲,这几年,自己晒得越来越黑了,看着比同龄人大好几岁。
的确,皮肤黝黑的他和家乡的土地很“般配”。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到访他开在合肥蜀山区小庙镇的胡杨家庭农场时,他正驾驶小型拖拉机在田垄劳作,裤腿上粘着泥巴。
2015年,他在家人支持下投资建设农场。可2018年冬天,胡斌精心种下的50多亩桔树全部被冻死。但第二年开春,走出失落的他又种起了桃树。
草莓、葡萄、猕猴桃、火龙果等都是胡斌种出的特色产品。农忙时,附近20多位农户来帮着做工,一天有100多元收入。他还热情指导前来取经的农民,教大伙如何养护火龙果。他的爱人刘丽丽也会帮着卖水果。“我是土生土长的小庙镇人,希望帮助更多人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生活。”他说。
这些年,在胡斌夫妻俩勤劳打理下,农场种植规模达300亩,4000多平方米的大棚拔地而起。胡斌说:“我曾在外地开饭店,做农业和做餐饮的道理是相通的,都要辛苦劳作实干,都要能吃苦,光靠嘴说没用。”
他总结道,“做农业,有,你也着急;没有,你也着急。一方面怕地里没有产出,另一方面又怕货卖不出去。”因此,一直抱着传统思路的他开始学习电,路边开起饭店,靠着勤劳本分和一技之长留住顾客。
21世纪初的10年,王拐岗餐饮鼎盛时,有近70家土菜馆,从业人员500人,“吃地道合肥菜就来王拐岗”成为远近闻名的共识,诚信经营更是这里一大特色,过往客人若有钱包丢在任何一家店内,最后都能物归原主。
2016年,余本银当选“中国好人”。接手饭店后,康卫跟着母亲学炒菜和经营理念,坚持更新特色菜肴。他还经营农场养鸡和养鹅,聘请当地农民做工。
事实上,饭店所有餐饮原材料都来自当地农民。除了个体养殖户,康卫与近10家农场、合作社长期合作,今年,鸡鸭鹅香肠等订单更是突破1.5万份。“有的养鸡户一年到头忙活,就盼着卖个好价钱,他们一大早跑去农贸市场,卖不出去就干着急。我答应他们,只要达到质量标准就收购。比如,农户原来3只鸡卖200元,我以280元收购;我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一个农场订购上千只鹅,让养殖户没有后顾之忧。”康卫说。
如今,饭店有30名员工,一半都是年轻人,包括两名80后党员,他们组织技术专家走进当地农场,科普如何提升养殖品相、种植产量。康卫常和团队年轻人说,创业成功不能忘本,一定要反哺家乡发展。
在团蜀山区委、小庙镇、拐岗社区鼓励下,康卫计划和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同研发预制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场收入。他还进行资源嫁接引流,定期组织区青年商会前往小庙镇商谈文旅产业合作,将年轻人的目光聚焦到农村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