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大站”转向“多点串联” 各地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
从“单一大站”转向“多点串联”,更好适应便捷出行需求
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
核心阅读
汽车客运站,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承担旅客集散、运输组织等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长途交通服务。
近年来,各地汽车客运站为适应乘客出行新需求,积极求变、创新应变,因地制宜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当前,我国汽车客运站总体发展态势如何?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是什么?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
作为道路客运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汽车客运站在保障公众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公众出行习惯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各地不少汽车客运站客流量呈下降趋势。
日前,交通运输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的通知》,以优化布局、调整规模、拓展服务和综合开发为重点,提出六方面具体任务,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促进道路客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汽车客运站供大于需,转型发展需求日益迫切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道路客运客流量大幅下降,汽车客运站进站客流随之减少,场站设施利用效率明显降低,汽车客运站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国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2800余个,客运业务普遍收不抵支,仅约20%通过“以商养站”方式实现盈亏平衡,转型发展需求日益迫切。
“除局部地区存在的汽车客运站数量多、规模大等原因,总体看,当前汽车客运站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该有关负责人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公共交通出行逐渐向更快速便捷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铁路网加快构建,覆盖81%的县级行政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城际、市郊铁路快速发展,使得与之平行的道路客流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城际城乡客运公交化进程加快,209个设区市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城乡公交服务覆盖49%的建制村,网约车、定制客运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渐普及,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点到点、门到门”的出行选择。
此外,公众公路出行逐步向自驾转移。截至去年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约2.8亿辆。相对于汽车客运,社会接触少、机动性强的自驾出行方式更受青睐。以今年春运为例,自驾出行量占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的66.3%,较2019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从自身条件看,汽车客运站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在高铁、私家车普及率较低时期,各地普遍建设了规模较大的汽车客运站,尤其在劳务输入输出重点省市,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公众出行需要。但随着综合客运结构变化,当前等级汽车客运站已明显供大于需,且适应群众就近乘车需人才引进 undefined"/>求的网点布局不够合理。以深圳为例,历史高峰期有48个汽车客运站,目前已整合为19个。
出行服务功能不可或缺,汽车客运站积极求变
随着高铁、民航的快速发展和私家车迅速普及,体量萎缩的汽车客运站何去何从?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道路客运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仍将有所下滑。”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道路客运在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性、主体性地位不会发生变化,汽车客运站在服务保障公众出行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用不可或缺,转型势在必行。应对挑战,近年来全国不少汽车客运站积极求变、创新应变,因地制宜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从“一路直达”到“一站多点”。城市中,学校、景区和火车站等点位人流更加密集、出行需求旺盛,一些地方通过在这些区域加密停靠点,构建多点串联、灵活便捷的客运站点服务网络,更好适应便捷出行需求。
贵州贵阳,金阳客车站在大学城、高铁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地段设立12个服务点,提供联网售票、车辆停靠等服务,过去3年共售票222万余张,有效满足了旅客便捷购票出行需求。
从“单一业务”到“一专多能”。一些地方统筹利用汽车客运站场地资源,积极拓展旅游集散、公交停保、充电,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